根据国务院决定和部署安排,结合湖南实际,我省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全省所有县市区的863个乡镇(街道)、2266个村(居)委会,2697个调查小区被抽中为调查样本单位,共抽取调查样本70.43万人,占上年末全省总人口的1.05%。在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层层组建调查领导机构,组织领导到位
2005年2月6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为组长,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省公安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省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2005年3月1日,召开了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视频电话会议,全面部署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尔后,各市州、县市区相继成立了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各抽中乡镇也分别成立了人口抽查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乡镇人口抽查办,具体组织实施人口调查工作。全省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共1370人,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全省各级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共抽调工作人员2281人,办公室主任大部分由各级政府的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统计部门全力以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面广,涉及的部门多。只有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真正搞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根据《湖南省2005年1%人口抽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省统计局党组十分重视和支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多次研究部署。在2005年初全省统计工作会上,将人口抽样调查与经济普查一并列为全省统计系统中的第一个重点,要求各级统计部门积极组织,认真完成。三次召开市州统计局长会议进行部署。各市州县政府和统计局均多次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的要求和全省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省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做好抽样、摸底、宣传、入户登记、复查补漏等各项工作,真正体现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是一项完完全全的政府行为。如公安、民政部门及时提供各种抽样所需资料,宣传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宣传发动,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和车辆协助入户调查等。
(三)狠抓经费落实到位,确保1%人口抽样调查的顺利开展
按照省政府关于这次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要层层建立责任制度”的要求,我省首先抓责任的落实,完成了省与市、市与县、县与乡责任状的签订,将责任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定时间内抓落实。为了确保落实,2005年7月21日,省政府召开市州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组长和办公室主任会议,甘霖副省长明确要求各地在8月10日前将调查经费落实到位。随后各市州召开同样的会议,落实省政府会议精神。第三,督促检查抓落实。省、市会议以后,两级调查办公室进行了督查。据统计,2005年,省、市、县三级共筹措人口调查经费近千万元,大部分抽中乡镇也安排了经费,多的1万元,少的2000元。为了保证贫困县、财政特困县和遭受特大灾害县的调查经费,省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给予补助。国家下拨的调查经费也基本上拨付到县,并对这些县适当倾斜。
(四)层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我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实行全面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奖惩措施并落实到位。一是制定《湖南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各阶段的实际工作和相应的责任,把责任制切切实实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单位。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责任制,把责任制作为整体工作管理重点。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会议上,各市州统计局和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联合向省统计局和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签订了调查工作责任状。相继,各县市区级也向市州级签订了调查工作责任状,有些地方还以政府名义签订了责任状,各抽中乡镇街道与县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从而保证了各级调查工作责任到位。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了各市、州政府的相关领导是本市、州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第一责任人,把责任落实到每一级领导人身上,使市、州的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有专人抓。三是各县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与各调查指导员、调查员签订责任状,明确奖惩措施。保证了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按时、按质的完成。
(五)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宣传动员取得实效
省局自始至终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勇于创新,认真制定宣传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全省各级人口抽样调查宣传机构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围绕中心,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形式多样,广泛宣传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充分发挥了宣传舆论保驾护航的作用,形成了宣传工作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级级抓落实、专人专管的大好局面。一是突出宣传重点,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宣传人口抽样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二是抓好集中宣传,在宣传部门的配合下,于10月份掀起了一个宣传热潮。三是及时报道和宣传先进典型及先进经验。同时,着重在“早”字上下功夫(就是人口抽样调查宣传工作做到早布置、早行动),在“广”字上求实效(就是人口抽样调查宣传工作做到广发动),形成了部门联手、全面发动,上下联动、重点发动的浓郁宣传氛围。全省共利用广播电视宣传2760 条,电台广播1863 条,报纸新闻369条,设咨询站453个,出动宣传车1065次,悬挂横幅5302条,出专题黑板报1496块,树宣传牌719块,张贴标语 24508条,网络宣传7279次,手机短信宣传2926条,播发公益广告400条,滚动标语446条,张贴宣传画70195张,散发宣传材料 226886份,制作各类纪念品15715件。通过一系列工作,使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被调查户的支持。
(六)精心组织,狠抓关键环节,确保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质量
1.抓进度,及早做好工作部署。接到国务院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文件、通知、方案后,省局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时间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方案并及时发到市、州。要求各市、州严格执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安排的展开各项工作。工作中还注重了情况调度,从半月一报到每周一报,直至最后的每天调度一次,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整个工作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推进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按时保质完成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各项工作任务。
2.抓根本,精心选配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为了把好调查队伍“两员”的选调质量关,按照国务院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把关。首先,出台有关政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如对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选调的方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调查员、调查指导员要由政治思想素质强,熟悉当地情况,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较高、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同志担任。为此,各地市大量使用了社区、居(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其次,要求各地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一定要认真把好人调“两员”的审查关,不少地方还由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联合开展对人调“两员”的选调工作。通过严格挑选,全省共选调了调查员8091人,调查指导员2697人。
3.抓关键,认真做好调查业务培训工作。全省调查员队伍组建完毕后,省局组织力量对全省14个市、州培训了近30名教员,然后,由各市、州再组织力量对市、县及乡级调查队伍逐级进行培训。同时利用人口调查工作网站这一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开展网上教学,直接对基层调查员进行培训,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通过扎实的培训,使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对调查各环节工作要求和方法有了明确认识,所有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均经考试合格才上岗,确保调查登记质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抓重点、难点,扎实做好出生、死亡人口和流动人口登记工作。对出生、死亡人口的登记,在核查计生、卫生医疗防疫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基础上,对计生台帐、户口登记簿进行全面核查,逐户逐人过滤;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数量可能出现较大偏差,随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结合复查工作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核对,重新进行拉网式、地毯式的检查甄别。全省在全面实地核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工厂企业、出租户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的核查,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有效措施,主动迅速地加以解决,有效地掌握了流动人口的数量及流向,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5.抓质量,全力做好业务指导工作。为了确保业务工作乃至整个抽样工作的质量,省局始终把工作重点摆在业务上,把质量控制摆在首位。从调查摸底、入户登记、复查和小区级质量验收等各阶段,省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业务人员,不断深入到各抽中的调查小区,全省各市县两级的业务骨干也全部下到各调查小区,进行现场督察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工作质量,动员被调查对象如实申报调查项目,督促、指导、检查各乡镇的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保持上、下级的畅通联系,及时解决基层提出的实际问题,以点带面,全面指导全省的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二、1%人口抽样调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摸清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我省人口发展及变动情况
1.人口总量。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省14个市、自治州的常住人口为6320 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6440 万人相比,减少了120 万人,减少1.90%。全省2005年底常住人口为6326万人。
2.人口出生、死亡及自然增长。自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止,全省共出生74.32万人,死亡42.15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出生率为11.90‰,死亡率为6.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5‰。
3.流动人口。全省流动人口总规模为1614.61万人,其中流入441.87万人,流出1172.74万人。流入人口中,省内流入379.52万人,省外流入62.35万人,按流入比例排序,外来人口占前1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南省、贵州省、福建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安徽省;外出人口中,省内为404.01万人,流出省外768.73万人,主要流往广东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上海市、北京市、贵州省、江苏省、云南省和湖北省。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全省净流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为406.1万人。
4.人口城乡构成。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338万人,占总人口的37.0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982万人,占总人口的63.00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5 个百分点。
5.人口性别构成。全省人口中,男性为3277万人,占总人口的51.85%;女性为3043万人,占总人口的48.1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7.65。
6.人口年龄构成。全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82 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15-64岁的人口为4552万人,占总人口的72.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86万人,占总人口的9.2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4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8个百分点。
7.人口民族构成。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640万人,占总人口的89.2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80万人,占总人口的10.7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142万人,减少了2.46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2万人,增长了3.34%。
8.人口受教育程度。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240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815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326 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98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51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9 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0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80万人。
9.家庭户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户199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623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 人,集体户人口为82万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3 人,农村为3.19 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 人。
10.其他情况。这次1%人口抽样调查,还获得了全省人口中住房、婚姻、身体健康、劳动就业、劳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目前正在加工整理之中。
(二)推算了市州、县级人口数据
这次调查,我省在国家统一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样本量,做到所抽人口样本对全省县级以上均有代表性。调查结果出来后,我们组织各级力量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数据进行上下衔接,推算出各市州、县级的人口总量、变动和结构情况,满足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需要。
(三)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1.发布了调查公报。2006年3月17日,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快速汇总结果出来后,省统计局及时发布了《湖南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为制定我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和使用1%人口抽样调查成果搭建了平台。
2.提供了专项分析。主要数据出来后,调查办公室着手组织专门力量对人口总量控制、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人口素质、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目前撰写了《“十五”时期湖南人口保持低速增长》等分析报告6 篇,发布政务、经济信息31篇,为社会各界提供数据查询服务80余次。此项工作还在深入进行之中。
3.为计算地方各级人均GDP提供了依据。以这次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全省及所辖各市州、县市2005年的常住人口进行了测算,并结合2000年普查数据对2001-2004年各地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了修正。满足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的通知》中“各省、区、市统一使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做同口径调整”的要求,为计算地方各级人均GDP,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提供了依据。
4.为进一步开发人口资料做了准备。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次人口调查资料丰富,内容全面,对于研究我省未来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人口的城乡分布,全面反映我省人口与经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为进一步开发1%人调数据资源做了必要准备:一是建立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库;二是编印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集;三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展专题研究。
(四)为改进人口统计工作、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打下重要基础
200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原有的一些人口统计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变化、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形势,亟需改进和完善。由于十年一次的普查周期过长,年度调查的样本量和调查项目较少,很多人口统计中的问题来不及解决。在这次调查中,由于探索了新的流动人口调查方法,完善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的判断标准,改进了调查员的选聘和培训方式,为以后的年度调查和2010年的普查提供经验。调查样本量的增加和抽样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把握人口总数和结构的数据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年度人口调查不能满足地市县级需要的问题。
三、对完善人口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人口统计工作
人口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数据是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省委、省政府对人口统计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但从整体看,仍有少数部门和地方对人口统计工作不很重视。从这次1%人口调查工作看,有些部门与地方对调查工作缺乏支持力度,工作参与少,调查经费不足、不到位,影响到工作顺利开展。人口调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特别是在人口普查和1%抽样调查工作中,各级各部门都应深化认识,加强支持力度,确保人口调查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加强资源整合,密切统计、人口计生、公安部门人口调查工作的合作
现在,统计部门每年从事人口变动调查,人口计生委开展人口控制目标考核调查,省公安厅人口管理总队开展户籍清查,虽然三个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不同,总体上是相同的。现在三个部门各自开展调查,往往容易产生冲突,例如2005年11月上旬,为统计部门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阶段,但各乡镇为迎接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动用了乡镇政府和村(居)委大量的干部,导致人口抽样调查在人员使用上处于被动;其次是因计生调查正在开展,部分调查对象担心受罚,对人口调查工作不信任、不配合。公安部门虽然每年都进行户口登记资料更新,但由于警力有限,人口流动又快,很多资料无法核实,存在很多盲区。因此,各部门在开展人口调查时都应互相联系合作,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公安部门可以发挥资料集中和入户的优势,人口计生委可以发挥网络齐备的优势,统计部门可以发挥调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减轻基层负担,取得更好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从这次人口调查可以看出,人户分离情况相当普遍。户口管理如何随着人的居住地的变化而变化,更好地发挥户口管理的作用,是公安部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一是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户籍民警要及时采集外来人口信息并输入计算机,对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原因发生户口变动的要及时清理;二是要加强出生、死亡人口的登记。目前我省没有上户口的新生婴儿、儿童有几十万人,加上死亡人口有的没有及时销户,公安部门的出生、死亡人口与人口计生委和统计调查的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公安部门的户口管理资料更全面准确一些,很多人口调查项目可以省略。
(四)研究完善调查方法制度
这次调查也反映了方法制度上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如方案的设计指标内容过繁,分项太细,指标解释也较含糊,准确填报难度大;留给基层的时间比较紧,摸底、调查登记时间仅各安排了10天,复查时间仅安排了5天,对于外来人口密集的地区显然时间太短;另外,调查口径变动使得"出生率"等重要指标与常规的公安、计生、历次人口普查资料难以对比,为数据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使用带来了困难,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向国家建议,力求在今后的人口调查统计工作中更加完善方案设计,提高数据的准确率和利用率。
[人口社科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