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统计工作,对“十一五”期间统计工作开好头、起好步,非常重要。全省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他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统计改革与发展,省统计局认为,必须与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相适应,提出全省统计工作“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省统计工作的发展目标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省统计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一流的政府统计系统,创建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提出这个目标,是满足新时期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新要求的需要,更是统计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衡量“一流”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用户满意。用户既包括党政机关、从事社会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部门,也包括广大的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用户满意就是要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众可信度。其中,优质的核心是搞准数据,高效的核心是提高行政效能。
——体系完备。就是要建立起科学的符合省情和发展要求的统计工作体系,特别是县乡统计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建立起两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
——人才荟萃。就是要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具有实干精神、创新意识、追求卓越的统计人才队伍,既要有众多的统计业务专家,也要有大批现代统计管理人才。
——制度科学。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科学的统计制度方法。
——国际接轨。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按照GDDS的要求,逐步实现统计调查制度方法、统计产品发布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按照国际标准开展政府统计,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全省各级统计部门建设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信息搜集调研分析中心、公共决策执行情况的统计监测评估中心和公共管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成为党委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得力助手。各业务主管部门和其它社会组织及企业统计也要有实质性的加强。
他认为,“十一五”时期统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拓创新促发展的原则。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不可能在静态的环境下自我实现。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不断创新为手段,才能推动全省统计事业在当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向前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群众,发挥集体智慧的原则。统计事业发展必须依靠人,发展的目标必须围绕人。政府统计工作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每个统计人的价值实现。要紧紧地依靠各级统计局的领导团队,依靠全体统计工作人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三是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必须体现用户至上,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围绕需求开发产品,围绕需求推进改革。我们必须树立用户需求在哪里,改革进展就要到哪里,统计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新型服务理念,不断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
四是坚持效率优先,整体联动的原则。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最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靠三条:第一是充实技术武装,走信息化发展之路;第二是坚持专业改革,逐步推行一套表,减少统计内容的重复交叉,避免重复劳动;第三是加快人才培养。这三条缺一不可。未来的改革不是单项推进、局部推进,而是整体的改革、全局的变动,要按照用户需求,围绕整体目标进行联动。
他提出,建设一流的政府统计系统,创建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来讲,必须集中力量,下大力气做好“六抓”:
一是以统计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为重点抓服务。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的主题,是创一流的关键。要抓好统计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所谓优质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适销对路,符合需求,是统计用户需要的产品;第二是真实可信,有深度,有份量,对用户有用的产品;第三是具有前瞻意识,超前眼光,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产品。所谓多样化,就是我们要根据用户对象的特点生产统计产品,统计产品要系列化、多元化,以更好地满足需求。抓统计服务,既要抓服务意识的强化,也要抓服务手段的改进,努力使“十一五”时期全省统计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是以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统计文化建设为重点抓队伍。创建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从学习型统计局建设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要重视统计文化建设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归根到底是统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问题。传统的统计文化,倡导爱岗敬业、实事求是、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的统计文化中的不足和局限。这些突出表现为自我封闭、视野不开阔;等级管理,有唯上、唯书的倾向;不善于展示自我,与公众交流的能力低;忽视客户需求等等。消除这些不足和局限,有赖于整个统计系统的文化再造。
三是以县乡统计工作体系建设为重点抓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顺畅而可靠的基层数据采集渠道,重点是构建适应新时期特点的县乡统计工作体系。要继续积极探索基层基础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的工作力度。同时,对涉及部门统计、企业统计、街道社区统计等方面的工作,各级各部门也要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
四是以提高统计公信度为重点抓法制。统计法制建设是政府统计正常运作的保证,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在继续抓好执法、普法的同时,统计法制建设在“十一五”时期要调整思路,将重点转移到提高统计公信度上来。要加强统计执法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的了解和支持。
五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抓效能。高效运作是“十一五”时期政府统计追求的目标,是一流的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现。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以高新技术武装队伍,拓展工作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搭建和完善工作平台,包括从省统计局至市县统计局、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部门统计的工作平台,使统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换更快捷、更畅通。
六是以统计监测和社情民意调查为重点抓发展。统计监测和社情民意调查是未来政府统计两个大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在统计监测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监测项目,如八件实事、贫困监测、小康监测、县域经济考核、妇女儿童“两纲”监测,还要根据党政领导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开展新的统计监测,努力行使好“裁判员”职责;在社情民意调查方面,要追踪社会热点问题、党政领导关心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意调查,努力架构政府与公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