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普查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来源: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06-12-26 15:55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肩负着重要责任。为此,广大基层农业普查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聚力突破所面临的难点。

    要正确面对基层农业普查中的难点

    当前,基层农业普查工作已经到了非常关键时期,从省、地试点、摸底和基层调研中得知,第二次农业普查面临前所未有的几大难点:

    一是地方党政换届对区域性农业普查工作的影响。众所周知,地方党政班子的换届将要持续到今年底或明年初,由此而来的是领导干部的精力难以集中,有关区域性农业普查的安排部署、部门协调等难以及时到位,具体的办事机构和人员既不能越权越位,又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使个别县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到10月中旬,农业普查的专项经费未见分文,前期准备工作十分艰难并滞后。

    二是部分农民举家外出无法开展登记。目前,在边远交通不便的地方,由于今年遭受严重灾害,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务工,由老人或小孩在家留守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行政村为单位举家外出的农户占总户数的38%左右,其中外出1个月以上5个月以内的,占举家外出农户的85%左右,这部分农民几乎都准备在明年2-3月才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是城市的边缘化人口,又是当前农村不确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如何及时、准确对他们开展调查登记,是基层普查工作面临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三是农民收入价值量的不确定性。住户调查表对农民的家庭收入,无论是种植业或是畜牧养殖业,都只有价值量没有相关实物量的指标反映,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普查员入户调查的时间所限,他们对价值量是不确定性的概念,在农民家中更不可能有统计资料记载,特别是全年畜牧、家禽的销售收入,在入户调查中农民很难提供准确数据。

    以上的三大难点,是历次普查都未遇到的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以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基层农业普查的数据将难以科学、全面反映区域性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状态。为此,广大基层农业普查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一方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机制和工作思路。

    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

    面对第二次农业普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在各级党政换届,基层领导干部的精力难以投向区域性农业普查工作的情况下,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切实转变按部就班的思想观念,结合区域性农业普查的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和统计局,要主动与当地组织、人事、政策研究等部门协调,切实开展区域性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用科学的数据着力评价区域性农业农村经济现状、财政经济发展、农民生活与消费、教育卫生事业、城镇化水平等工作成果。着力分析研究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党政领导提出有操作性、前瞻性的解决办法和工作措施。二是争取一把手的重视。在深入开展区域性农业普查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深刻剖析制约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用探索创新的精神研究区域性体制、机制、观念、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党政决策提供区域性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新见解,以保密的方式送一把手参阅。充分体现农业普查服务经济建设,关注民生和民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决策依据的基本宗旨。三是加强信息反馈。一方面,要切实树立基层在农业普查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作法,以正确的舆论和思想引导基层开展农业普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用电子文本或内部信息的方式,及时向党政领导和上级农业普查办公室,汇报区域性农业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基层经验和突出问题,提出有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农业普查工作的预见性。在面对地方党政换届对区域性农业普查工作的影响、部分农民举家外出无法开展登记、农民收入价值量的不确定性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为确保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基层数据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农业普查制度建设,提高基层农业普查工作的预见性。

    一要完善基层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和流程,建立有阶段性、操作性、指导性的农业普查指标量化考核机制。二要建立区域性农业普查宣传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切实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学校师生参与农业普查的积极性,以书法、演讲、知识竞赛、新闻报道等活动为载体加大农业普查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开展农业普查的意义和目的。三要建立“以奖代补”的经费补助机制,以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区域性农业普查各阶段工作的开展,上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应根据基层开展工作的效果,给予一定的经费或物资补助,增强基层关注数据质量的责任感和工作信心,切实强化各阶段的工作质量,使区域性农业普查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四要科学建立农业普查信息反馈制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的信息工作意识,及时反映基层在开展农业普查工作中的成功作法和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上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以适当的方式定期或及时向基层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推广外地的成功经验,切实鼓励探索创新的先进作法,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充实完善基层农业普查机构和力量。为确保基层农业普查数据客观、科学、全面,在各级党班子政换届工作尚未落成之前,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切实为党政分忧、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及时提出充实完善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力量的意见,切实改变过去统计部门,在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中孤军作战的工作方式。

    县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有10-25人组成,以满足对乡镇全面挂帮和督促指导的需要,乡镇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根据所辖村(居)个数确定办公室人数。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人员的抽调,应以政府行为由人事部门作协调,纳入公务员年度工作实绩跟踪管理,所有抽调人员要在全面培训合格后,参与对基层区域性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培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导乡镇或普查区完成普查区图绘制、编码、清查数据汇总、入户登记、数据质量审校等任务。

    省、地(市)、县三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应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建立区域性数据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政府的量化考核办法、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方案,切实把农业普查与经济建设结合,主动用农业普查资料服务于党政决策,推动区域性和谐社会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

    ——建立并推行逐级挂帮指导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成员单位挂帮运行机制(行政服务),把区域性农业普查有关的机构组建、经费落实、人员抽调、政策宣传、情况调研、信息反馈、部门协调等工作,以政府行为用指标量化的方式分解到成员单位,并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和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建立办公室挂帮运行机制(业务指导),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人员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在认真学习《全国农业普查方案》和《农业普查条例》,经培训考试合格基础上,对基层实施全面挂帮。主要任务是:指导搞好区域性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工作流程、“两员”选调和业务培训,切实把好乡镇农业普查办公室对普查员的业务培训关;建立区域性主要指标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考核与奖惩激励机制,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方案。办公室的挂帮工作要在参与基层前期准备、搞好入户登记、完成数据质量审核等各阶段任务后才能脱钩。三是对“双轨”挂帮运行情况(行政服务、业务指导)定期通报,一方面及时反映成员单位挂帮工作开展作法、经验和问题,另一方面及时通报基层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切实研究解决。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量化考核。一是把农业普查纳入对政府工作的考核,一方面以政府行为把农业普查任务分解到成员单位,并对成员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另一方面,把农业普查纳入对基层政府的工作考核,搞好阶段工作情况通报,由人大常委会依法进行监督。二是建立有操作性的指标考核体系,结合区域性工作实际,可从机构组建、经费落实、人员抽调、实施方案、工作流程、政策宣传、制度建设、情况调研、部门协调、业务培训、成果利用等方面建立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分别对成员单位和下级政府实施考核。三是结合实际抓落实。农业普查量化考核机制建立后,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有专人抓落实,在搞好阶段情况通报的基础上,坚持客观、公开、公正纳入年度工作政绩考核。

    ——加强调研和政策宣传。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调研和政策宣传是确保区域性农业普查成功的基础。

    一要开展领导调研,农业普查办公室要以创新的工作方式,争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深入一线开展区域性农业农村情况调研,营造有利开展农业普查的社会氛围。二要搞好专题调研,结合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农业普查办公室和成员单位牵头,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经济运行或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调研,为党政决策提供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的依据。三要抓好“跨越式”调研,为及时解决基层农业普查面临的三难题,应推行省到县、地到乡、县到村、乡到户的“跨越式”调研工作方式,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突出的问题,全面了解耕地利用、人口流动、结构调整、农村教育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等情况。

    ——超前部署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工作。普查是一种文化、是一项事业,我们当用创新的思维和观念,增强其文化内涵和发展动力。当前,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要把区域性农业普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着力超前部署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增强农业普查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要科学制定区域性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党政决策及社会公众的需要,超前做好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有关的资金投入、机构组建、力量组织、研究方向、考察借鉴、业务技能、激励机制等方面工作,以《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实施方案》文件运行,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业普查中的作用。二要确定资料开发利用方向。根据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应从党政决策和社会公众需要出发,把耕地资源现状与生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口素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等领域作为研究方向和重点,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农业普查工作。三要组织人员开展资料开发利用准备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制定方案,建立区域性资料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力量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搞好课题设置和前期调研,不断地开拓视野和思路,使资料开发成果更加具有超前性和针对性。四要以资料开发利用服务党政决策。要高度关注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对区域性普查数据做出深透分析并不违背国家法规的基础上,以机密的方式向党政及时提供区域性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信息和推进改革发展的工作建议,切实发挥农业普查资料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张家界市农普办 张敏 供稿]

打印本页 】【 收藏本页 】【 返回页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