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之我见
来源: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06-12-29 11:14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出发,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性决策信息;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基本的“三农”信息;为建立以普查为基础的统计调查平台,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提供支持。核心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填报任务,并按时完成数据处理、资料发布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扎实开展农业普查,增强普查工作的实效性,是各级普查机构面临的现实课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这将会给农业普查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普查经验,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讨农业普查工作很有必要。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农业普查,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领导重视,政府推动,是农业普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农业普查一个重大的政府工程,必须领导重视,政府推动才能顺利开展,不断取得成效。这是两方面要素决定的:首先,开展农业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三农” 基本状况,为深化农村改革,研究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是国务院部署的一种政府行为,积极推动、认真搞好农业普查是各级政府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其次,这次农业普查是在农村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各种经济要素日趋活跃的新形势下进行的。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束10年来,我国“三农”情况已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是农村户籍状况复杂化;二是生产经营多样化;三是利益主体多元化。这“三化”给第二次农业普查面临了重重困难和阻力。必须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政府积极推动下,农业普查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是农业普查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做好普查宣传是农业普查成功的关键。农业普查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广大乡村干部的参与和支持,需要亿万农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扎实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是搞好农业普查工作的重要前提”。农业普查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形成声势,顺利推进。要从三个层面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工作,一要加强对领导层的宣传教育。二要着重搞好对普查对象的宣传教育。三要广泛开展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因此,一定要搞好社会宣传。新闻媒体要发挥覆盖面大、传播快捷的优势,在普查的重点时段,如试点期间和入户调查登记前,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传媒手段,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务求报纸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形,将开展农业普查的信息传遍城乡,使之深入人心。行政村和社区要发挥与当群众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的优势,运用标语、横幅、黑板报、宣传窗、闭路电视、文艺演出等方式,向农户和农业经营者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让开展农业普查的信息进入大街小巷。使之家喻户晓。总之,各级要各显其能,扎扎实实地把宣传工作搞好,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三、配强队伍,强化培训,是提高农业普查实效的重要基础。第二次农业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繁重的任务,需要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负责的普查队伍来完成。为此,配强队伍,强化培训,是组织实施农业普查,提高普查实效的重要环节。各级普查机构一定要夯实这个基础。要采取有效措施,配强普查工作队伍。首先要配强各级普查办公室。其次要配强配齐基层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两员”的选配要把好“四关”:一要严把政治素质关。二要严把业务素质关。三要严把工作能力关。四要严把身体素质关。对普查指导员的选配除上述基本条件外,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业务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对普查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普查员要进行了全员业务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熟悉普查方案,了解工作流程,明确重点难点,掌握调查方法,增强依法普查意识,使之适应艰巨而繁重的普查工作。业务培训要坚持“实效、管用”的原则,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抓好集中培训。其次要积极组织开展岗位练兵,让广大普查工作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在实践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通、能打硬仗的普查工作队伍。

    四、摸清底数,精心调查,是提高农业普查实效的中心环节。此次农业普查工作千头万绪,时间跨度长达两年多。要使普查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各级普查机构必须突出工作重点,紧紧抓住两个中心环节:一要紧紧抓住清查摸底的环节。要摸清普查区内住户的基本情况,查实农业生产经营户分布状况,掌握外来人口居住地和外出人口流向,了解普查区内人户分离、居住地与经营地分离及住户流动经营、多点经营的情况,认真编写居住户(包括本地户籍外出户和外来户)户主底册和农业经营单位负责人名单,划定集体户登记范围,制作外出人口流向、和住户流动经营、多点经营、居住地与经营地分离情况一览表,为正式实施普查提供导向和依据。在挨家挨户清查摸底的同时,要向普查对象讲清农业普查的目的意义、调查范围、内容及一门登记的大体时间,对外出人口和流动经营、多点经营、居住地与经营地分离预约上门登记的时间和地点,为正式普查作好充分准备。二要紧紧抓住入户登记的环节。一要坚持有户必查,见地(经营场所)找人的普查原则。普查员必须挨家挨户入户登记,严格防止该普查的对象漏查,努力做到农村住户和农业生产经营户(单位)普查覆盖面100%;二要坚持直接入户,直接询问户主(单位负责人)。家庭生活条件、生产经营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等指标,必须上门询问,掌握真实情况。对于对于家庭成员多、经营项目多、多点经营、异地经营的户,必须找到当家人、明白人询问。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找单位负责人或财会、统计等熟悉情况的人询问;三要坚持文明入户,积极争取普查对象配合。四要坚持有错必改。要采用普查员自查、指导员核查、普查区互查、普查办法,纠正普查表中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差错的出现,保证普查登记的质量。

    五、严格监控、确保质量,是提高农业普查实效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是农业普查的生命。一要健全质量管理。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质量管理制度,确定控制标准,将普查工作的全过程置于严格的管理之下;二要层层严格把关。基层普查办要严格把好小区自查关、镇村互查关,杜绝普查低级差错;县(市)要把好表实一致关、录前核查关,来防大面积差错;县以上普查办要把好质量抽查关、汇总终审关,把数据搞准搞实;努力做到有差错的普查表不接收,有疑问的数据不录入,不准确的数据不汇总上报。三要建质量监控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层层抓监控。要明确质量监控责任人,将责任制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

    六、精心部署普查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从历次普查经验表明,普查准备工作充分,各阶段普查任务明确,如正式普查前的业务培训和试点,这是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忽略或放松,对普查登记在操作过程中增加很大的难度甚至造成损失,比如普查表的印制,在时间上,在各种表印制的数量上,都要充分考虑,等到县级办培训班,而各种普查表未到,造成工作任务脱节,各种普查表印制的数量要尽量接近实际,不要造成县级普查机构需要多的而又偏少,需要少的,而又偏多,既影响了工作进度,又浪费了财、物力。

    七、实行普查激励机制,调动乡级政府和普查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普查工作和政府其他中心工作一样,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但从历次普查情况看,均未实行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实行奖优罚劣,为了保证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各级应实行普查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以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普查机构的积极性,确保各及普查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八、加强基层普查工作的调研与资料开发运用。当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改变基层普查经费与任务脱节、宣传与业务脱节、普查资料与利用脱节的现象,就必须改变基层在普查工作中传统的思维观念和工作方式,切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首先,要超前科学建立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落实到位,用创新的思路把农业普查资料开发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用科学的制度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管理、政策研究以及文艺工作者,参与区域性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普查工作的调研和典型引导。长期以来,各地在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说法也各有见解。可是,在一些地方对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已探索出了宝贵的经验,较好地满足了党政决策和社会各界的需要,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加大农业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切实树立基层在资料开发中的先进典型。

 

[资兴市农普办 供稿]

打印本页 】【 收藏本页 】【 返回页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