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阅读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湖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 > 分析研究
 

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湖南省统计局         2008-07-03 11:37:15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演进到市场化的农业商品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使农业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初步实现了向“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转变。依据衡阳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新的阻力和困难较多,存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方面面,进而制约着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些阻力和困难,衡阳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上的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衡阳要坚持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融入市场,全面形成促进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
  
    一、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已趋成熟。据衡阳第二次农业普查统计,衡阳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户109.11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1639家。全市共有农业从业人员186.30万人,农业技术人员5614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4110人。按其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356人、1753人和3505人。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546台,小型拖拉机9420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66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4112台,联合收割机1840台。全市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21个,占全部乡镇的11.41%;有码头的36个,占19.56%;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88个,占47.83%。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有140个,占76.09%;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有132个,占71.74%。全市85.87%的乡镇有邮电所,91.3%的乡镇有储蓄所,5.98%的乡镇有公园,89.13%的乡镇有综合市场,19.57%的乡镇有专业市场,14.67%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6.82%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35%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市97.41%的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99.19%的村通电话,97.72%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全市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3846亩,食用菌2133亩,水果736亩,园艺苗木1668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衡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基础条件已趋成熟。

    (二)用“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筹划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 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经营”农业,实质上就是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地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一样的平均利润。

    衡阳是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扶持的油茶基地。近几年,衡阳每年粮食总产量在30亿公斤以上,牲猪出栏350万头以上,为“江南粮仓”和全国商品粮、猪、油重点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区。衡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规模效益,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增加值每年以110%以上的比率递增。衡阳市祁东的黄花菜、槟榔芋,常宁的茶油、无茎生姜,衡阳的白莲,衡东的草席、衡山的茶叶,金雁优洁米等一系列名、优、特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声誉远播,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的指引之下,衡阳市粮食、植物油、草席、黄花菜等等领域,已经有不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崭露头角。2006年,衡阳市种植作物在5000亩以上的基地达到51个,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的基地有69个,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基地有47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共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增长35.1%。带动农户36.8万户、基地240万亩。新五丰、温氏集团、巨东勤业、唐人神等一批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衡阳。 这些农业产业化基地与龙头企业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成为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之无愧的领袖和先导。 
  
    (三)多条农业产业化链支撑起衡阳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型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链条型经济”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链条式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式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观念下,衡阳市过去单个的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逐步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

    随着衡阳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日渐壮大。目前,衡阳市已基本形成 “五大农业产业链”。一是以衡南县、衡阳县、常宁市、耒阳市为重点的高档优质稻产业链,即以金雁、绿海、金拓天等企业为依托,精深加工优质米、植物油的粮油产业链;二是以322国道沿线为重点的良种猪产业链,即以新五丰、爱平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出栏生猪和生产生物饲料的生猪产业链;三是以衡山县、祁东县为核心的紫色页岩地区的造纸原料产业链,即以开福家具、湘竹木业、天天见梳篦、逢缘草艺等企业为依托的席草、芦竹、龙须草等林草产业链;四是以祁东县、常宁市、衡阳县等部分乡镇为中心的果蔬产业链,即以金果实业、黄花集团等企业为依托果蔬产业链;五是以温氏集团、巨东勤业等企业为依托家禽产业链。这五条农业产业链正逐步对衡阳农业产业化链条起到背脊作用,支撑起整个衡阳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
     
    二、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衡阳是农业大市,却并非农业强市。为什么?关键的原因在于:从产品层面上看,衡阳大部分农产品既无规模优势,又无特色与品牌优势;从经营管理层面上看,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上,坚持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中,日益突出的分散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近几年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阻力和困难。
从近些年来衡阳农业生产经营现状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无特色、缺品牌,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人曾指出,新农村建设,核心就是要搞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过去,衡阳虽说是个产品大市,但却是个品牌小市,偌大的衡阳,尚无一家拥有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著名商标的数量,也相对偏少。无品牌,衡阳企业产品的价值偏低,这就直接影响了衡阳经济的竞争力。因此,衡阳需要用“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进行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当前,衡阳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发展的起步或初级阶段。以衡阳市的传统农产品强项粮食和生猪为例,在生产规模、产品特色和品牌上,根本谈不上有国内、省内知名品牌,这已说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从较为广泛的农产品市场看,衡阳市在生猪养殖、加工、粮食加工、植物油深加工等领域,已经有不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崭露头角,但这些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方面,都还尚需火候锤炼。因此,培育更多更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具有省内、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仍将是衡阳市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由于衡阳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户仍是分散经营,造成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难于向种田能手集中。因此,仍然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单位分散、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畜牧业经营规模虽然比种植业要大,但仍以家庭散养的生猪、家禽等为主。由于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规模效益较低,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严重制约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经营自主型、松散型、封闭型,体现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当前,衡阳农业生产经营实施的公司加农户产业化经营比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衡阳农产品产后的加工能力低,农业附加值不高,是造成全市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其根源仍是生产经营以自主型、松散型、封闭型为主,直接体现的是全市农业生产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衡阳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贸、工、农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管理,这与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运行机制存在矛盾和冲突。从农业与工业的关联上看,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或农户基本上是简单的现货买卖关系,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还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企业与基地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优势难于互补,劣势难于相抵消。从农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关系上看,农业更处于不利位置上,外贸经营机构控制主要的流通渠道和经营权,农民既要承担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又得不到市场平均利润,影响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三)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跟不上。目前,衡阳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与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健全。尤其是乡镇社区的服务与保障组织仍存在“断层”现象。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内容上,无论是产前或产中的信息、金融、技术等服务,还是产后的储运、销售等服务与保障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市场信息不灵,严重影响农民的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例如,几年前全省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理当是衡阳农民富起来的好机遇。全省许多农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升级,粮农变菜农,农民变牧民,农民变老板在湖南不是什么新鲜事。农民“身份”的改变,最直接就是这些农民的钱袋子日益鼓了起来。而衡阳农民对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持观望态度,反应较为冷淡和迟缓。所以,衡阳农民比过去是富起来了,但相比发达地市农民还是很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民对市场的未来预期把握不准,对结构调整、农田改种新品种信心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衡阳农业产业化服务与保障的组织尚未真正健全,对农民缺乏及时的政策引导与市场信息服务。 
  
    由于存在以上主要问题,衡阳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达地市比较存在差距也在增大。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江苏省常州市早几年前就制定了《常州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定位于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常州市要求各级各部门共同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建立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的有效机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常州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和农户。许多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并通过资本运作,采取先进的市场营销策略,迅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树立了企业产品品牌,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已成为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比衡阳实际,其差距之大不可言喻。
  
    三、推进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大力引导农业主导产业链与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各级政府应通过利益诱导,本着“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取向,促使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结成主导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创新种养植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品种、技术、知识创新三大工程,加强特色、高效、优质三大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相关联的食品业、花卉木业、牛奶业、草坪业、应时鲜果业、园林业等新兴多产业链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小链”和优势产业基地“大链”,“小链”连接“大链”,形成多元化、多产业化,不断发展本地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促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三大领域的有机结合。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衡阳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同农户建成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能够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要在较短的时间形成一批能够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形成若干个能够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抗衡、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为此,要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国家及省、市支持的重点,积极予以扶持。在抓好重点龙头企业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各类龙头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

    龙头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立足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防止重复建设。要打破部门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界限,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实力和辐射能力。提倡和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发行股票和融资。积极协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中的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成立行业协会或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以协调生产经营,防止恶性竞争,进行自我保护、约束和发展。同时要推动原有的农业行业协会转变机制和职能,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农户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二是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打造大品牌、大规模农业产业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科技创新也是农业产业链与企业上水平、上规模的推进器。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各类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都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力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努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打造大品牌、大规模农业产业企业。要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条件成熟的,要积极组建农工科集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开拓市场能力弱、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知识是目前衡阳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因此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学习现代营销知识与技巧,强化市场营销手段。使农业企业开拓市场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决定着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的能力,只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带动生产基地,带动农户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要狠抓农业产业企业技术培训。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企业职业教育,利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抓好各类应用技术的培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各级农技人员对产业基地生产进行技术承包,有重点的培植科技示范户、示范园、示范企业。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制定具有激励功能的农业产业科技市场化经营政策,建立农业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力鼓励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市场管理规范化、运行企业化、投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活动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按照农民自愿、互利和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经济组织。它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这种经营组织作为发展方向,积极稳妥地加以引导。要鼓励扶持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的发展,沟通供、产、销环节,带动一方农户奔富。要强化农村专业协会功能,以协会带农户,以协会促进农村市场供应、生产与销售。当前,衡阳可以一方面改造供销社、粮管所等单位,利用其存量资产与“农”结盟,进入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另一方面可制定政策,鼓励镇村精简出的富余人员及乡镇企业改制的下岗人员进入农产品流通体系,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要大力造就一批农产品运销大户,搞活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深化改革,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龙头组织紧密结合,创造新的机制,在专业技术经济服务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重要环节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市场的联结问题,关键是使农民的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首先,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发展信息化工程。要建立健全全市农业产业信息网络,加强统计各地农副产品数量、品种、标准、上市时间等信息,并及时上网公布;并与其他农业网相互联结,收集、分析、预测市场行情,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招商,搞好无形市场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农业产业链条情况下,对大宗、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地和集散地建设一批辐射范围广、交易量大、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同时,要以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探索和建设全市的有形市场体系,做到市场管理规范化、运行企业化、投资多元化。
  
    四是立足于把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不断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生产和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衡阳要立足于把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把扩大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尽快提升我市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管理优势,改造和嫁接我市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扩大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农业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提高全市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改善农产品品质,扩大农产品出口。将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和出口优势。三是要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争创名牌与特色精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对国内外,特别是港澳台市场需求的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及港澳台市场的需求,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产品出口,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及港澳台市场的占有率。四是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外设立窗口,拓宽对外联系和销售的渠道,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加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境外办企业。五是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农业产业先进技术和优良的农畜、水产、瓜果品种以及先进的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与营销方式,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生产和经营水平,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大发展。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张孝鹏]

[责编:徐林]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