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普查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县、乡两级普查机构,县、乡普查组织实施工作的贯彻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到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中,县乡统计是最直接面向基层单位的,也是统计任务最繁重、工作条件最艰苦、统计力量最薄弱的。笔者认为要搞好县乡级的这次经济普查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要解决的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
表现一:人力少、任务重。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大多定编为十几人,去掉三、四个领导职数,勤杂人员,剩下的人员大过人均二、三个专业,搞好定期的月报、季报、年报已经很忙,加之还有定期不定期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普查等临时任务,每年还要撰写一定数量的统计分析及信息,任务量相当大的。乡级统计站大多是一人,成立之初,只负责农业、农调这二块,现如今,俨然已成为一个小统计局。工业、农业、商业、劳动工资、投资、建筑、综合考评样样任务都要承担,人几乎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普遍处于超负荷运转,工作压力很大。
表现二:地位低、待遇差。在县乡主要领导的眼中,统计部门既不象工商、税务、财政部门那样能为地方增加收入,也不象公安、检查、法院等强力部门在维护地方安定起着重要作用。统计部门只是生产数字的单位,自身又没有收入来源,各项工作的开展完全靠财政拨款。象普查、抽样调查、临时调查以及各种正常的业务活动,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根本无法开展。在当前县乡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拨款难度是相当大的。甚至有些领导已形成一种错觉,统计部门很烦,创造不了什么效益还光要钱。县级统计部门日子已过的紧巴巴,乡级统计站的日子就更难过。多数乡镇工资都有拖欠,经费要不来,工作又要干,这样长久下去,定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工作上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表现三:县乡统计部门抗干扰能力差,数字质量难以提高。俗话说"端人饭碗,听人使唤"。县乡统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指导,在人员经费上归地方领导,因此其工作很大程度受制于地方领导,甚至成为少数人 谋取政治资本的"雇佣"军,有时统计成了领导手中"像皮筋"能伸能缩。这极大的破坏了统计人的形象,失去了统计的意义。统计部门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很清楚自己在地方领导眼中的地位。
上述问题发展下去,将会动摇整个统计工作的根基,严重威胁到统计数据的全威和质量,极大影响到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数据必须要准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
经济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县、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普查的重大意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普查工作高效运转。县级普查机构要根据上级普查机构的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层层建立责任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支持一级的良好工作机制。对普查不重视,工作不扎实,数据质量不合格以及未按要求完成各阶段普查工作任务的单位或个人要予以通报批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对不予配合协作的部门要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工作失职,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普查人员予以通报批评,严厉处罚。
二、确保必要的普查经费
保证必要的经费是普查工作开展的最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县级财力不足,经费开支紧张,预算的普查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势必影响整个普查工作大局。省、市两级普查机构应关心和重视县级普查经费的落实,在财力许可情况下,对普查经费较少的县进行补助、支持。经费有了保障,县、乡一级也才有可能去聘请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普查员来充实统计队伍的力量。同时,要切实加强县级普查经费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经常进行监督检查,严明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使普查经费真正用到普查工作中去。
三、普查人员,确保培训质量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普查队伍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关键。普查员、普查指导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普查员的设置要根据普查区工作量的大小而定,合理搭配,灵活调用,避免各普查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的闲置或不足。挑选普查员时,要严格按照普查规定要求去办,不能凭个人主观意志,不能重关系,轻工作,重数量,轻素质,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决不允许混入普查队伍,避免"一人不干,影响一片"的负面效应。
在严格把好普查员选调关的同时,按照普查方案的要求,要认真组织做好普查业务培训工作。县级业务培训可采取清查摸底和填表登记两个阶段分期、分专业进行。县级普查机构要精挑细选业务能力强、有工作责任心、"上传下达不走样"的业务骨干进行授课和解答各种问题,确保普查业务培训质量。经过培训,要切实保证普查人员能独立承担本地区、本部门及基层单位的普查工作,达到"普查人员会普查"的目的。培训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培训不合格者继续培训或及时调整。
四、认真清查摸底,为普查登记打好基础
经济普查涉及二、三产业的所有单位,单位分布广、总量大、经济内容多、指标体系复杂、技术要求高,做好清查摸底工作对搞准经济普查登记数据十分关键。摸底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名录库资料和有关部门资料,对现有的名录资料和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分类合并,以地址代码为标志将名录库资料分普查区打印出来,以备现场摸底时用。普查员经过严格培训后对普查区内的调查对象逐户、逐项进行"地毯式"摸底,将摸底数据与名录库资料逐户核对,及时查漏补漏,真实反映本普查区所有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坚决杜绝以现有名录资料"比葫芦画瓢",编造虚假数据的现象。县级普查机构不仅要及时深入基层进行督查指导,解惑答疑,还要组成强有力的数据评估小组,召集有关领导、专家、业务能手对摸底数据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资料进行评估,查找单位增减原因,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提出各项整改措施,确保摸底数据质量,为普查登记打下坚实基础。
五、把住审核关,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整个普查工作的核心,为保证普查数据真实、可靠,把住数据审核关非常重要。县级普查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细则,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普查数据审核可从人工审核和机器审核两方面进行,对数据质量实施全程控制,对个别特殊阶段实施重点控制。
人工审核要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普查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核,对摸底表、登记表的平衡关系、逻辑关系、表间关系进行审核,对笔误、操作错误、认识错误、与实际不符数据进行审核,对录入后机器不易审查出来的错误(如单位名称、地址、各项代码等录入错误)进行审核,结合专业年报和有关部门数据进行审核,对汇总数据进行审核,对普查表验收程序和事后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审核等。
机器审核首先要通过数据处理程序中的各项审核,还要结合本地情况增加审核公式或编制审核程序进行审核。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单位代码、行政区划代码、行业代码、登记注册类型等错码,对单位名称、单位地址等出现的错别字、多字、漏字,对没有平衡关系及逻辑关系而录入错误的数据,对有平衡关系而其中项录入错位的数值等等要有工作细则,认真仔细的把这些错误消灭在基层。
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依法普查
经济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为经济普查大造声势,使经济普查人人皆知,家喻户晓。通过宣传,使各级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自己对普查所担负的责任,自觉加强领导,及时解决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社会各界增强对经济普查内容、目的、意义的认识,提高经济普查的认知度,以取得民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使普查对象明确依法参与普查,如实填报普查表是自己的法律义务,从而自觉主动地做好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保证普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县级普查机构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把统计执法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对普查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统计执法检查,对在普查中虚报、漏报、瞒报及拒报统计资料的,对拒不执行普查方案玩忽职守导致错报普查资料的、侵犯普查人员行使法定职权的、打击报复普查人员的单位或个人,应依法进行查处,并及时进行曝光,真正把统计执法落到实处。要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是我们统计人的生命线这以理念,打出我们的统计人良好的形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供稿:张家界市经普办 张敏]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