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只有将所辖区域的单位摸得一清二楚,普查资料的准备才能做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普查的组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整个普查工作才能做到有条有理,忙而不乱。万事开头难;事凡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等等,这些俗语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经济普查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单位清查搞好了,就是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就是预事。这已为第一次经济普查所证实。现结合第一次经济普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就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的组织工作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充分利用以往普查单位名录库
对于普查工作的组织者特别是县(市、区)的普查工作组织者,对以往普查或类似普查名录库进行因地制宜地梳理,掌握所辖区域单位类型、规模、结构以及地域分布等特征,结合平时对机构单位变化等方面信息的积累,理清机构单位发展变化的大体方向。可以对往普查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做出进一步评估。看哪些单位全了,哪些漏了,遗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遗漏,提高新一轮普查的针对性。可以在清查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单位的发展变化,实现两次普查的有机衔接,避免开始将以往普查资料束之高搁,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等清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比对,再查找原因,再查缺补漏等亡羊补牢的做法。1994年进行的普查虽然是第一经济普查,但在1991年进行过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范围和对象基本上与第一次经济普查一致,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但在单位清查前没有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基本单位名录库,如对小I、II型水库的清查,自认为它们是第一产业单位,不属于清查和普查登记对象,而没有纳入清查范围。还有乡镇兽医站,以为他们与乡镇畜牧站是一码事,而事实上兽医站和畜牧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单位,在当时,兽医站是自负盈亏的畜牧业服务单位,而畜牧站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有一些相类似的单位,在清查时没引起注意,到清查结果出来后,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单位数相比,发现有关单位数量不是完全没有,就是少了一大半,又组织查缺补漏。煮过饭的人都知道,开始火候没把握好,煮了夹心饭,再怎么补救,做出的饭也难以做到香甜可口,甚至难以下咽。普查工作更是这样,一旦不能一次成功,不仅招来乡镇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员的不满,招来领导的埋怨,还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甚至使整个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在第二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前,建议各级普查机构特别是县级普查机构要对第一次经济普查名录库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摸清所辖区域单位的基本框架,对容易被忽视的单位了如指掌,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先知先觉,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
二、有条件利用部门行政登记资料
工商、税务、质监、编制、民政等各部门都掌握了相关的单位登记资料,这些资料对搞好单位清查都有帮助,但是,这些部门所掌握的资料都存在不完整、不全面的现象,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就拿工商登记来说,虽然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要进行工商登记,且每年要进行年检,但是,工商登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完整现象。从范围来看,城镇、集镇和交通方便村落的个体工商户,绝大多数都有进行了工商登记,都参加了年检年审,而一些边远村落的大多没有办理营业登记。从经营场所来看,一些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都进行了工商登记,而绝大多数的流动商贩没有办理工商登记,而流动商贩如山区的木材贩子,每年的销售收入大的成百上千万,小的都有几十上百万,比一些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小商店营业额大得多。又如农村墟场的流动商贩,每天都在经营,有的拥有小货车、拉拖机,销售收入同有固定店面的相比,毫不逊色,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从规模来看,大的个体户为了开拓市场等方面的需要,离不开工商、税务登记,而一些小规模的个体户,有没有营业执照对其经营没有任何帮助,还白白交了管理费,想方设法逃避工商登记。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活开发区、经济小区,纷纷给予免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的优惠,三年、五年不要登记等。一些基层工商部门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或故意放水养鱼,或对一些故意逃避工商税收的个体工商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些工商部门,或受人员、技术力量的限制,或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至使工商登记资料的维护、更新不及时,名称不对、地址不详等现象比较突出,无法利用。同时,工商登记与清查存在时间差,在这一时间间隔内的变化,工商登记也无法掌握,特别是个体户,有些店面经常改头换面,调换老板、调换经营项目的现象非常频繁,等等。由于有这些现象的存在,工商登记资料远满足不了单位清查的需要,只能作为参考。其他部门的登记资料也存在类似现象。
三、尽可能地减轻普查员的负担
由于所有普查经费都是采取分级负担,对普查员的报酬全部是县(市、区)负担。目前,县(市、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财政基本上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个钉子一个眼,机动财力少,普查经费大多不能足额落实,普查机构捉襟见肘,只好把普查员的报酬等开支项目,全部甩给乡镇。乡镇财政好的,领导重视的,能够解决一点。否则,整个普查就只能靠行政措施来组织,靠村居委会干部提供无偿劳动来完成。由于报酬无着落,村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可能开展全面的地毯式清查。坐在家里,随便登记几个敷衍应付,与实际情况相隔十万八千里。普查员报酬得不到落实,普查员不配合、不作为,是造成普查对象不全、普查项目不实、普查质量不高的最关键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国家拿出钱来解决所有普查员的待遇不现实,完全依靠县、乡财政解决更不可能。条件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作又不能不做,而且必须做好,这样就必须另想办法。一是对可以利用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减轻普查员的心理压力,减少畏难和抵触情绪。对凡是可以利用的单位名录库资料(如第一次经济普查单位名录库、各部门的行政登记记录等)按照单位清查表的格式整理到村(居)委会。这样,普查员的工作主要是核对修改和查遗补漏,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重起炉灶另开张,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合理划分条块范围,充分发挥条在单位清查中的优势作用。凡是能够找到主管部门的单位,尽量由条组织,除学校、幼儿园、银行、邮政、林业、畜牧、工商、税务、市场管理等具有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单位可采取由县直部门组织清查外,乡镇也要也要充分利用有关机构的优势,组织单位(个体户)清查,如充分发挥乡镇水务站对小I、II型水库情况熟悉的优势,把水库管理所有清查、普查工作交给乡镇水务站,乡镇农站对拥有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收割机等农机具的户情况熟悉的优势,组织农机经营服务个体户的清查等。只把无法找到条的单位和个体户交给村(居)委会普查员去清查、核对。三是清查内容和方式尽可能地适合基层干部的口味。很多项目,对一个专业统计工作者可能小菜一碟,不屑一顾的小问题,而到一非专业人员特别是村(居)委会干部就可能觉得很难,甚至无法完成。就拿个体户清查表中的行业划分来说,对没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概念的村(居)会干部要其准确界定每个个体户所属行业却绝非易事。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很多普查员把成碾米填报为居民服务业,把补皮鞋、修单车填报为工业,把屠户填报为工业,等等,五花八门。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搞好业务培训,更重要的是在清查表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适合普查员的口味和习惯思维,如把对个体户经营行业选择改成主要经营项目(内容),经营行业由普查机构选填,或在行业划分栏中,加上主要经营活动内容栏,以便各级普查机构在审查普查表时,根据经营内容判断经营行业选择是否正确等,比单纯要普查员界定每个经营户所属行业要准确得多。
[供稿: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
[责编:朱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