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清查是经济普查的重要组成部份,由于个体户点多、面广、量大,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清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清查资料的全面、系统、完整、准确,也影响日后的利用。有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
一、个体户清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位清查不全面、不彻底,存在遗漏。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对个体户的清查存在几种倾向。
一是唯工商登记的倾向。县乡普查机构为了控制个体工商户数量,将工商登记个体户名册整理发给每个普查员,一些普查员则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工商登记有的就登记,工商登记没有的少登记,或不登记。工商登记是确定个体户的一条重要标准,并不是唯一标准,工商登记受多种因素影响,抓大放小、抓长放短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所谓抓大放小,就是抓住规模较大的,放弃规模小的,抓长放短就是抓住经营时间长的,一些刚开始营业的或营业时间不长的,没有纳入登记管理范围,一些地处偏僻的、隐蔽的个体户也不在登记之列。工商登记还存在更新滞后的问题,不存在的没有及时注销,发生变更的没有及时进行变更登记,新增的没有及时增加登记等,工商登记与个体户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的还相差悬殊。同时,按照普查的规定,除了工商登记的个体经营户外,经民政部门批准,领取《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人)登记证书》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活跃在城乡的西乐队、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演艺团体等,也属个体经营户登记的对象。有固定经营场所,没有领取工商登记的也属清查对象。
二是敷衍应付的倾向。一些普查员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搞面子工程、马路工程,在城镇,临街门店、闹市区的个体户基本上能够做到应登尽登,但对一些在小街小巷、高楼大厦内、深宅大院内经营,比较隐蔽、不引人注目的个体户,不实地清查,知道多少登多少,甚至不闻不问,整体丢弃。在农村,交通方便,当路的个体户基本上不会有遗漏,而一些交通不顺,地处偏僻的个体户不登或少登。
三是投机取巧的倾向。部分普查员对普查区内界线明显的个体户基本上能够按要求登记,而对大型购物广场、超市内独立经营的柜台,宾馆内独立经营的美容美发、洗浴等个体经营户,以是法人(产业活动)单位为由,不清查登记,虽然这一部分经营户与超市地处一室,连为一体,表面上看,只是超市的一个柜台,或与宾馆同处一个屋檐下,是宾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个体户。
四是忽视季节性经营个体户。部分普查员对一年四季经营或现在正在经营的个体户,清查得很认真,很仔细,但对一些季节性经营,到清查登记时停止经营,或改头换面的个体户,则一个也没有登记,如冷饮店、茶叶加工坊、榨油坊等季节性经营的个体户等。
2、清查表项目登记偷工减料,不规范、不全面。
一是在填写个体经营户名称时惜字如金,生怕多花半点笔墨,无法反映出个体经营户的基本特征,也无法判断个体经营户所属行业,造成同一个普查区大量个体户名称雷同、重复,如“屠户”,一个村有张、王、李姓3个屠户,在登记个体户名称时都只登记“屠户”两个字,无从考究哪一个是张发屠户,哪一个是王屠户,哪一个是李屠户。又如“忘不了”,在同一个普查区,甚至同一个街道上,不管是忘不了西服店、忘不了休闲城、忘不了理发店、忘不了饮食店,都只填“忘不了”,到底哪个是西服店,哪个是休闲城、哪个是理发店、哪个是饮食店,如雾里看花,无法分辩。
二是街(村)、门牌号或空着不填,或只填“某村”、“某街”,农村不具体到组,城镇街区不具体到门牌号,还有的虽然填写了街道名称,但不规范,有的写简称,有的写旧地名,与现有社区、街道名称相隔十万八千里。
| 三是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填写欠全面、具体、详实。有的不管有多少业务活动(多种产品),都只填一种,有的词不达意,加上个体经营户名称填写不规范,无从判断其所经营的行业,如有的在个体户名称中只简单地填“服装店”,主要业务活动中只填“服装”两字,那么这个服装店到底是卖服装、加工服装还是缝补服装,无法判断,如果在名称中只填“某某服装店”,而在主要业务活动中填“卖服装”或“加工服装”就一目了然,可很多普查员就怕多填这一个字。
四是期末从业人员不问行业、不问规模、不问地点,一律只填经营业主一人,雇工、参与经营的其他家庭成员一个都不填,个体户从业人员明显偏少。
五是在填写联系电话时,或为了图简单,或为了交差,不问个体户真实电话号码,胡乱编一个子虚乌有的号码填上,或全部登记某一熟悉的号码。
六是在登记是否有工商营业执照和是否办理税务登记证时,不加核实,不问真实情况,想当然,顺手填“1”或“2”,汇总后,与工商、税务提供资料相差甚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个体户清查登记中所存在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一些地方特别经济落实地区,县乡政府拿不出钱来解决普查员的待遇,没有建立必要的奖惩激励机制,普查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命令,依靠基层干部无偿劳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没两样,助涨敷衍应付之风。
二是培训不到位,普查员业务不熟。一些乡镇,为了减少培训工作量,减少培训负担,培训走过场,省一级培训一个礼拜,市、县培训两三天,而到了乡镇,九点开会十点到,多的三五个小时,少的一个小时就解决问题,培训后,究竟哪些该登,哪些不该登,哪些不要登,普查员心中无底,对清查项目的含义、要求,含混不清,全面、规范、准确无从谈起。
三是验收把关不严,普查员投机取巧。一些乡镇,普查办或业务人员人手不够,或抽调人员业务不熟,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普查表审核任务几乎压在统计员一个人身上,普查员很容易蒙混过关。普查表验收审查把关不严,普查员有机可投,有巧可取,能省就省、能减就减,生怕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点精力。如个体经营户名称,街(村)、门牌号,主要业务活动等项目,只要责任心强一点,根本不可能出问题。
四是普查对象配合不积极。虽然清查登记只牵涉到个体户的一些基本情况,没有涉及到经营收入、利润等敏感的经济指标,但个体户怕加税、怕收费的思想根深蒂固,有的普查员询问不得法,引起清查对象的怀疑和反感,故意申报一些虚假信息。普查员调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户受阻后,不从自身找原因,认为都是个体经营户不配合,反正调查不到真实情况,费工费神还不讨好,干脆坐在家里,摸脑壳,凭想象。
五是设计意图无法转变为普查员的自觉行动。个体户清查的目的是查清个体户的规模、行业分布,并以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为依据,推算分行业个体经营户的产值,作为GDP核算的依据。因此,个体户的行业、从业人数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清查项目,行业划分不准,从业人数偏多或偏少,都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个体经营户产值推算的准确。这些,对设计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推算质量的一根稻草。而在基层普查员看来,一个个体户行业划分错误,一个个体户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没有必要搞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
三、 提高个体户清查质量的对策
确保个体户清查质量,关键是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户数量不多不少,二是登记项目统一规范,三是对不同行业、不同地段、不同规模的个体户从业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受蒙蔽。在清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1、因地制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针对普查员在在个体户清查中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倾向,可采取每清查登记一个,给多少报酬的按件计酬方式,以调动普查员清查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居民小组长的作用。社区居民小组长与小区住户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对每个住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通过他们获取每个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易如反掌,充分发挥他们的知情优势,可以大大减轻社区干部(普查员)清查登记工作量,提高清查登记效率和与质量,消除社区干部(普查员)畏难情绪,解决普查对象不配合的难题。
3、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在试点时,县乡普查机构要对清查登记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全面梳理,分门别类,研究应对措施。在普查员培训中,要针对试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如个体户名称是“某某皮鞋店”,在主要业务活动中就必须注明是“卖皮鞋、做皮鞋、还是修皮鞋”。清查登记完成后,普查指导员要组织普查员进行互查、议查,这个阶段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被省略,互查、议查既可以把差错就地消化,也可以解决检查验收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是清查一个必不或缺的环节。在清查验收中,要坚持逐表逐项审查,不能搞抽查,只有逐表逐项审查,才可以打消普查员侥幸、蒙混过关心理,使他们无机可乘,只有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项目的登记,才能完成任务。在填写行业代码前,要对每个个体经营户的名称、主要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不明了的要新重核实,核实完了后才进入行业代码填写。
4、对从业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个体户清查最难搞准的可能是从业人员,在清查登记以前,普查组织者应对不同地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掌握一个大体标准。
一是根据行业特点,判断从业人员。如屠户一般只有一个人,请工的、合伙的很少,要合伙只是合伙买一口猪,卖出都是分开的,开短途货车的一般只有一个人,而开长途货车很可能有两个人,开的士的一般都有两个人,开中巴车的必须有两个人,开长途客车的一般有3、5个人,开饮食店的,一般都有2个人以上,开粮油店的,有守店的,有送货上门的,一般至少2人,等等。
二是看经营地段判断从业人员多少。同一个行业,同等规模,在不同的地点经营,从业人员数量不一,比如同等规模的早餐店,闹市区一般要3—4人,而偏僻街道只要1—2人,同等规模的商店,在乡里可能只要1个人,在镇里可能要2个人,而在县城可能就要3—5个人。
三是看经营时间长短。同一类型的经营户,营业时间长短不同,从业人员也不同,如服装店,有一天营业8个小时的,有一天营业10个小时的,有营业12个小时的,还有昼夜营业,一天营业8小时的,只要一班人马,营业12个小时的要两人马,昼夜营业的,要三班倒。
四是要看经营规模和场地。如同是饮食店,有包厢的,除了老板、老板娘,一般还要请服务员,至少3人以,包厢数量多的,一般每两个包厢要一个服务员。没有包厢的,一般是夫妻店,只有2人。确定从业人员没有千篇一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有一个参与标准,使普查员做到心中有数,比不加分析、判断,清查对象报多少填多少,要符合实际得多。
[供稿:隆回县统计局肖升初]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