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件通知

领导讲话

普查要闻

工作简报

市县动态

分析研究

资料下载

普查公报

普查人物

普查知识

方案标准

 首页 > 湖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 > 分析研究
 

肖升初:搞好县级经济普查组织工作的两点思考

 

[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8-09-23 08:57:25]

 

    经济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基础工作,不仅担负着反映二、三产业五年来的发展变化的重任,还是今后五年开展各种抽样调查编制样本框的基础依据,县一级是经济普查的直接组织者,是控制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普查数据质量,关系到普查的成败。对普查的组织者有很多、很高的要求,但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心底无私。

    ——心中有数

    一是对单位数量和分布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保证经济普查质量,首先必须保证普查对象不重不漏,这就要求组织者对所辖区域的单位类型及分布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求我们在组织清查摸底前,要以第一次经济普查单位名录库为基础,对所有单位按行业、按所处地域进行一次排序整理,并结合机制编制、技术监督、民政、工商等具有单位登记管理职能提人的部门资料,进行一一比对,看第一次经济普查名录库有无遗漏、重复现象,第一次经济普查后有无增减变动。掌握了基础后,再对单位进行筛选,看哪些单位是以条为主管理,如教育系统、邮政系统、电信系统、交通系统、建设系统、卫生系统、广播电视、林业系统、畜牧系统等有条管理为主的单位,在单位清查时,应发挥主管部门情况熟悉、人脉融洽、联系密切等方面的优势,按条条组织,对找不到主管单位的,分乡镇整理,做到条块分明。对以块为主组织清查和普查的单位,再按共性和个性进行梳理,哪些单位是每个乡镇都有的单位(如农业站、农经站、广播文化站、财政所等每个乡镇都有),哪些单位只有某个或某几个乡镇有(如环卫所只有县城才有,城建办只有建制镇才有等)。

    二是对单位性质、类型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单位是企业单位、哪些单位是非企业单位,哪些是法人单位,哪些是产业活动单位,哪些是企业,哪些是个体户,在清查、普查培训前,组织者必须心中有数,做到分类准确,标准统一,避免同一类型的单位,甲乡镇当法人单位,乙乡镇做产业活动单位。

    三是对单位主要经济指标要做到心中有数。目前,只有规模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业、星级以上住宿餐饮业、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房地产业实行全面统计,有比较健全的基础资料,规模以下(限额以下、星级以下、等级以下)都实行抽样调查,不是样本单位都没有统计资料可供直接使用,规模以下(限额以下、资质等级以下、星级以下)企业大多是家族式小企业,财务核算不全,加上被调查对象因某方面的顾虑,一般不会如实提供生产经营和财务方面的真实数据,这就要求普查员不仅要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更要有判断企业主提供资料是否真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专业人员,一时半会是锻炼不出来的,这就要求普查的组织者在普查培训前,要以第一次经济普查各行业资料为基础,结合各专业抽样调查样本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某一简易标志为参照,最好是以从业人员多少为参照,估算出各行各业人均销售收入、人均产值等总量指标参考标准,在普查员培训时,注意重点引导,让普查员心中的底,避免准备不足,仓促上阵,摸不着头脑,任由普查对象申报,造成同样行业、同样工艺、同等规模企业经济指标悬殊过大,避免普查数据与抽样推算数据不能有机衔接,避免普查数据经不起各行各业专业人员的推敲、旁证,招来各方的质疑。

    四是对本次普查面临的困难要做到心中有数。事凡预则立,不预则废,普查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能不能顺利开展,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普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习习相关,要求普查的组织者特别是县级普查组织者,对普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认识,提前解决困难,事先消除矛盾。第二次经济普查同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面临着一些新困难、新问题:首先是普查员素质和人员力量问题。目前,为减轻财政负担,村居委会享受固定补贴的人员锐减,以前,每个村居委会一般都有3—4个享受固定补贴的干部,现在,绝大多数村居委会只有2个享受固定补贴的干部,大多是支书、村主任、村文书一肩挑,且大多是新上任的村干部,普遍缺少统计业务知识。其次是普查员报酬更难落实。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开源渠道不足,增支项目逐年增加,财政支付压力迅速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乡镇连干部职工的基本待遇都难以到位,更不用说解决普查员的报酬了。普查完全靠普查员提供无偿劳动不现实,把这个包袱全部甩给乡镇也不仁意,要求县一级普查组织者要早做准备,竭尽全力解决好普查员报酬问题,最好能够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有钱好办事,妥善解决普查员报酬问题,你在普查中就有主动权,否则,就会招来普查员的埋怨、消极应付甚至对立,整个普查就可能遭遇坎坷和波折。再次是以往普查负面效应的累积,普查的严肃性、权威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笔者曾在乡镇搞过第四次人口普查,虽然人口普查开展过四次,但当时在乡镇还没有开展过其他普查,基本没有任何负面效应,大家都认为普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乎,书记、乡长齐上阵, 村居委会干部齐出动,组织普查员一家一户,逐人逐项一一核实,心怕出半点差错。随着普查项目增加,普查难度增大,普查负面因素不断显露、累积,特别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由于上级过分相信公安人口年报,虽然公安当时已实行人口信息化管理,但公安户籍管理也存在明显不足,出生不登记户口,死亡不注销户口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年报也是以在籍人口为基础,参照常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出来的,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普查数据明显小于公安年报数,各级普查机构都要求重新核实,由于人口流动性大,核实难度大,一些投机者就人为增加人口,县级普查机构为了过关,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扎扎实实干的过不了关,甚至挨批受责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仅容易过关,甚至还立功受奖。随着普查项目的增加,次数增多,负面效应越积越多,普查的权威性、严肃性被动摇。对普查的组织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

    ——心底无私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两次普查之间的关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工作更不可能都做到十全十美,100%到位。对人都要求要容许人犯错误,更要容许人改正错误,对普查更是一样,每一次普查都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重复和遗漏,与实际一一对应。对两次普查之间的数量关系,上一级普查机构不要过分强调一致,基层普查机构特别是县一级普查机构,要勇于面对现实,错了就错了,不能为了虚荣、面子,不敢承认错误,不敢改正错误,甚至人为掩盖错误,对两次普查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查清楚,属第一次普查遗漏重复的,只要查清来龙去脉,能够说明问题就行了,对属于第二次普查重复遗漏的,据实更正,不能为了一致,而不分青红皂白。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普查与年报之间的关系。规模工业、限额以上贸易业等实行全面统计的普查对象,普查数据和年报数据的衔接问题可能不大,但规模以下(限额以下)企业的普查数据和年报数据之间,肯定会有差距,在差距面前,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普查数据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但只要我们的培训到位了,普查员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了,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普查数据不实。同时,要正确估价抽样调查数据,抽样调查的代表性是否达到要求,抽样数据的采集是否无可挑剔,目前,有很多抽样调查,都是为抽样而抽样,代表性根本达不到要求,还有一些抽样调查,如规模以下工业和服务业抽样调查并不以县为抽样主体,而是以市、州一级为抽样主体,推算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县,只是为了有县一级的数据,勉强为之。因此,我们既要正确估价普查数据,更要正视年报数据的缺限,不能为了那点可怜的面子,不能为了掩盖年报数据中某些功利因素的干扰,而人为地用年报数据套普查数据,那可是大错特错。

    三是要无私奉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公夫子这句话虽有其道理,但并不放之四海而皆准,至少在统计部门不准,统计部门特别是在县一级统计局,是不会有大任的,最大的大任就是当个副局长,副局长也照样搞报表,与普通业务员没什么两样,只能是白白地劳其筋骨。牵头普查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费力不讨好,弄不好还会招来各种非议和责难,要求普查组织者要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想做事,能做事,会做事。如果你是普查组织者,别人没进入角色的时候,你忙着准备,别人忙的时候,你忙着指导、监督,别人忙完的时候,你忙着验收上报,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绝对组织不好的。

    四是心底无私地为解决基层困难。普查千难万难,其实只有一难,就是乡镇普查工作人员待遇和普查员报酬难解决。县级统计局在县级党政机关中是弱势群体,经费很困难,靠普查经费弥补正常业务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是公开的秘密,也无可非议,但在为自己争取经费的同时,要重点考虑普查员的报酬问题,不能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只顾自己,而不顾普查员,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吃草,否则,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普查数据,有可能是一厢情愿,单相思。 
 

[供稿:隆回县统计局肖升初]
[责编:张艳]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