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数据采集与应用工作初探
来源: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14-10-11 09:36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总结了以往历次普查的经验和不足,让三经普真正成为了轻型高效有用的普查,对轻型高效这一难题的破解主要还体现在减少调查指标、合并工作过程等方面的思考,笔者认为,传统的普查工作方式对信息技术重视不够,导致重复工作过多,影响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而调查指标的多少并不是影响普查质量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实践证明用PDA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普查大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提高了普查数据质量,增强了普查数据的说服力。

  一、PDA使用范围

  经济普查的实施按时间顺序分四个阶段: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单位清查、普查登记、资料开发应用。因为每个阶段都涉及到数据处理和审核,数据处理和审核是每个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里没有把数据处理单独作为一个阶段。

  由于有少数单位普查数据不适合现场采集等特点,在普查中全面使用PDA采集普查数据并不现实。如:军队、武警系统的普查登记及数据采集方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经济普查机构确定:保密单位的普查登记及数据采集方式由各地普查机构与相关部门协商确定。PDA设备主要用在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及单位清查阶段,在单位比较集中的城镇地区和乡镇使用,在农村并不是每个普查员都要配备PDA,每个乡镇或街道配3~5台PDA,由专人负责使用。在单位比较多的地方,比如各街道办事处经费承受力也强一些,多配置一些PDA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每台PDA负责多个普查区,分片包干,按时间顺序,由固定的PDA使用人与各个普查区的普查员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武冈的经济普查工作用PDA采集是成功的。

  二、PDA的普查业务流程

  (一)普查区划分

  普查区(小区)划分与绘图是普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是合理确定基层普查组织实施方式和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聘数量的基本依据,是明确职责分工、规划调查线路、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的基础。因此,在普查准备阶段,做好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基本思路:利用电子地图中直观详细的建筑物、道路、水系、地名地址等空间信息结合实际来划分普查区、核实建筑物等。保证普查区和最新行政区划代码一致,在区域上不重不漏。具有GPS功能的PDA是辅助划分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等普查区域电子边界的重要工具,同时,划分好的普查区下载到PDA中到现场进一步核实、修正,补充绘制少量建筑物或确定重要标志点等,作为单位清查时规划调查路线及进行单位定位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单位清查

  在普查区划分与绘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清查底册实行地毯式清查,PDA起关键作用。

  1.制作单位清查底册。收集工商、税务、编办、民政、质检等部门的单位名录,与基本单位名录库一起,制作单位清查底册。制作底册不只是简单的剔除重复单位,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本单位名录库与各部门名录库的对应关系,体现为底册中每一个单位都有部门来源。底册中每个单位的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地址、行政区划代码、行业代码、单位类别、机构类型、顺序码、四上企业标识等少量指标,这也是清查表的内容。将全市的底册和某PDA所负责的普查区的底册加载到相应的PDA。普查员、PDA负责人、对应的普查区底册及其普查区图、工作进度等,在清查软件平台上统一监管、调度。

  2.现场核实单位,定制个性化报表。PDA负责人和普查员根据普查区图规划的路线开展地毯式清查,并使用PDA记录清查现场的空间定位信息,以便监管工作进度等。对于清查到的每个单位,现场核查并修正其在PDA中的信息,记录其建筑物编码(或直接GPS定位),确认单位类型、行业门类、机构类型、是否是四上企业等。对于底册中有而现场不存在的单位,进行标识,对于现场发现的“新”单位,结合其证照信息在全市底册中查找,确定其所在的部门名录,确认其是否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等,在全市底册中还查找不到的单位,作为新单位录入清查表。对个体户,则以清查代普查;对四上企业,只核实其基本信息;对产业单位,核实其法人的准确性;对其他行业或类型的法人单位,在核实信息后,通过PDA为该单位现场定制一份以EXCEL体现的个性化报表文件,报表包含了该单位的底册顺序码、建筑物编码、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地址、行政区划代码、行业、机构类型、法人与产业对应关系等确定的信息,以及需要该单位填报的各种报表和内置审核公式。对于无法接收并完成电子报表的单位,PDA使用人根据其行业(到门类或大类即可)和机构类型等确定其要填报报表的种类,并给一张清查确认单,其中包括底册顺序码。该底册顺序码是作为普查登记报表与单位清查结果建立对应关系的关键。对于没有配备PDA的,单位较少,采用打印纸质单位清查底册的方式开展工作。

  3.将单位清查结果导入清查软件平台,进行进一步比对、审核、上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重名重码的审核和法人与产业单位的关联。清查阶段的数据处理过程,重点是解决单位重复及法人与产业单位关联问题。

  (三)普查登记

  以条块结合及专业分工的方式开展普查登记阶段的布置、培训和数据上报、审核工作。

  所有的四上企业(企业一套表对象),继续通过联网直报方式进行普查登记阶段的布置、培训和数据上报、审核;对于教育、卫生、司法等在系统委托其主管部门自行组织填报;对于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单位由普查办统一组织。一切责任和范围的划分都依据单位清查结果,并在清查软件平台上体现。各单位根据定制的EXCEL报表自己填报(也可由统计师事务所为多家企业共同填报)并审核通过后再报送到普查机构(可打印盖章后一并上报)。对手工填报的单位由普查办组织数据录入,并通过底册顺序码与清查结果进行关联,减轻文字录入工作量。

  普查数据上报后,分专业进行审核。由于没有重复单位的干扰,这时的审核结果更合理。由于很多审核提前到单位清查阶段,也保证了该阶段审核工作量的大大减少,有利于公报数据的尽早确立。

  (四)资料开发应用

  1.公报发布。采用新的普查方式,发布普查公报。

  2.课题研究。提前做好数据加工、汇总程序的编制,强化时效性,能满足各级普查机构加工、研究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普查资料“基层想用时不能用,能用时已没用”的问题。这些都是普查管理平台必须包括的重要功能。

  3.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三经普的普查区电子地图和普查数据全面及时维护更新统计地理信息系统,为“十三五”规划制订及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统计服务。

  4.为基层留下普查成果。利用普查区电子地图和普查成果为乡镇和街道一级政府或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地理信息系统,让普查成果为基层所用。“地理信息系统”可让基层自己可视化维护、管理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情况,解决普查只为国家服务,基层积极性不高的困境,并全面提升基层政府管理水平。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还可成为统计系统快速获取有关信息及进行名录库和电子地图维护更新的依托,建立“以服务换更新”的长效机制。

  5.与工商、税务等合作部门共享普查成果,改进部门数据质量,建立长效名录交换、共享及维护更新机制。

  三、建议

  改变PDA只是用于采集数据这样一种简单定位,PDA成本可控,可以节约人工成本、录入成本、审核成本,保证前期工作与后期工作的衔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让三经普真正体现为轻型高效有用。清查表设计尽量简单,一个PDA可以负责更多的单位和更多的普查区,提高清查速度。而普查表可以相对复杂一些,由企业自填自审。

  通过对普查流程的简单改进,对“PDA+EXCEL+普查管理平台”这一模式的技术重组,进一步提高普查效率和普查数据质量。

  [供稿:邵阳市武冈市统计局 姜青秀]

  [责编:彭颖]

  

打印本页 】【 收藏本页 】【 返回页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