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应用问题浅析
来源: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14-10-14 09:00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目前已经进入数据资料开发阶段。回顾整个普查流程相较前两次经普,本次普查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了手持移动终端设备(PDA)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和上传。这也与国家局已经推行实施的联网直报理念是一致的。从宏观层面来说,本次经济普查通过创新调查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普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自动化、电子化,全面建立电子地图,为今后的所有全面普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普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发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将对本次经普过程中发现的信息采集上传技术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使用PDA进行数据的采集上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告别了纸质普查,相对减轻了普查员的负担。所有的报表均在PDA中填写,多数单位从底册中调用,只需填写修改部分指标,完成定位拍照即可,操作更加便捷,更加低碳环保。二是无需二次审核改错,填写完毕后的报表由PDA进行审核后上传到数据处理平台中进行集中改错即可,省去了二经普人工填写、人工审核然后再机器审核的二次审核过程。三是单位信息更全面,数据更加真实可信。引入了卫星定位功能,要求普查员必须“入户登记”;通过增加需要普查对象签字确认和盖章的告知书,有效防止了普查机构和普查员弄虚作假;通过拍摄、识别、上传包括告知书在内的单位证照,确保单位真实有据、机表信息一致。四是数据上报流程更明晰,操作更简单。通过联网直报平台直接报送,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理论上来说本次普查应该达到以上效果。但从实际的信息采集和上报情况来看,除了第三条外其他三条优点效果不明显。无数基层普查员和县普查办的同志对本次经济普查抱怨为“最难搞”的一次经济普查,虽然有部分同志由于普查压力大发牢骚,但其表达的信息却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方案和实际实施完全脱节,导致普查应用培训不足。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普查区划分与绘图,确定核查单位底册,PDA内容加载,普查登记与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检查和更正,事后质量抽查与数据评估,综合表汇总,普查成果的开发与应用等8个阶段。从2013年10月国家召开国家级的经普信息采集普查区划分试点培训会以后,全省普查区划分与绘图工作就被大大延迟了。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采购的用于普查区划分和绘图PDA设备迟迟没有下发;二是国家采购的电子地图迟迟没有上线。导致最后普查区划分只能依靠高德公司导入的县界、乡界、村界来划分,各级画图员对地图和实际区域的空间概念估计不足,为信息采集阶段定位不准和普查区多画、少画等错误埋下了隐患。而电子地图中的建筑物采集根本就没有在正式普查开始前进行,导致在信息采集阶段建筑物采集极大的拖后了普查进度,分散了普查员的精力。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市、县级培训工作开展的十分匆忙,PDA操作培训和指标解释工作均有所欠缺。

  二是移动终端管理平台没有发挥相应作用。按照10月国家培训方案,移动终端管理平台在普查中的作用十分巨大,除了可以向PDA发送相关消息,推送普查制度包、地图和单位底册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实时监控每一台PDA的运行情况和运动轨迹,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但是当移动终端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后,我们却发现国家取消了该项功能。一方面,由于受到网络因素等制约,用移动终端管理平台推送的制度、地图和底册不能及时收到,而各县区普查办同志对管理平台操作不熟悉,出现多次推送的情况,给基层普查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导致多次数据覆盖的事件发生,造成不必;另一方面,取消实时监控功能后,作为上级的普查机构只能够看到哪些机器登录了普查软件而无法对PDA进行轨迹监控和行为限制,无法知道普查员究竟拿着PDA在干什么,导致部分PDA超范围使用而停机。

  三是信息采集软件“不接地气”,部分普查员操作变得困难。在参加培训和进行普查的过程中,笔者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使用PDA进行普查信息的收集,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基层普查员实际年龄偏大,对PDA运用不熟悉,无法适应新的操作习惯的问题。普查员特别是一些参加过一经普和二经普的老普查员,熟悉软件花费时间长,效率因此降低了很多,工作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对于年轻普查员来说,有的认为普查软件操作较为简单而采取了轻视的态度不肯认真学习,又由于普查工作漫长而又繁琐,为了赶进度经常出现滥用强制保存问题,仅使用程序审核不考虑逻辑关系等等问题。基层普查员是普查数据的第一层也是最重要一层把关者,由于普查软件“不接地气”,导致普查员对软件的抵制和滥用情绪有所增加。有基层普查员调侃普查软件为“研究生来设计,小学生来操作”。

  四是软件缺陷和制度更新导致反复普查。在使用PDA进行数据采集阶段,依照国家设想的流程,普查员上门登记过程为定位,一次性填写相关信息,拍摄证照,上传数据,完成普查。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是由于机器和地理位置等原因,第一步定位时常出现无法定位的现象,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只能采取人工手动定位的现象,这也给制造虚假地理位置留下了隐患;二是第二步,第三步流程中经常出现普查员前往企业却找不到负责人进行填写,找到负责人填写却找不到人签字盖章,找到了章却找不到证照持有人等等情况,有的单位普查员反复往返几趟才能够收集完所有信息,拍摄证照,极大的增加了工作量。拍摄证照过程中由于普查员拍摄技术有限,PDA照相效果差,证照保管不善、年久模糊不清,OCR识别聊胜于无等情况,导致很多照片最后审核只能看是有无而已。三是制度和程序经常更新,导致前期普查成果的荒废。虽然市县两级强烈要求普查员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但是经常出现由于推送制度和程序,普查员升级制度和程序后原有数据全部清空,备份数据无法导入的情况,导致暂存没有上传的数据失效,只能重新进行普查。有的老同志因此抱怨使用PDA普查还不如使用纸质报表,至少不用反复的填写,极大的加重了普查员和被调查单位的负担。

  五是单位关联识别程度不高,数据采集不能同步。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普查员能够通过单位底册来对相关单位进行数据采集,这无疑是一个方便之举。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经常出现无法找到单位的情况,由于底册清查过程中一些单位名称、地址与实际的单位名称和地址不一致,导致在搜索识别过程中无法找到已经存在于底册的单位,只能使用新增单位进行处理,实际上使得操作更加复杂,这种模糊识别的问题本来是可以解决的。二是出现数据不同步的问题,由于PDA中的单位不能实时同步在联网直报平台上,使得一台PDA上已经填报的单位由于普查区交叉重叠出现重复登记的现象,加大了后期处理重复登记单位的工作量。三是对于多产业法人单位,程序无法自动关联法人单位和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信息,造成只能够手动填写、手动关联的现象,加大了普查员的工作量。

  六是图片信息的上传和数据信息的上传不同步。按照国家三经普工作设想,普查员在进行数据采集和证照拍摄后应该立即将数据和证照图片上传到联网直报平台,但是现实情况确是数据信息能够及时上传到联网直报平台,但是图片一直没有开放接口上传。导致所有的普查证照压缩包只能自行保存在PDA中或者电脑中,直到3月才开始由FTP上传关联,导致一部分图片包由于PDA损坏和电脑损坏丢失无法找回,上传完毕的图片包由于软件导出问题不能使用而失效,只能进行补拍,加上反馈时间、国家FTP极慢的上传速度和极高的上传失败率,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打乱了原本的工作步骤。

  七是设备使用维护和信息服务有待加强。从下发下来的两款PDA来看,无论是电信版本的联想A5000还是联通版本的联想A3000,都是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平板电脑,而不是专用的数据采集设备,仅仅是在其上开发了信息采集程序包而已。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由于普查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各级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实际上无法杜绝普查员私下用PDA进行别的活动,导致设备由于病毒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和维修。就维修来看,订购的PDA损坏率偏高,维修时间偏长,一个放电保护就能导致电池更换,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两三个星期,由于第一次使用PDA进行数据采集,各县对PDA的数量估计不足,导致每损坏送修一台PDA,某个普查区的普查工作就要相应的停滞下来。另一方面,作为电信服务提供商的电信公司也存在服务脱节的现象,电信公司对PDA定制套餐采取放任态度,4G流量可以在一个月内使用,超出部分不进行预先提醒,然后进行超额收费。

  总体上来说,第三次经济普查在基层普查员的辛苦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PDA作为新技术应用的代表,正在为广大普查员认同和接受。但作为第一次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普查信息的大型普查,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有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总要求,及时的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反映给上级统计部门才是我们应有的责任。鉴于本次普查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是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出来,避免方案、设备和实施的脱节;二是要在设计层面考虑到基层统计人员的实际操作手段,提前做好缺陷的排除和软件的兼容性问题,能够真正的把上级精神固化在程序中;三是能够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设备,一来避免挪作他用,二来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三来避免泄密;四是进一步把设计细化,简化基层操作步骤,使得广大统计人员能够更好更快的建设服务型统计,满足人民群众对统计的期望。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成晶晶]

  [责编:彭颖]

打印本页 】【 收藏本页 】【 返回页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