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星光交替。新中国的湖南统计工作即将走过五十个春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0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湖南省统计局创建以来的50年里,经历的却是从初创起步、停滞破坏、恢复重建到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岁月。回首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有起伏,有曲折,有艰辛,但感受更多的则是发展,是创新,是喜悦。
再回首 五十载统计历程曲折中发展
新中国湖南的统计工作起步于1950年。全省统计工作由省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省财委设统计室,为全省最高统计机关。全省统计工作尚未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而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分散进行。统计工作除国民经济少数几个重要部门建立了报表制度外,主要是通过普查的方式搜集和整理湖南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料。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了全面反映和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湖南省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的要求,于1953年5月成立湖南省人民政府统计局,建立了工业、农业、贸易、基本建设、邮电通信等报表制度,组织开展了报表清理、干部培训和资料汇编工作。随后各专(州)、市成立统计科(处)或计划统计科,各县成立计划统计科。几年里,统计报表范围进一步扩大,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由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为主逐步转向计划检查、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相结合,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统计体制。1958年,还成立了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统计调查方法运用进一步加强。
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全省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苦战两个月,改变全省统计工作面貌”的工作目标。由于当时统计工作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客观规律,忽视了专业统计机关的职能作用,有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借口加强党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任意干预统计工作,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导致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之风盛行。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此全省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通过整顿,使“大跃进”期间普遍存在的统计纪律松弛、原始记录不全、统计数字不实、统计人员调动频繁、农村社队统计工作无人负责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62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精神,湖南统计工作实行“一垂三统”的管理体制,各专(市)、县政府统计机构实行分设。1963年,成立湖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
1964年8月,国家主席刘少奇来湖南视察工作。他在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上强调,要克服官僚主义,反对“五多”,认真精简报表。为了煞住乱发统计报表的歪风,湖南省委批准省统计局党组《关于彻底精简和严格控制报表的报告》,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坚决废止了一切不必要的统计报表。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湖南的统计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省统计局及各地(市)、县统计机构相继被撤销,合并在全省各级计划部门中。由于省、地(市)县尚未恢复独立的统计机构,统计任务与力量的矛盾日益突出,统计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停滞不前,全省统计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暖风劲吹,全省统计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振兴与全面发展的春天。
统计机构全面恢复和建立。1977年12月前后,湖南省统计局、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统计机构以及湖南省农村抽样调查队、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相继恢复。湖南统计事业进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崭新时期。1984年成立湖南省城市抽样调查队,1995年成立湖南省企业调查队。期间各市、州、县分别建立了农村抽样调查队和城市抽样调查队,部分市、州、县建立了企业调查队。一个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和覆盖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区)2300多个乡(镇)基层统计组成的城乡统计调查网络逐步健全完善。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1987年6月,湖南省统计局首次开展颁发统计证工作,在全省广泛普及统计业务基础知识。截至2001年底,全省共有8.2万人经过考试获得了《统计证》。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省统计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统计业务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培训,目前,全局干部全部领到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同时,还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今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统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上下联动机制,率先在省直机关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92年来,地(市)县(市)政府统计机构共有2474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了6倍。近10年来,统计队伍更是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近50万统计人员辛勤耕耘在三湘大地。
制度方法改革进一步深化。近10年来,湖南省统计局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统计改革。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辟了许多新的统计领域。从1991年推行的《农村统计一套表》,到1993年的“7+1”套表制度,从1992年的MPS到1995年SNA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目前,全省实施的统计调查制度达31类,覆盖了经济、社会、科技各个部门。同时还建立了以GDP核算为主体、以专业统计为基础的数据质量评估监控制度。在多数统计专业实行了数据超级汇总。各项普查制度全面实施,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多种组合式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业已形成。此外,在全省范围内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宏观景气、国房景气、“两纲”、小康、贫困、科技兴湘、市州经济综合考核等统计监测工作。
统计分析及科研结硕果。全省各级统计部门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展,单是省统计局平均每年编发的《统计信息》、《统计调查分析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就达400多期,80%以上被省委、省政府及新闻单位采用,相当一部分还得到了国家及省委领导的批示。特别是《决策咨询报告》创刊10多年来,作为省统计局统计分析的品牌,以其内容丰富、分析精辟、论证充分的独特优势,已成为省委、省政府领导手中的常备资料,全省“731”等重大会议的重要专题材料,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1986年省统计局编制的全国第一张24个部门投入产出动态表获198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承担的《湖南省1987年投入产出扩展模型和能源模型的研制与应用》课题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级科研成果证书,首届全国统计科研成果奖。2000年《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弥补了湖南规划史上的空白,被专家评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这一年在全国第五届统计科研成果评奖活动中,湖南有8项成果获奖。2001年承担的研究课题《湖南工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在“推进湖南工业化进程研究”重点调研课题子课题成果评奖活动中又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据粗略统计,近10年全省共有80余个科研项目在全国获得统计科研成果奖项。
统计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无论从立法、执法,还是从普法来看,统计工作法制化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省统计局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统计法制工作先进单位。湖南是全国最早制定地方性统计法规的省份之一。早在1988年6月,湖南省第七届人大会第三次会议就通过了《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从此全省统计工作纳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规范化轨道。全省从省到县都成立了政府分管统计的领导任组长,统计、监察、政府法制、司法等部门领导任副组长的统计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每年开展执法大检查。1991年,全国第一件统计行政诉讼案件在湖南省以统计部门胜诉结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和《焦点访谈》栏目曾先后来湘特别报道了湖南的统计执法工作。1996年省统计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授予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1992年—1993年全省县以上人民法院全部建立了统计行政审判联络室(处)、办案室。并通过统计函授普法、广播统计普法等普法新形式,使统计普法对象基本上接受了统计法制教育。
统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1995年我局在全国统计系统中第一个将TCP/IP协议和终端仿真技术用于Oracle终端仿真,得到国家统计局的高度评价,同年在全国推广使用。1999年7月1日,湖南省统计局开通了《湖南省情》网站,当时开通之快、信息之全皆居全国兄弟省份前列。2001年7月,为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咨询服务水平,重塑统计品牌,省统计局对原《湖南省情网》进行了全面改版,更名为《湖南统计信息网》。该网站开通不到一年,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湖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周伯华、省人大副主任颜永盛等领导曾先后视察网站,对网站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目前,网站的点击量已超过25万人次,一个“虚拟的网上统计局”业已形成。迄今为止,还先后建成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省委专线网、《湖南“两会”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利用视频捕捉技术开发的局域网广播视频会议系统等。并且省局千兆局域网的改造升级已完成,全省市州2M广域网已逐步开通,统计数据仓库系统建设已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信息化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全局无纸化办公,带来了全新的统计管理模式与观念的转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芙蓉国里尽朝晖”。五十年来,我们在统计改革、统计服务、统计法制、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全省统计事业健康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抬望眼 新世纪统计事业任重而道远
倾听时代的涛声,回眸岁月的峰峦。五十年的曲折历程令我们深思,五十年的发展成果令我们鼓舞。这五十年,我们告别了“一个算盘一支笔,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历史,迎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这五十年,我们告别了电话接听报表的历史,迎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这五十年,我们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专业统计划地为牢的传统,营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协同作战的双赢氛围;这五十年,我们打破了全面报表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以抽样调查为主,专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调查方法体系。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时代已跨入21世纪,新时期的统计工作,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要求,新的作风,新的机制。也就是说,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突出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使湖南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大兴开拓创新之风。在今年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朱之鑫局长要求各级统计部门适应我国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环境,对自身的工作从“六个方面看一看”,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统计改革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政府统计工作是新时期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持体系,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地位将会越来越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形势必须通过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才会出现。如果我们不在统计改革创新方面迈出新步子,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信息的有效需求,那么统计部门的生存发展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因此,作为省级统计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政府统计工作的新模式。在贯彻落实国家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整体要求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统计再设计能力,大力倡导各级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个性化统计工作模式。同时,要紧密围绕湖南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的“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个重点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统计监测方法,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在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参谋团”和“智囊团”的作用。
──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化统计调研工作。今年是入世后第一年,入世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统计走上了更加国际化的轨道。面临挑战和机遇的统计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加入WTO,湖南经济不但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全面影响,而且作为中部内陆省,“外需压迫内需”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统计部门,要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在切实搞准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组织协调、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分析研究、基础工作等多方面实现整体联动,对经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事前分析与研究。针对入世后各级党委、政府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了解需求加大的实际,要建立包括国际统计信息,特别是互联网经济信息在内的新的统计信息渠道,同时应认真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满足社会公众需要和适应对外开放要求。总之,统计的调研工作要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大力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整体水平。政府统计是建立在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基础上的统计,统计信息化工作的实质就是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对传统的统计工作进行改造的过程。湖南统计信息化建设将着重突出抓好数据仓库、广域网络、数据中心、网站建设四个重点,大力推进包括网上调查、IP电话、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网上开发应用,积极探索电话调查系统建设、遥感技术的运用。同时稳妥推进市州广域网、局域网、网站、数据库建设,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县级网络信息搜集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新的管理文化、工作方式的变革。信息化工作的成功也有赖于统计工作体制的改革,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为此,我们将坚持技术改造与统计改革、人员素质提高和管理水平提高同时并举的方针,通过统计部门的上下联动、多部门横向联动的方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文化“嵌入”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业务工作流程和统计管理模式当中,以推动湖南统计生产力的较快发展,提升全省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7月25日《中国信息报》(第五版) “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五十周年”·湖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