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23日,株洲市芦淞区建宁办事处、建宁乡,被正式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单位。芦淞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广大干群迅速投入到经济普查这一“奠基之役”。在这神圣、光荣而又特殊的一个多月中,赤日炎炎,旌旗猎猎,俊彩飞扬。广大普查工作者奋战在第一线,演绎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谱写了曲曲奉献者之歌。
一、前期工作走好“五步棋”
为了确保普查试点成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运筹帷幄,团结协作,在普查试点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扎扎实实走好了“五步棋”。
1.组建了高规格的普查领导机构。区委将其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写进了工作报告,并作了具体要求;区政府多次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下发了芦政发[2004]17号文件,决定拨出专款22万元。同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强国跃任顾问,区长蔡典维任组长,主管区长王宏杰任常务副组长,另外还有3位区委常委、5位副区长,24位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的普查领导机构,各乡(开发区)、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构。为确保这次普查试点成功,区及试点单位建宁办事处、建宁乡又分别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两个试点单位均是书记任顾问,乡长(主任)任组长。
2.召开了高规格动员大会。8月6日上午,省、市、区经济普查办和芦淞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了“湖南省第—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暨芦淞区经济普查动员大会”。这次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是芦淞区普查历史上罕见。会议由主管区长王宏杰主持,省经济普查办公室主任、省统计局副局长吴星明作了动员报告,区普查办主任、区计划统计局局长易佳良作了工作报告。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宁、芦淞区人民政府区长蔡典维等领导分别代表市、区作了重要讲话。省、市统计局领导及普查办正副主任、各调查组组长和区、乡(办事处)、村(居委会)普查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成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各兄弟县(市)区普查办主任、辖区各单位、各企业(市场)负责人及普查员共计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普查目的、明确普查时间、明确普查对象及范围、明确普查内容、明确普查责任。确保“四个到位”,即确保普查力量到位、宣传到位、经费到位、部门到位。会上各乡(开发区)、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向区长递交了责任状,两个试点单位的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
3.举办了全方位的普查培训。从8月6日下午至8月9日上午,对全区300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学习。参加培训学习的还有各乡(开发区)、办事处主管领导及统计员、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主任或会计以及企业、市场负责人及统计员。这次培训,全部由省统计局领导及业务骨干主讲,授课老师针对74张表格逐一讲解,学员们听课非常认真。通过培训,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4.写出了高质量的文字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从试点开始,《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台以及株洲日报、株州晚报、潇湘晨报、株洲经视电台以及各级统计网站等新闻媒体,对湖南省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电台有声”。芦淞区除召开了动员大会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以外,还编印了10期《普查简报》,撰写了2篇论文,其中《普查现场调查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在国家统计网站刊登,《围绕“三基”,扎实推进,确保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首战必胜》在《区是论衡》刊物上发表,并发至全区各单位。同时,印发了近万封“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公开信”,制作了高规格的宣传板报22块,悬挂宣传横幅26幅、宣传画1000多张,张贴宣传标语200多条,编印了《湖南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芦淞区)资料汇编》,建宁乡还出动宣传车、环洲城等市场还利用了电子屏幕进行宣传。为搞好宣传,普查办同志加班加点,天天工作至深夜,这些都凝聚了普查办同志的心血。
二、具体操作采取”五大策略”
从试点工作前期组织、宣传、培训,到单位清查、入户登记、审核验收以及数据录入处理这一整个“普查战役”上,芦淞区采取了“五大策略”,既“组中设组、区中划区、火中补火、工中分工、查中督查”。
“组中设组”。既在区普查领导小组及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针对某一时段的具体工作成立了临时工作组。如为了做好单位清查及入户登记工作,又成立了指挥部,区普查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区长王宏杰任指挥长,区计统局局长任常务副指挥长、书记、主管局长以及两个试点单位行政一把手任副指挥长,同时下设两个工作组,分别由两个试点单位的行政一把手兼任组长,区计统局书记、主管统计局长作为联系领导,区普查办成员“倾巢出动”,分赴两个点上和乡、办事处普查成员并肩战斗。从普查业务方面,相应成立了综合组、政策法规组、业务组、数据处理组等。通过“组中设组”确保了某一时段的工作如期如质完成。
“区中划区”即在普查区中划分普查小区,普查小区中再依具体情况划分若干片区。目的是为了做到清查不重不漏。建宁办事处13个社区划分为30个普查小区;建宁乡7个村划分为10个普查小区。两个试点单位共划分为40个普查小区。有的小区由于情况复杂,如南大门市场等,再继续分成若干片区。为了画好小区示意图,各居委会、村委会及普查办人员,在培训期间中午不休息,晚上又加班加点,而且数易其稿。与此同时,区普查办组织乡、办事处,村、居委会两级普查员对乡、办事处之间和村、社区居委会之间进行勘界,确保界限分明。
“火中补火”即在如火如荼的普查工作中,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炎热等困难造成某些工作暂时不到位的进行“补火”。如乡、办事处8月份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心工作多,加之区承办的中国株洲“炎帝服饰商务节”8月27日开幕。这些繁重的工作造成人员难以调配,人员培训难以集中。针对这种情况,几级普查办领导果断决定对不到位的工作及时进行“补火”。采取“边抽人边培训、边发表边讲解、边开会边处理的补救措施。如建宁办事处及时召开了市场业主、法人单位负责人等会议,并对临时抽调人员重新进行了培训,每天早上8点召开碰头会集中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对未进行工商登记的经营户怎样界定,对有牌子找不到人的企业单位,对“前店后厂”怎样登记等等问题拿出了具体解决办法,从而确保普查工作的有效运行。
“工中分工”。即在普查这一“系统工程”中,把工作分细,把职责分明。首先是明确各部门职责。如工商、税务、民政、编办等部门主要是提供单位名录。通过市普查办联系市质监部门提供单位代码。其次是明确各级普查办工作职责。区普查办的职责是负责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培训,收集审核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亿元市场等普查表,普查表的审核录入、数据处理、资料汇编等工作。而乡、办事处普查办则负责组织实施单位清查、绘制普查地图、开展入户登记、分发、收集整理各种普查登记表等工作。再次是明确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职责。区、乡(办事处)普查办制定了每一天的《工作流程图》,对何时收集单位名录,何时完成个体经营户的清查登记、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清查摸底,哪些人具体做哪些事等均有一个详细的日工作安排。同时,要求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做好“三带”,即带好普查证、带好《公开信》、带好普查表;做到“三有”,即要有“三顾茅庐的韧劲,有“换位思考”的心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当好“三员”,即既是普查员,又是宣传员,更是保密员。如建宁办事处辖区内某一学校,因放假,学校负责人既没有收到普查文件通知,也没有参加动员大会。当杨柳冲社区普查员上门清查时,其负责人不理解、不配合。于是该普查员就耐心细致做工作,先后7次登门,打了8次电话,又是送文件资料,又是宣传普查目的意义,最后,终于感动了该校负责人,并如实填报了普查登记表。特别是建宁乡龙泉村作法很值得借鉴,该村每个普查小区配2-4名专职普查员,两人中—人是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小组长,负责带路和情况摸底,一人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专门负责填表。而且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每调查一户都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按户计酬”的形式,大大调动了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查中督查”即普查中有督查,而且是分阶段督查。在普查过程中基本上是“天天督查,早晚问情况,时时查进度”。省统计局副局长、省经济普查办主任吴星明、常务副主任李建平、副主任林德勇和各调查组长及业务骨干;市统计局局长楚赋琦,市统计局副局长、市普查办主任信长华、副主任金祖远等以及几位副局长及各科室领导长驻点上,督促指导业务工作。8月16日,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统计局局长马勇一行专程到芦淞区建宁办事处了解进度,他实地考察了个体户、企业的申报和普查工作情况,并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加强衔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芦淞区领导,多次下点现场办公,解决普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反复宣传经济普查的目的意义基础上,对虚报、瞒报行为,特别是对个别屡催不报或拒报的单位,由市普查办组织统计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查处。慑于法律的威严,一些不重视普查工作的基层单位在执法部门下去的当日或次日就上交了普查表,使普查对象的填报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三、普查过程发现“五大暗礁”
试点上—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发现“暗礁”,为全面经济普查铺平道路。综合两个试点单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组织实施难度大。芦淞区是以商贸为主,个体户多,情况复杂,“天天有关门歇业的经营户,月月有新开张的市场”,“家家要访,户户要查”,所需普查员众多(仅试点就有241名普查员,67名普查指导员),这给通知、培训、收集报表、汇总情况、召开碰头会以及接待等组织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搞准数据难度大。主要是个体户主大都不愿讲实话、部分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及经营队伍不稳定,特别是歇业或停业的单位多。据龙泉村反映因8月高温有20%的季节性歇业或停业,如此种种情况,使数据难以把握。
3.协调工作难度大。有些部门不是芦淞区直属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以及中央、省、市属单位和企业,特别是他们下属的一些公司、市场,往往以行业规定为由,为普查设置一些障碍,或者说资料在上级主管部门,无法提供一推了之,使普查工作难度加大。
4.入户登记难度大。经营业主顾虑太多,认为有关部门会根据普查掌握的情况来收税或者收取其他费用,虽多次解释仍难以打消顾虑。特别是一些下岗职工(包括一些拆迁户),本来就对政府部门有成见,对社会心存不满,也给普查带来了阻力。
5.普查成本大。经济普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前芦淞区财政是,“吃饭”财政,因此,想要更多的普查经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100多名市场普查员的补助经费难以落实。
为了克服这“五大难点”,在普查过程中芦淞区还采取了“螺旋式推进法”。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是普查阶段连续。从动员——培训——入户——汇总,到再动员?—再培训——再入户——再汇总,这样“螺旋式”连续推进,完成了宣传发动、单位清查、质量抽检、数据审核等阶段的工作。每个阶段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连续作战。
二是普查方式并进。采取边培训边绘制小区地图;边清查边制作板报,将有关资料内容上墙,边收表边抽查;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边普查边督查;边汇总边总结。这样,在短短的十几天内使各项工作同步推进。
三是普查手段创新。如撰写《公开信》、《实施细则》、自拟标语口号,特别是把每个市场作为独立的普查小区,由市场负责组织填报,社区居委会审核;将清查表分社区居委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进行汇总,装订成册。等等这些手段,都是根据芦淞实际创新的。
四、试点工作取得“五大成果”
(一)摸清了“家底”。从两个试点单位来看,个体经营户有10817户(其中建宁乡789产);市场44个(建宁乡2个),产业活动单位168个(建宁乡9个),法人单位292个(建宁乡3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有7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2家。
(二)验证了“方案”。从整个普查方案来看,方案基本可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指标解释不够准确(如个体户表中固定资产指标),指标体系过于繁琐(如服务业中的差旅费、排污费等费用一般小企业难以分开,甚至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也难以分开),指标体系项目不健全(如湘江橡胶制品厂的产品难于填写),部分行业划分不明确,而且难以界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
(三)宣传了“芦淞”。通过试点工作,让外界更多的了解芦淞,特别是扩大了“品牌芦淞”的知名度,增强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
(四)探索了“经验”。通过试点,芦淞区总结了六条经验,即今后普查工作要做到“六个一定”。一是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绝不可仓促应战,特别是宣传发动、业务培训、经费落实、人员选调是其重中之重争人财物必须到位;二是普查指标一定要设计合理,切忌过多过滥,而且要规范统一,一套表最好能满足多个专业的不同需要;三是普查范围一定要界定科学。特别是要将有些容易误解的单位予以进一步明确,四是普查工作流程一定要切合实际切忌坐在办公室“想当然”,要综合考虑一些具体情况;五是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一定要素质高。普查员要懂专业,普查指导员要懂管理。六是普查资料一定要开发利用。切忌“前热后冷”,忽视后段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
(五)锻炼了“队伍”。通过这次高强度的普查试点工作,造就了一支拼时间、拼毅力、,拼智力的普查队伍,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突出代表。他们中有高度重视,悉心指导普查工作的好领导,有不畏艰辛、忘我工作的基层好干部,有无私奉献、不辞辛苦的众多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为了普查工作,他们中有的当了“不孝子”,将得癌症卧病在床的年迈母亲置之不理;有的当了“失职的母亲”,把嗷嗷待哺的娇儿留在家中而无暇顾及;有的身患结石,在疼痛难忍打完吊针后又带病继续坚持工作,等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奉献将写就普查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他们的感人事迹将长留在天地间。
[省普查领导小组办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