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将很快进入数据处理阶段,数据处理虽不象清查摸底和普查登记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朝不慎,全盘皆输,县乡普查工作人员也不必有如履簿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但也不能小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组织不当,整个普查将难以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对基层特别是县级普查,看重的是前期准备工作和普查登记,前期准备事关经费保障,事关人员素质,不做好将直接影响普查工作的进展。登记工作直接关系到普查的成败,特别是在当前统计法律意识、数据质量意识普遍不强的情况下,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大面积漏登,一旦煮了"夹心饭",不能一次成功,普查的组织者将骑虎难下,左右为艰,上下交不了差,因此,县乡特别看重,不敢有半点疏忽。而数据处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习贯性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制约。任何一个单位或一项大工程的组织和领导者,习惯于抓重点、攻难点,重点抓好了,难点攻破了,剩下的工作就可放手让其他人去干,自己静下来歇口气,松驰筋骨,调整心态,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对经济普查而言,前期准备和登记是明摆的重点,一般认为,数据处理出不了大问题,捅不出大娄子,其重要性也就相形见绌。二是对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感受不深。前期准备需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需要乡镇领导的配合,大多是求人的事,登记是大兵团作战,要动员几百甚至几千名普查员统一作业,稍有不慎,将出现全局性失误,其难度显而易见,复杂性也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而数据处理不同,是室内作业,一般只需要依靠统计机构自身的力量就可完成,不需要兴师动众,不是什么复杂的大事,可以大胆地交给业务人员和数据处理人员去做。三是难以准确地估价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对领导而言,主要是抓大方向,抓全局性工作,对具体业务工作,很少有亲身体验,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亲身体会,也就难以准确估价其工作量的大小,难以体谅具体操作人员的艰辛,容易引起业务人员心理不平衡,甚至消极应付。这三种制约因素,在以往的普查和清查数据处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数据处理进度和质量。
数据处理是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产生再生性差错的主要阶段,县级普查机构是经济普查数据处理的起点,是保证数据处理质量的源头,对数据处理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录入再生性差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普查数据质量,影响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必须总结以往普查数据处理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与前期准备和登记并重,一鼓作气,高质量完成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
二、围绕开发应用,组织数据处理
对县级普查机构,圆满完成普查资料的上报只是普查的任务之一,而不是全部,对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充分发挥普查资料服务县域经济建设的作用,才是普查的真正目的,否则,普查指标体系设置再全面,搜集数据的方法再科学,普查资料再准确,也只能是废纸一堆,摆脱不了上级统计部门白费心,政府白花钱,基层工作人员白费力的困窘。因此,普查机构不能为普查而普查,要跳出普查看普查,围绕应用来组织普查登记,围绕应用来制订数据处理方案,围绕应用狠抓数据处理质量。一是要满足分析利用的需要。经济普查的目的是摸底全国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为国家宏观调控、制订中长期规划提供客观依据。对县一级而言,应该起到摸清家底,发现产业优势和潜力,明确差距和不足,扬长避短,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满足日后抽样调查等工作的需要。普查提供的基本单位名录资料是统计部门今后开展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等抽样调查的样本框,单位行业分类是否准确,名录库资料的是否完整规范,直接影响样本框的全面,影响抽样调查的开展和抽样推断的准确。三是要满足普查资料公布的需要。普查数据处理质量,关系到普查资料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检验与评判。县级普查机构必须满足应用为前提,以对公众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纳税人负责的态度,组织好数据处理。
三、精心组织,抓好数据处理的组织与管理
经济普查由于普查对象复杂,涉及范围广,普查表种类多,同类型普查表数量少,光电录入派不上用场,只能手工录入,而手工录入,录入质量与录入者的业务素质、责任性和职业道德直接相关,要求县级普查机构采取妥善措施,精心组织。
一是要选好录入员。普查表的审核不可达到100%准确,漏、错现象难以避免,行业编码等也容易出错。因此,所选的录入人员最好是多面手,既能快速录入普查表,又能判断普查项目是否正确,并能够独立进行普查表补漏、审核和纠错,否则,就容易出现审核和录入脱接,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相互埋怨的现象,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数据处理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要注意录入人员的责任性,录入人员如果不诚实、过于刁钻精明,爱耍小聪明,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录入,如录入个体户和限额以下企业单位的详细地址,录入人员要是偷工减料,只如社区名称、不录街道、不录门牌号码,或甲社区录成乙社区,随意更改行业代码等,计算机根本审不出来,也不影响上报,但直接影响普查资料的公布和使用。录入人员最好从统计局内部选择,确需从外部选调的,应从严把关,不能信手招来。
二是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数据处理工作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工作规范,很难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因此,必须就录入、纠错、资料编审、出表等数据处理工作制订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标准,以此来约束数据录入处理人员,保证数据处理质量。
三是准确估价各种普查表录入工作量,制订合理的激励机制。由于县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一,不可能人人上阵,更不可能象普查登记一样,均分到组或责任到人,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既懂普查业务又能快速录入的能人,投身普查数据处理。同时,数据处理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人共同作业才能完成,有合作必定有分工,有分工就存在利益冲突,特别经济普查,不同专业的普查表,录入和处理工作量大相庭径,如果不能准确估价每一种普查表的录入、审核和纠错工作量,分门别类,制订合理的激励兑现机制,就很容易出现合算的抢着做,不合算的绕道走。
四是要抓好数据处理质量监控。要严格按照数据处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前移监控关口,搞好前期监控和后续质量抽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普查数据处理特别是录入工作,如果开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没有形成习贯性标准,越往后,越难控制,因此,必须保证前期的录入规范,并坚持随时抽检,及时监控,防止后期的松懈和倦怠。
五是充分发挥后续工序的参与、监督作用。要改变以往分析应用与数据处理完全脱节的做法,让分析应用人员提前介入,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深入理解每个普查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的含义与来源,指标之间的关联与逻辑关系,并根据需要,掌握典型素材,扩展分析应用视野,充实第一资料,实现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的双赢。
[隆回县统计局 肖升初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