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2004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建国以来调查范围最广,包括行业最多,调查内容最丰富的一项重大综合国情国力调查,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又一次社会大动员。其普查结果举世瞩目,其工作意义影响深远。因此,认真总结历次普查的得失,探讨普查内容、普查登记方法和普查组织运作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是确保第一次经济普查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于处在普查工作前线的县乡普查机构来说,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只有各级党政领导组织领导有力,部门密切配合有力,群众参与支持有力,普查工作人员工作扎实努力,才能圆满地完成第一次普查工作任务。
一、前几次普查工作的得失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农业普查,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到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1年的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其普查外部环境复杂,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都是依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全体普查工作人员艰辛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为今后开展大型普查工作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值得各级普查机构取长补短,再创辉煌。 近年所组织的几次普查,都是由各级政府直接组织领导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政府行为,特别是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成功经验是: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强有力的普查保障机制是普查成功的关键。一是树立政府权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张家界市慈利县政府决定人口普查工作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特别是在普查登记阶段,乡镇干部“一边倒”,全力以赴投入人普工作中,保证了整个普查工作有序进行;二是强化责任,实行人口普查风险抵押金制度。市、县、乡、村根据实际,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强硬的工作措施,明确工作任务。慈利县政府对全县有效措施,把人口普查的工作质量与年终评优和经济待遇挂钩,为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部门紧密配合,县政府各部门以搞好人口普查为已任,真正做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计献计。慈利县人事局连续三年对县人普办工作人员实行单独考评,考评指标单例;全市教育系统选调一大批教师担任普查员,为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顺利进行了做出了突出贡献。
2、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熟练、无私奉献的普查队伍是普查成功的保证。普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性强、劳动强度大、却无任何利益的艰辛工作,需要一支有奉献精神、有工作责任心、有专业知识的普查队伍。全市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在选调普查员过程中,从教育、公安、计生等部门抽选7800多名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同志担任普查员。正是因为有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令人可歌的敬业精神,才有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3、加大普查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配合程度,是普查工作成功的基础。在从事第五次人口普查过程中,始终把普查宣传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层层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精心策划,大造声势,把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搞得红红火火,真正使普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普查登记期间,有的群众在家等候普查员进行登记,有的群众主动与普查员联系,积极申报普查项目,有的群众志愿加入普查队伍,成为“编外普查员”,有的群众不计个人报酬,热心为普查员做好向导,协助普查员清点人数………正是有成千上万的群众的大力支持,才有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圆满成功。
二、 历次普查应吸取的教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大规模的普查工作,首先就要千方百计的应对普查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复杂情况,如果应付不适时或应对不对症,都会导致普查工作被动,暴露了普查工作的问题和教训,其主要是:
1、政府行为落不到实处,导致普查工作草草收兵。所谓政府行为,就是政府直接组织领导,直接安排部署工作,直接督查这次普查都是政府行为,但到了基层政府,本身就有千头万絮的工作缠身,普查工作的政府行为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到了县级,就变成统计部门以政府名义行个文件,挂个牌子,有关部门七拼八凑抽几个人,搭成普查机构。统计部门出面找领导,以普查的名义跑预算经费,跑经费拨付,跑追加经费,普查工作普成了统计部门工作,最后主要工作都得由统计局来完成。而上级政府在普查工作方面没有刚性措施约束下级政府,责任状流于形式,主管统计的领导迫于压力对普查工作应付了事,而到了乡镇则变为统计管理体制在人力结构方面显“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型,越往上人员越多,越往下人员越少。例如:某个县统计局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行政编制被裁减37.7%,即从原来的11年行政编裁减到目前的7个行政编。县局行政事业编共12人,除4个党政班子成员外,公有7人承担全局的法制、业务、普查工作任务,在目前没有安排专门的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特别是在近年来,上级布置的普查抽样调查任务接踵而至,县级统计部门因为人手少而疲于应付。在现阶段,上级布置的普查工作不允许发挥政府行为,单依靠基层统计部门来完成,其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省政府乃至国务院应及时制定刚性措施,充分发挥下级政府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和督查能力,确保政府行为落到实处。
2、普查经费“分级负责”的筹措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近几年所组织的周期性普查,在普查经费筹措渠道、筹措方式上都规定了“中央和地方负责”的原则。随农村税费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部分县乡财政负债累累,在这段时期,保工资正常发放,成为全市党政一把手的头号工作任务。像张家界市慈利县财政拮据,每年对县直财政拨款部门(包括统计局)按编制仅安排四项基本工资 (即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基本工资、级别工资),而其他工资和福利费以及行政办公经费都由各单位自筹。像经济普查这样大型的综合普查,县级政府能挤出几万块安排一部分,也是相当不容易了;乡级政府则依靠于政府领导对普查工作的重视程度而定,多则能报销几百元,小则能报销几十元,有的甚至不能报销;到村级则根本没有经费。这就形成了普查经费“县级负少责,乡级少负责,村级不负责”的畸形状况。而大量基础工作都由基层单位完成,巨大的工作量与艰苦的工作环境不相称,难以保证普查工作质量。
3、普查结果难以与历年统计年报相衔接,而人为被修改,失去了普查的工作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全面实施国有经济战略必退出步伐,转向于私有、个体、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政府各个部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因而年报数据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水分,只有进行普查才能去付存真返本还原,普查真实可靠程度,要远远高于每年的年报。但是从近几年所组织几次普查工作来看,普查结果,甚至不顾客观实际伪造普查结果,因而导致每次普查结果都难以置信。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上级普查机构指令下级普查机构修改标准,把“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全作“常住人口”登记,把“暂住人口”还作“常住人口”登记;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把几年前停产倒闭不复存在的企业作现存法人单位登记,把私人办的小型加工厂(仅有2名员工)作集体企业登记,有的甚至没有依据的伪造普查表格。客观的说,某些县公安局的人口年报中的常住人口数都是在人为的、不允许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前提编制而成,其真实程度无法令人相信,而上级普查机构明知是假报表,而强令基层以此衔接,其结果可想而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力发展乡镇 企业,乡镇企业形势火爆,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处于停滞倒退局面,而乡镇企业年报却没有反映这一真实现状,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却界定“单位机构数不得比年报少”,则出现了“死”企业当“活”企业登记,根本不存在的企业,现有企业登记,普查工作失去了根本意义。因而每进行一次普查,统计部门在基层或群众的威信,就下降一次。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4、“重工作布置,轻工作总结”的普查工作通病,极大地挫伤了基层的工作的积极性。历次的普查工作时期长,区县级主管领导调换频繁,导致普查的组织领导工作开始轰轰烈烈,结尾冷冷清清,以龙头开始,以蛇尾结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统计部门的社会形象。第五次人口普查就是一个例子。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工作环节多、工种多、工序多、慈利县、乡普查机构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一级抓一级,一环扣一环,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且乡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最后政府因为经费紧张表彰大会都没不召开,况且获得国家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除了证书什么都没有,要说精神鼓励,也没有单位和个人参加表彰大会,精神鼓励作用大打折扣。按照省政府1996年70号令《湖南省行政机关奖励办法》规定,受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和省政府表彰的个人可以晋升一级工资。国务院人普领导小组的行政效力高于国家统计局,却不是固定机构,不符合省政府70号令,不如以国家统计局表彰。上级统计部门要认真研究现行奖励政策,要用足下政策,充分体现普查的政治影响力。多鼓励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热情,这方面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第一次经济普查面临的困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大型普查,客观上就存在普查外部环境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日渐深入,带来了多咱经济成份并存,使经济利益格局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把个体户私营企业纳入普查范围,使首次经济普查的难度更大。加之统计法制不完善,对村、居委会缺省明确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大量的基层基础工作任务又需要村、居委会一级完成,和一次经济普查在县、乡一级都面临着一些困难:
1、领导重视程度下降,导致普查的组织领导力度难到位。由于上级政府对首次经济普查工作缺少刚性的奖惩措施,加之少数领导对普查工作的认识欠到位,因而普查工作的政府行为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县乡政府对普查组织工作层层缺少激励机制,缺少过硬的奖惩措施;二是普查经费严重短缺,有些区县对首次经普仅拨专款5万元,3、4十个乡镇的普查经费更无从谈起;在理抽调素质高的人员难,普查机构人员东难,普查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有关部门不愿把精兵强将选调到普查办公室,只是应付必地派个别人尽点义务,巨大的、沉重的普查工作只得落在统计部门肩上。四是对日常工作走走过场,应付了事,每个工作环节难以保证质量。
2、普查对象的理解配合程度下降。这次普查范围广、普查对象复杂,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都不建账,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心态种种:一是怕收费、怕露家底,不愿如实申报项目;二是怕麻烦,担心填准数据成为税依据,怕招惹是非;三是怕暴露商业秘密;四是无所谓心态,认为普查内容与自己利益我关,无利可图,随便申报个数据交差了事。凡此种种情况将会都会影响普查工作质量。
3、选调有责任心的普查员难度增大。首次经济普查是市场经济环境进行的,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经济报酬的主导化导致普查需要大量的经费。普查经费实行分级负责,县级预算数量极少,没有经济能力直接聘请普查员,乡镇负债运作,也不可能有经济能力聘请普查员。而村、居委会的普查经费几乎为全无,在这种条件下,普查员只能由村、居委会担任。由于乡镇和上级政府对其缺乏强有力控制手段,大部分村、居委会干部的工作是义务劳动,迫于行政命令,勉强从事普查工作,责任心难以到位。加之,外部环境复杂,上门登记难,村、居委会干部的普查业务素质不高,对普查工作只得应付了事。
四、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工作建议
历次普查经验告诉我们:普查工作不同于一般统计工作,虽是统计的一部分,但其政府行为的特点决定着它高于一般统计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统计部门的各级领导和普查机构充分认识到普查组织工作的内在意义,认真应付普查工作的复杂情况,不能把普查工作演变为统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上级政府应加大对经济普查的组织领导力度,充分体现经济普查的政府行为。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对下级政府的经济普查工作强有力的行政约束措施,以保证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到位,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二是改革普查经费的筹措方式,加大对普查经费预算的倾斜力度,省、市政府应从全面角度通盘考虑,运用强有力的转移支付手段,保证各县区普查经费足额预算,彻底改变目前这种“富县愈富、穷县愈穷”的状况;三是上级政府应进一步明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规定工作纪律和奖罚措施,确保各部门视经济普查为己任,齐心协力搞好经济普查,彻底改变“部门挂个名,随便派个人,统计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
2、加大经济普查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以提高群众的配合程度。上级宣传部门应对下级宣传部门在宣传经济普查工作方面制定工作措施和工作纪律,各级普查机构应主动与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搞好协调工作,大造声势,把经济普查宣传搞得红红火火,以提高群众的配合程度。
3、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选调优秀的普查员。经济普查需一大批吃苦耐劳,有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业务素质的普查员来完成。普查工作大量的工作环节、工作程序都依赖于普查员,所以说合格的普查员选调工作是决定着普查工作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在目前的条件下,各级普查机构在普查员的业务素质、经济待遇等方面制定合符实际的政策。一是充分运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效力,从教育、经管、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选调普查员,以块为主,负责本调查小区的经济普查登记工作,经济待遇按参加政府中心工作标准由所在单位发放;二是对经济普查环境非常特殊的,普查工作任务大的普查区域,如县、区政府所在地,由所在乡镇直接聘请普查员,经费来源省级统一适当补贴,县级统一发放;三是各级应重视村、居委会干部的任用,制定奖励措施,调查各村、居委会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协助普查员保质保量地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 张家界市经普办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