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诞生,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万象更新的时代。20世纪50年代,是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一个拉开新的历史序幕、掀开灿烂历史篇章的时期。1949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的前身《新湖南报》创刊,同月新华书店湖南分店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湖南新闻出版界的报春花。1949年10月,《人民之身》和《湖南青年》杂志创刊;1951年1月,湖南第一家图书出版社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成立;1952年5月,湖南新华印刷集团的前身湖南印刷厂创办;1954年5月,在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人民出版社。这些出版单位的涌现,犹如初绽的新蕾,使新时代的湖南新闻出版业面貌为之一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0世纪60年代,是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一个由稳步发展到经历风雨的曲折发展时期。1960—1965年,湖南新闻出版界进一步贯彻“通俗化、地方化、群众化”的出版方针,坚持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以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出版了一大批宣传革命英雄人物、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深受读者欢迎的通俗读物,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至1965年,年出版图书达300多种,报纸期刊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种发展到80多种,呈现出粗具规模、初步繁荣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湖南新闻出版业遭受了严重破坏,出版社一度停止出书,报纸、期刊也大都停止出版。湖南新闻出版业这树嫩枝新发、芬芳初溢的花蕾,处于风吹雨打、萧瑟凋零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是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一个打破坚冰、走向希望的时期。在前期和中期,湖南新闻出版业依然处于历史发展的低谷,除印刷业有一定的发展之外,书报刊的出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又一次为湖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机遇。1978年久盼甘露的湖南新闻出版界,欣喜地迎来了阳光灿烂的出版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路,领风气之先的湖南出版界,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地方出版社要突破“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的束缚,走“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并在全国较早地成立了地方性专业出版社。从此,揭开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出版社蓬勃兴起、繁荣发展的崭新序幕。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思想大解放和出版思路大突破,为湖南新闻出版业在20世纪80年代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做了重要准备。
20世纪80年代,是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一个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时期。数量的高速增长、品种的快速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为了缓解“文革”时期造成的严重书荒,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报刊的需求,这一时期出版单位和书报刊品种数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出版能量得到极大释放。1978年至1988年,图书出版社由1家发展到12家,年出图书由303种增加到了1960种;音像出版单位从无到有,发展到两家;报刊由几种发展到200多种,初步改变了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涌现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出版家;出版了一大批产生广泛影响的出版物。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为湖南新闻出版业再上新台阶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90年代,是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壮大产业、整体推进的时期。湖南新闻出版界积极推动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阶段性转移,制定并实施了以精品名牌和精品战略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发展战略。在以纸为媒介的书报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电子音像业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产业经济的新亮点。这一时期的湖南出版业赢得了“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的美好赞誉,取得了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为湖南新闻出版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基础。
21世纪的头10年,是湖南新闻出版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时期。从2000年开始,湖南出版集团的组建,吹响了全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号角。省新闻出版局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邵阳、株洲等六个市州单独设立了新闻出版局。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三百工程”和“全民阅读”工程,不断完善新闻出版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探索上市融资,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组建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等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新闻出版生产力,提升了新闻出版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这一时期,湖南新闻出版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出版物品种和结构不断优化,印刷发行业蒸蒸日上,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新闻出版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整个新闻出版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系统地梳理和回顾湖南新闻出版业60年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了解湖南新闻出版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脉络。下面,从湖南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和管理三个方面,分别介绍60年来湖南新闻出版业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绩。
一、蓬勃发展的新闻出版事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出版体系日益完备,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出版外贸生机勃勃,行业队伍人才辈出,湖南新闻出版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日益完备的现代出版体系
60年来,湖南新闻出版界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地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从197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出版方针开始,湖南新闻出版界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湖南新闻出版实际的发展战略,整个新闻出版业从以纸为媒介向纸、磁、光、电、网多媒体方向发展,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门类齐全和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出版科研、出版教育、出版外贸等配套完整的现代出版体系,整体上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二)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湖南新闻出版界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服务人民、走群众路线,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改进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先后启动了农村出版物出版发行“三百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积极筹备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4300余家,计划到“十二五”期末,在全省每个行政村都建立农家书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以重大工程项目和公益性活动为载体,以覆盖全省和方便全民阅读为目标的新闻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走向世界的对外交流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新闻出版业积极开展对外出版交流与合作,建立出版外贸机构,开发外向型图书,扩大图书和版权贸易,先后在新加坡、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的世界性书展和国际图书博览会,组织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书展和图书博览会,向外展览湘版图书万余种,输出和引进版权1800多种,有效地展示了湖南出版的整体形象,扩大了湘版图书的国际影响。最近两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先后与俄罗斯、韩国等国的出版企业进行资产和股权合作,湖南出版 “走出去”正朝着更高、更深的层次不断推进。
(四)人才辈出的新闻出版队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强化干部培训、设立人才基金、实施跨世纪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战略等多项措施,全省新闻出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人才结构得到极大优化,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涌现了以钟叔河、杨坚、唐浩明、郭天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就突出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先后有517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荣誉和奖励,形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为湖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高速腾飞的新闻出版产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新闻出版产业快速发展,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额和增长比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新闻出版产业经济实力日趋雄厚。
(一)花繁果硕的图书出版业
1951年1月,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成立,至1954年4月共编辑出版各类图书410余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图书出版业发展迅速,全省图书出版社由1家发展到2008年的13家,年出图书品种由1978年的303种、1.65亿册,增加到2008年的5145种、2.91亿册。1978年至2008年累计出版图书72975种、95.18亿册,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图书,先后有11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大国家奖,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其中湘版科普图书、古典名著、音乐图书、医卫图书、新开心作文和新课标教材,已发展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优势出版品牌,长期位居全国细分市场排行榜前列。2009年8月,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首次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级评估结果中,湖南人民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被评为一级出版社,湖南图书出版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异军突起的电子音像和数字出版业
1995年,湖南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电子音像出版社,至2008年,全省共有电子、音像出版社11家,电子音像复制企业6家,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单位8家,形成了涵括出版、制作、复制各环节的完整体系和科技、教育、文艺、动漫等各方面的出版格局。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电子音像出版物,先后有100余个品种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奖项,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业的运用,数字出版开始萌动和起步。至2008年,全省共有网络出版单位7家,其中红网的SP业务在全国地方新闻网站排名第一。传统出版单位积极向数字出版转型,纷纷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图书、互联网期刊出版、互联网教育出版、互联网音像、数字多媒体等业务,数字出版正以良好的态势快速发展。
(三)异彩纷呈的报刊出版业
从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报纸期刊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种发展到80多种。“文革”时期,报刊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至1978年,全省仅剩下报纸7种、期刊9种。改革开放后,全省报刊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品种不断丰富,结构日趋合理。至2009年,全省共有报纸76种、期刊245种,形成了以各级党报党刊为主体,都市类、经济类、科技类、文化类等报刊全面发展的合理格局。2001年,湖南先后组建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全省报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大步迈进。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等4家报社年广告收入突破1亿元。体坛周报发行和广告均占据全国体育类报刊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期发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时代邮刊》发行量12.5万份,列“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增幅榜第5名。《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在SCI和EI数据库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收录率。湖南日报社等6家报社先后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中学生百科》、《散文诗》等12种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
(四)快速崛起的印刷复制业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印刷复制业得到快速发展, 1978年全省有印刷企业380多家,至2008年底达到5686家。这期间,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实现了由“铅与火”到“光与电”的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和印刷速度。2001年,包括包装装潢印刷在内的整个印刷业划归新闻出版部门主管后,湖南省一批大型印刷集团迅速崛起,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常德金鹏凹版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跻身全国印刷企业100强。在国有企业壮大的同时,民营印刷企业也快速发展,其产值已占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省印刷复制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紧紧抓住沿海印刷业向内地转移这一重大机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全省印刷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18.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1.7亿元,印刷产业在文化产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五)有序发展的出版物发行业
1949年8月新华书店湖南分店成立,至1953年全省各县市都创办了新华书店,1956年在城市完成了对私营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以基层供销社为主的图书销售网点。“文革”期间,大部分图书发行网点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物发行网点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省共有供销社售书点4750个,集体、个体书店40家。至2009年,全省有新华书店101家,书报刊交易市场6家,出版物批发单位148家,各种经济形式的出版物零售经营户5834家,邮政报刊营销网点4353个,社会报刊发行站6870个,形成了由单一的新华书店发行系统发展为以新华书店为主体,以出版社自办发行和民营发行为补充的发行网络体系。在城市发行网络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同时,农村发行网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6年以来,全省农村出版物出版发行工作“三百工程”启动。2007年,“湖南新华汽车书店”首批50辆汽车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汽车书店”冠名的流动书店。在历届全国书市和区域性图书订货会中,湘版图书订货码洋屡创新高,显示了出版湘军的实力和风采。
(六)快速增长的产业经济
随着出版事业的不断进步,湖南出版产业经济快速增长,出版业总资产由1978年的0.57亿元增长到2008年210.64亿元,增长近370倍。“八五”以来,湖南新闻出版产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额和增长比率均位居全国前10名,一些重要指标位居前5名。“十五”期间,总资产增长78.59%,销售收入增长67.13%,利润增长26.2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0%、10.82%和4.77%。2008年,全省新闻出版系统完成销售收入185.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17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11.43%和2.5%,全省新闻出版产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改革创新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制度不断完善,工作不断规范。全省新闻出版界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新闻出版导向管理、业务管理和社会监管工作不断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逐步完备的新闻出版管理机构
1950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成立,加强了对新闻出版工作的管理。1978年3月,湖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从体制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湖南新闻出版业的管理。1987年8月,省委省政府将湖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改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负责行使省政府管理新闻出版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1988年,湖南省编制委员会同意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以“湖南省版权局”名义行使版权管理职能。此后,全省新闻出版机构逐步健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网络系统,长沙、株洲、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等6个市单独设立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其他市、州、县在文化局加挂了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的牌子,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改革深化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
全省新闻出版部门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大胆突破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在管理体制上,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分家,彻底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实现了从管直属单位向管社会、从办出版向管出版的职能转变。在经营体制上,为适应产业规模化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从2000年开始,全省先后组建了1家出版集团、2家报业集团、1家发行集团和1家印刷集团,形成了一批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在体制改革上,实行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分类管理,深入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公益性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逐步放开对民营出版业的限制,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卓有成效的“扫黄打非”工作
作为全省新闻出版和版权管理的职能部门,湖南省新闻出版(版权)局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着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同时,切实加强了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在出版导向管理上,主要围绕严守出版宗旨和严肃出版纪律,切实把好出版物的思想关、选题关和内容关。在依法行政上,不断完善执法制度,健全执法机制,开展执法清理,强化监督制约,行政执法效率、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监管上,坚持日常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促进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力打击了非法出版和盗版、盗印活动,规范了出版物市场。先后成功查处了“国晓书社”案、“2007年长沙‘1·28’贮存盗版图书案”等一大批重大案件,网上“扫黄打非”工作得到了刘云山同志的充分肯定,省“扫黄打非”办多次受到中央政法委、全国“扫黄打非”办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扬、表彰。2006年和2007年,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先后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四)不断加强的版权行政管理
各级版权部门成立以后,版权管理进一步加强,先后制定了《湖南省图书出版合同管理规定》、《湖南省版权稽查办法》等一系列版权管理规定,建立了案件举报制度、案件报告制度、备案制度、档案制度等,监管领域从传统的图书报刊等纸媒介拓展到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版权执法效能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版权保护方面,坚决打击侵权盗版,积极调解著作权纠纷,切实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稳步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切实支持民族软件产业发展,政府机构带头使用正版软件,企业分批次实施软件正版化。在宣传普法方面,湖南省版权局突出宣传重点、更新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法,将著作权普法工作带进学校、送进企业;同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著作权知识编排成文艺节目,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各种媒体传播,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力扶持版权代理中介和湖南省版权协会的发展,中华版权国际合作推进会与中华版权网双双落户湖南,在版权交易和版权综合服务领域构建了良好的平台,版权涉外贸易和作品自愿登记分别以每年20%和30%的速度递增。
湖南新闻出版业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全国新闻出版界同仁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6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首届中国出版成就展”湖南展厅时,称赞:“湖南出版工作很有特色。”乔石同志说:“湖南出版的图书导向好、立意高、质量好,希望湖南出版界继续多出好书。”在1996年“首届中国出版成就展”和“全国首届少儿出版成就展”上,湖南出版界以优秀的图书精品,雄厚的出版实力和精心的组织设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获得了展览活动的两项最高奖,即“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制作设计奖”。1997年4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以“湘办发[1997]9号”文件向全省发出了《关于表彰省新闻出版局的通报》,指出:“经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特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出版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省新闻出版局予以通报表彰。”1997年3月,新闻出版署领导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指出,继北京、上海两大传统出版基地之后,湖南等地正在成为全国新的出版基地。2007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两次亲临湖南视察工作,他指出:“湖南新闻出版在改革、发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7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对湖南新闻出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场要求中宣部安排中央主要媒体,宣传推介湖南出版改革的经验,并安排湖南出版投资集团参加文化体制改革巡回演讲团在全国各地演讲。2007年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集中刊发了关于湖南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的20多篇报道,树立了中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标杆。这些成绩和鼓舞令湖南新闻出版界信心百倍,激励着他们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