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拉力器,对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改变了三湘大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推进了湖南城市化进程,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了湖南的经济实力,为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50—2008年的近60年里,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948.8亿元,年投资额由1950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643.69亿元,年均增长15.4%。

   一、投资建设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湖南投资建设的特点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奠基阶段(1950—1957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这一阶段是经济恢复时期,为医治战争创伤,我省着力进行经济建设,重点改善军事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在湘潭、长沙、衡阳等地,改造和扩建了株洲航空发动机厂、锡矿山矿务局等几家老企业,建成了江南机器厂、东波有色金属矿、中南矿冶学院等为数不多的新项目。

   第二,发展调整阶段(1958—1965年)。这一时期我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6亿元,投资着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和钢铁工业。在湘南、湘东、湘中、湘西北地区开工建成了双牌、水府庙、黄材、酒阜江、黄石等一批骨干水库;在湘东和湘中建成了湘潭和涟源两个钢铁厂,并建成了冷水江铁厂、湖南铁合金厂等项目,我省钢铁工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第三,西部开拓阶段(1966—1975年)。全省完成投资134.7亿元,从战备出发,集中力量建设湘西三线战略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狠抓国防军工、基础工业,积极发展轻工业。我省经济建设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一批军工企业和沿海民品内迁企业在湘南西部地区成立,新建企业的重心也向西移。二是湘黔线和枝柳线交会怀化,为发展湘西地区提供了先行条件。三是大力开发煤炭资源,改变了北煤南运的状况。四是以粮为纲,从备战出发,大力发展农业。这10年的建设成就是显著的,但“小而全”也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

   第四,逐步协调阶段(1976—1990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7.6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六五”、“七五”期间投资重点东移势头明显。湖南根据有限的财力,逐步缩小外延,扩大再生产,加强对原有企业改、扩建和对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能源、交通、短线原材料和轻纺工业建设。全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经济特色。其间利用我省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大量的大中小各类水电站;利用苎麻资源优势,兴建了若干规模较大的益阳和洞庭麻纺企业;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发展了建材工业;利用木材资源优势,成立了木材加工企业,其中吸收科威特贷款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人造板企业—— 湖南人造板厂;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武陵源风景旅游区,带动了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湖南省还加快湘南郴州、衡阳,湘北岳阳的开放开发,成立了一批上规模、上等级、效益好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如巴陵石化公司、华升苎麻集团、长沙汽车电器集团及南方动力公司等。这一阶段,全省较好地处理了资源、市场、规模、地区等之间的关系,使我省经济建设逐步协调发展。

   第五,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91—2000年)。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已成为“瓶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八五”时期开始,我省明确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战略方针,这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92.9亿元。我省着重加强了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治理、长江大堤加固、湖区平垸泄洪等工程的建设;加强了旧城改造,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建设;加强了高速公路和铁路复线及电气化建设;顺利完成“718”工程,建成了以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的18个通信网络;完成了主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任务。

   第六,协调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这一阶段是投资建设迅猛发展的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55.2亿元,占60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75.5%,是前50年总投资的3倍。我省提出了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目标,经过大量的投入,逐步改变了湖南产业结构,带动了社会事业不断前进,促使城乡流通领域日益活跃,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综观新中国成立60年湖南投资建设轨迹,投资促进了全省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1950—2008年湖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8853.09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58%。其中水利投资1798.59亿元,电力、煤气、水供应业投资2222.46亿元,交通运输投资2890.81亿元,邮电通信投资884.42亿元,社会服务投资1056.81亿元。

   二、投资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投资使能源供应有了保障

   1979—2008年,湖南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206.55亿元,年均增长19%,比前29年年均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1990—2008年完成2149.5亿元,年均增长19.6%。我省重点加强了主电厂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以及农村小水电建设,加大了煤气及水的投资力度,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电力工业体系,提高了城市供气供水的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全省先后建成投产五强溪水电站、凌津滩水电站、江垭水电站和耒阳电厂一、二期等主电厂,并加快了城乡电网改造,建成了五强溪500千伏送变电工程、五强溪220千伏和石门220千伏送出工程、桃源漳江220千伏变电站。目前,长沙电厂、益阳电厂二期、大唐华银电厂、沅江托口电站等正在建设。全省郴州、永州、邵阳和株洲等市利用山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改善了农村用电不便的状况,使得昔日寂静、落后的小山村,今朝繁星点点,变得热闹、富足起来。与此同时,城市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建设也正在抓紧进行。长沙市五水厂一、二期工程和长沙四水厂扩建工程、湘潭市一水厂搬迁扩建工程、怀化市二水厂、衡阳演武坪水厂、常德第四水厂以及大部分市州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均建成投产。全省1979—2008年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新增能力主要有:发电机组容量2032万千瓦,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2431.89公里,变电设备能力5154.2万千伏安;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63.13万吨,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447.66公里;城市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75.35万吨。2008年,城市供水总量达19.3亿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4.57%;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0941.51公里。

   (二)投资使交通不畅状况得到缓解

   1979年以来,湖南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建设和县乡公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855.25亿元,年均增长22.2%,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速快5.6个百分点。我省在铁路方面重点建设了湘黔、石长、株六、渝怀等湖南段复线及武广电气化,火车提速6次,速度达到国际铁路在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目标值。全省投资40多亿元新建了长达223公里的洛湛铁路(益阳—娄底—永州段),已建成通车;武广客运专线湖南段正在抓紧建设中。公路建设日新月异,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底,全省新增新建独立公路桥梁141座,52213.55延米,新建公路17148.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001公里,先后建成了省会长沙到株洲、湘潭、益阳、常德、衡阳、郴州、岳阳、娄底、邵阳、永州、张家界、怀化等12个城市的高速公路,衡炎、衡邵等高速公路也即将建成。高速公路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通道,成为沿线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走廊。近三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为民办实事方针,大力建设通乡通村公路,农村交通面貌大为改观。2008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46万公里,居全国前列。全省100%的乡镇和92.24%以上行政村都已通了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水运建设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湘江二期、沅水下游四级航道整治、长沙新港、益阳资江二桥、益阳白沙大桥、岳阳湘阴湘江大桥、常德沅江公铁两用桥、岳阳城陵矶港务局外贸码头、衡阳千吨级码头及株洲永利港千吨级集装箱码头等工程。2008年千吨级码头达65个,通江达海能力明显增强,内河航道里程达11398公里,基本形成了一个内河运输网。空运条件不断改善。目前我省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两个大型机场,还有芷江和常德两个支线机场全面投入使用。2008年有98351个班(次)定期航班从长沙往返北京、上海、广州等近50个大中城市,并开通了两条国际航线。湖南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已使人们亲身体会到出行的便利。 

   (三)投资使邮电通信迅速发展

   1979—2008年,湖南邮电通信业投资883.18亿元,年均增长25.4%,比改革开放前29年的年均增速提高16.9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八五”、“九五”这10年间投资432.66亿元,年均增速达57.6%。我省重点加强了城乡电话网络扩容改造、移动电话网络升级和互联网络建设,开展了京汉广光缆湖南段、福杭贵成光缆湖南段、呼和浩特—北海光缆湖南段、湖南移动GSM6期扩容工程的建设工作,建成了以湖南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交换平台为主体的18个通讯网络,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覆盖全省,联结国内外的门类齐全、适度超前的邮电基础通信网络体系,形成了以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为首的竞争格局,促进了电信事业迅速发展。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761.36亿元,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1257.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60.68户,电话普及率达51.4%。

   (四)投资使防洪能力不断增强

   1979—2008年,全省水利基础设施投资1779.83亿元,年均增长20.8%,其中1990—2008年完成投资1770.78亿元,年均增长36.5%,占全部水利投资的99.5%。我省重点加强了洞庭湖治理、长江大堤加固、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大中型病险库除险保安、城市防洪堤、湖区平垸泄洪、库区移民建镇等工程建设。我省还兴建了一批防洪骨干工程和水源工程,如安化柘溪水电站大坝加固工程、隆回六都寨灌区灌溉工程、江垭水库、常德沅澧水河道治理、临湘长江大堤综合整治、汉寿围堤湖安全工程、长沙开福区福安大堤整治二期工程等;另外,皂市水库枢纽、湘江防洪工程、常德江北防洪圈等工程正在施工中。这些工程的兴建,大大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1979—2007年新增水库库容51.2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11.33万亩,除涝面积92.35万亩,城市防洪堤长度1117.55公里。

   (五)投资使城市品位快速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湖南经济建设着重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大。1950—1978年,国有经济用于这方面的投资5.29亿元,仅占全省同口径投资总额的2.6%。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实施科教兴湘、百花竞放战略,出现教育事业优先、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文化艺术百艺振兴、广播影视创新突破、卫生体育长足发展的崭新面貌。

   第一,快速推进扩容提质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2008年湖南城镇化率已达42.15%。1979—2008年,我省共投入资金1056.59亿元,年均增长22%,比前29年上升11.1个百分点。我省还先后建成了吉首大学、长沙和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湖南医科大学湘雅三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贺龙体育场和贺龙体育馆、郴州球类训练基地、岳阳湖南国际龙舟竞赛基地、常德水上训练基地、湖南大剧院、田汉大剧院、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新华书店、长沙晚报社(拓址新建)、长沙世界之窗、湖南广播电视中心等一大批项目。我省建成的道路和公园主要有:长沙金霞大道、潇湘大道、雨花大道、五一大道、万家丽大道、长沙蔡锷南路、芙蓉南路、营盘路、月湖公园,株洲快速环道、株洲大道,湘潭丝绸路、芙蓉路、北二环,衡阳西外环、衡洲大道,邵阳资江南路、双拥路、邵阳大道,岳阳沿湖大道、岳阳大道、通海路,常德武陵大道、柳叶湖大道,张家界大庸东路、滨河路,益阳秀湖路及秀峰湖公园、益阳大道,郴州梨树山路、郴江大道,永州潇湘大道、春江路、舜皇大道,怀化天星大道、湖天大道和湘西吉首环城东路、国道209线绕城路等,各市州还相继建成中心绿化广场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

   第二,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30年里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69.23万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54.1万个,小学学生席位164.08万个,其他学校学生席位13.26万个;医院病床11.4万张,文化馆1.92万平方米,图书馆22.55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3283辆;城市永久性桥梁66座;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535.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300.31公里,扩建面积19529.13万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22.4万吨。到2008年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0所,是1949年的20倍;卫生机构14455个,床位18.79万张;电视中心台15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25个。全省城市共有运营污水处理厂25座,污水处理能力195.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52.05%;全省城市有公共交通车辆11567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89标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2825公顷,绿化率35.83%。正在建设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湖南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 执笔:吴超)

 

【本文PDF印刷版下载】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pdf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