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南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湖南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迅速发展的阶段,利用外资力度加大、数量日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拓展、成果丰硕。对外开放水平逐年提高,对外经济实现了新跨越。

   一、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湖南与世界市场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湖南的茶叶、苎麻、蜂蜜、烟叶、药材和多种家禽被运到广州市场供中外客商选购,转销英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民国时期,一些私营出口商将湖南出产的猪鬃、药材、蛋品、瓷器和多种有色金属产品经广州运销香港,有的转销远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湖南专业出口商号只有30家200多人,大多属货源组织性质,直接出口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湖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也不断恢复和发展起来。从1951年到197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有了很大的增长,年均增长11%。其中出口由709万美元增加到13200万美元,年均增长11.4%;进口由239万美元增加到2718万美元,年均增长9.4%。外贸收购由8177万元增加到70675万元,增长7.7倍,年均增长8%,高于同期全省工农业增长7.2倍的速度。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三湘大地,湖南对外开放水平逐年提高,外贸发展由调拨出口进入自营出口时期,对外贸易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历史的新跨越。

   (一)对外贸易逐年增长,总量跨越百亿大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湖南成立了一批新的进出口公司,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连年获得新突破。1991年,湖南进出口总值突破10亿美元(13.7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7.6倍;其中出口10.17亿美元,占总额的74.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湖南进出口总值突破20亿美元(20.7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1倍,其中出口14.11亿美元,占68.0%。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湖南把“开放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贸易总量逐年增长。2003年湖南进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125.66亿美元,大步跨越百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7%,其中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1.5%上升到2008年的5.2%。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财税收入,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湖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商品结构不断改善,科技产品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湖南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出口战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08年,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5.3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33.4%,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9.2%上升到30.2%;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6.6倍,年均增长33.7%,高出全省出口年均增幅8.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上升到3.3%;农产品出口4.2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8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比2001年降低3.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初级产品及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度增加。2001—2008年, 累计进口铁矿砂35.33亿美元,年均增长45.2%;钢材6.34亿美元,增长21.3%;计量检测分析自动仪器及器具3.48亿美元,增长25.2%;金属加工机床3.37亿美元,增长27.7%;纸浆2.57亿美元,增长8.9%;液泵及液体提升机1.65亿美元,增长34.7%;建筑及采矿用机械1.34亿美元,增长17.5%;初级形状的塑料1.19亿美元,增长28.5%;阀门1.21亿美元,增长69.4%;未锻造的铜及铜材1.10亿美元,增长20.0%;印刷品0.97亿美元,增长52.3%;食用植物油0.89亿美元,增长53.8%;制造纸及纸制品用机械0.85亿美元,增长55.0%。

   (三)外贸市场不断拓展,多元战略日见成效

   近年来,湖南外贸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配置外贸出口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广交客商,在努力稳定和发展原有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出口的持续发展。2001—2008年湖南省分各大洲进出口货物连年递增(见表1)。
湖南与许多国家和地区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往来。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加拿大、台湾成为湖南十大双边贸易伙伴。2001—2008年,与美国贸易额累计达56.81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外贸总额的11.3%;与日本贸易额56.13亿美元,占11.1%;与香港贸易额46.88亿美元,占9.3%;与韩国贸易额40.28亿美元,占8.0%;与德国贸易额28.73亿美元,占5.7%;与澳大利亚贸易额23.73亿美元, 占4.7%;与印度贸易额22.19亿美元,占4.4%;与荷兰贸易额15.09亿美元,占3.0%;与加拿大贸易额12.68亿美元,占2.5%;与台湾地区贸易额12.40亿美元,占2.5%。 湖南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瑞典、秘鲁、俄罗斯联邦、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比利时、越南、法国等国的贸易市场不断扩大,往来也日趋密切。

   (四)经营主体数量增加,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变化,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湖南有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4804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889家,平均规模664万美元。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648家,平均出口规模达510万美元;有进口实绩的企业668家,平均进口规模619万美元。目前,各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对全省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51.31亿美元,增长22.3%。其中,出口32.32亿美元,增长1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8.4%;进口18.99亿美元,增长27.6%,占全省进口额的45.7%。民营企业进出口52.41亿美元,增长45.5%。其中,出口38.85亿美元,增长46.4%,比全省的平均增幅高17.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6.2%;进口13.56亿美元,增长43.0%,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1.9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口总额的32.6%。

   二、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1982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试探性的国际资本开始流入湖南。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后,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受思想解放和政策开放的双重推动,湖南对外开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1991年,湖南省政府颁布了《鼓励外商投资条例》,成立了省外资办,1993年成立了省招商局,掀起了利用外资的新高潮。近年来,湖南又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拓宽吸收外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引资的品质和水准,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商投资呈现出速度加快、地域拓宽、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外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引资规模高速增长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不断加强国际、省际的交流联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投资促进活动,举办和参与了“欧洽会”、“厦交会”、“高交会”、“科博会”、“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湘商大会、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招商月、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高峰论坛、中国青年企业家中部行湖南考察活动等一系列重点经贸活动。同时,结合湖南的实际和经贸形势的变化,开展小分队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专题招商等多渠道招商活动,加大项目推介和发布力度,主动加强对接,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了招商引资效果,吸引了一批战略投资。2008年末,外商及港澳台在湘投资企业数达2766户,比2001年增加686户,投资总额266.2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1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城镇从业人员19.69万人,比2001年增加13.87万人,增长2.4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从2001年的0.77%提高到1.71%,提高0.94个百分点。

   1983年,湖南吸纳外商直接投资仅26万美元,1992年一跃达1.29亿美元,为前9年累计金额的1.5倍。此后,湖南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总量成倍增长,到200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亿美元(10.31亿美元),2005年跨越20亿美元(20.72亿美元),2007年突破30亿美元(32.71亿美元),2008年再创新高,超过40亿美元(40.05亿美元)。1983—2008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9.2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2年的0.8%上升到2008年的2.5%;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已由1992年的3.0%提高到2008年的4.8%。

   (二)外资来源日趋多元,外资投向不断优化

   近年来,外资来源地域不断拓宽,实现了以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为主,向全球拓展的格局。2001—2008年湖南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6.89亿美元,其中香港地区投资88.1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2.8%;台湾地区投资16.23亿美元,占9.7%;欧盟国家投资13.39亿美元,占8.0%;拉丁美洲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投资10.42亿美元,占6.2%;美国投资9.02亿美元,占5.4%;韩国投资5.36亿美元,占3.2%;荷兰投资5.31亿美元,占3.2%;加拿大投资3.57亿美元,占2.1%;澳门地区投资3.36亿美元,占2.0%;大洋洲国家投资3.24亿美元,占1.9%;非洲国家投资2.92亿美元,占1.7%。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除了仍以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外,部分外资投向了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20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117.36亿美元,占7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9.77亿美元,占5.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投资7.24亿美元,占4.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5.72亿美元,占3.4%;农林牧渔业投资7.16亿美元,占4.3%;建筑业投资5.36亿美元,占3.2%;采掘业投资3.84亿美元,占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3.19亿美元,占1.9%。湖南外商投资已形成如下特点:

   一是以珠三角外资内移为主要特征的“外资梯度转移”开始在湖南显现。2001—2008年,“长株潭”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4.1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6.4%;湘南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1.9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5.2%;其中永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承接外资梯度转移的主要城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1.7%上升到2008年的7.3%,提高5.6个百分点。

   二是大项目增多,“引大引强”意识得到强化。近年来,湖南越来越受到外资企业的青睐,大项目纷纷在湖南落户。2005—2008年,湖南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444个,合同外资96.08亿美元。其中,2005年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3个,比上年增长27.7%,合同外资额24.46亿美元,占全省的57.6%;2006年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8个,增长42.2%,合同外资金额24.20亿美元,占全省的55.3%;2007年,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2个,增长11.9%,合同外资27.33亿美元,占全省51.4%;2008年,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1个,增长48.0%,实际使用外资额20.09亿美元,增长39.3%,占全省的50.2%。

   三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一半强。2001—2008年,第一产业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4.3%;第二产业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5.12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3.0%,其中制造业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6.15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1.6%。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外资的引进加速了湖南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目前与湖南有经贸、投资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83个。包括飞利浦、米塔尔钢铁、西门子机车等4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大批战略投资者来湘投资,不仅带来了资本、技术与管理,还有效促进了湖南企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外资、扩大了贸易,而且有效扩大了湖南在海内外的影响,拉近了湖南与世界各国的距离。

   二是外资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动力。2001—2008年,湖南工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9.76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59.8%。外资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投资主体之一。

   三是外资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40.05亿美元,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8%。在一定程度上外资弥补了湖南建设资金的不足,较好地发挥了招商引资在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末,湖南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城镇就业人员19.69万人,比2001年增长2.4倍。

   三、对外合作成果丰硕

   湖南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伴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围绕援外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国家为工作对象而展开。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中美的建交,湖南逐渐扩大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拓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援外等业务逐渐发展起来。

   (一)对外承包越做越大

   1983年以前,湖南没有成立直接对外经营承包劳务业务的公司,主要是依靠中央部属对外公司以分包或提供成套劳务的方式开展业务。1979年,中建湖南分公司承建了中建总公司在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承包的国家广播电视大楼的施工任务,是湖南第一个对外承包项目。1980年10月,省交通厅与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合作,参加卢旺达基加利至卢汉热里公路工程投标,力挫其他6家外国公司,以43亿卢法郎(合4600万美元)的价格中标,步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1983年,成立了“中国湖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直接对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第一个受援项目——澳大利亚政府无偿援款220万美元兴办零陵柑橘示范场项目实施。此后,对外承包业务量逐年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至1988年有中建湖南分公司、省交通厅、水利水电厅、农业厅、轻工厅、二轻局、建材局、中建五局、中冶三公司、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以及衡阳市、长沙市等12个单位,共承担了中央部属对外公司下达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118项,先后派出承包劳务人员11839人次,累计完成营业总额3.47亿美元,为国家创汇1.3亿美元。

   近年来,湖南对外经济队伍不断壮大、经营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营领域已涉及建筑、水利、电力、交通运输、化工、工程设计监理、出口贸易、服装生产、农业研发、资源性项目开发、资本运营等。市场结构更趋合理,在巩固东盟和非洲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度开拓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市场。对外工程承包的方式由过去“借船出海”转向“直接投标、中标”,承揽大、中型成套工程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三一重工与美国乔治亚州政府正式签署6000万美元建设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的投资备忘录;二十三冶在乌干达承建总统府项目,总额达9000万美元;交通国合、省建六公司、省路桥总公司等也先后在沙特、肯尼亚、马里等国家签约工程合同额近2亿美元。2008年,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揽的利比亚房屋项目、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揽的巴西烧结项目和西澳球团项目、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承揽的坦桑尼亚达市供水2C标段项目、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揽的印度220万吨综合钢厂C标段项目、湖南交通国际经济工程合作公司承揽的马里吉达-撒哈亚二段等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湖南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海外已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二)劳务合作领域拓宽

   湖南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湖南外派劳务人员数量保持持续增长,外派行业日趋多样化,市场逐步多元化。1978—2008年,累计派出劳务人员100415人次,年均增长34.0%,目前在外人数突破4万人。从事行业涉及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设、设计咨询、农林牧渔业等。外派劳务人员输出地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除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外,主要集中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美国(主要为关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三)对外投资热情高涨

   湖南境外投资从2000年开始起步,近年来全省境外投资在规模和领域方面均取得较快进展。2001—2008年全省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共202家,境外投资额66320万美元,年均增长90.9%。湖南在境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已从服装加工逐步扩展到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和服务贸易等项目,涉及的投资领域有机械设备制造、软件设计开发、采矿冶炼、农业开发、种植、养殖、饲料生产、造纸、酿酒、餐饮、服装生产以及影视制作、医疗保健、综合贸易等行业。投资主要投向越南、泰国、香港、老挝、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四)对外援助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响应中央“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号召,克服困难,节衣缩食,向朝鲜无偿提供了大批生产、生活和战略物质,有力地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共计捐献了价值134架战斗机的巨款,88万余元的慰问金,47万余件慰问品。随后,1956—1959年,湖南又向越南提供了价值914.8万元的无偿援助,帮助越南兴办了海阳陶瓷厂、古定铬铁矿等一批工厂和矿山;同时派出68名技术人员、提供价值2912万元的各种物质,帮助越南和平省建立了农科站、农业机械厂和3个水电站、37个水轮泵站,培训了2000多名技术人才。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湖南对外援助的范围由亚洲扩大到非洲和拉丁美洲,援助的国家增加到10个,提供经援项目13个。

   1972—1978年,湖南对外援助的国家进一步扩大到柬埔寨、斯里兰卡、伊朗、加纳、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赞比亚、罗马尼亚等,提供经援项目19个,再加上这一时期继续对越南(9个项目)、朝鲜(1个项目)、阿尔巴尼亚(1个项目)的援助,经援项目达30个,总金额2.9亿元。

   1979—1997年,湖南共承担对36个国家(地区)的112个经援项目,援款5.72亿元人民币。1997年,执行援外项目9个,合同金额7395万元人民币,派出工程技术人员131人,年末在外81人。援外项目分布在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塞拉利昂、斯里兰卡、利比里亚、加纳、喀麦隆等23个国家。
此后,援外主体逐步壮大,资金和项目取得较大突破。2006年,援外项目达16个,合同金额2968.47万元人民币。2007年,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的承诺,湖南争取了国家援助非洲国家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中的两个,累计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2008年,建工集团承接援助利比里亚小学校3所,合同资金180万美元;隆平高科、中轻公司、农业集团承接发展中国家援外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140人。


(湖南省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处 执笔:贺淑贞)

 

【本文PDF印刷版下载】  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pdf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