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省交通运输、邮电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后,我省加大了对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优势,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运输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湖南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铁路通车里程950公里,且为单线运行;公路通车里程为3142公里,路况很差;航道失修,滩多、水浅、等级低、通航条件差;民用航空一片空白。运输发展极为缓慢,装备破旧,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民间运输工具大量使用,运输布局很不合理,广大城乡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络,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
(一)铁路运力大幅提升
到2008年底,湖南省境内共有贯通南北、横穿东西的京广、焦柳、湘黔、湘桂、浙赣、石长6条主要铁路干线,铁路营运里程达2795公里,比1950年增长2.94倍。铁路复线里程达1246公里,占全部通车里程的44.6%。电气化线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1541公里,占全部通车里程的55.1%。2008年,全省铁路完成客运量为6319.10万人,货运量为5563.41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4.47倍和35.34倍;完成旅客周转量为645.9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971.47亿吨公里,分别比1950年增长94.58倍和122.51倍。
(二)公路运输迅猛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仅有公路里程3142公里,能勉强通车的里程仅为1305公里,高速公路更是空白。经过60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以省会长沙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脉络,纵横交错、干支结合、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布局基本合理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4568公里(含村道),在全国排名第6位,桥梁总长达800000延米/23273座,其中常德沅水大桥、长沙湘江二桥、湘潭湘江二桥、岳阳洞庭湖大桥等桥梁都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公路,78.98%乡镇通水泥、沥青路面,84.83%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网密度达82.8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国土面积计算);高速公路建设从1995年起步,到2008年底达到2001公里,年均增长31.3%。
2008年全省公路客运量为119314万人,旅客周转量为572.97亿人公里,货运量为92148万吨,货物周转量为773.70亿吨公里,分别比1950年增长943.7倍、812.7倍、13182.8倍和7368.5倍。
(三)水上运输规模扩大
湖南自古以来水资源十分丰富。湘、资、沅、澧四大干流及众多支流贯穿全省,汇入洞庭湖,再从城陵矶注入长江,内河航道条件优越。经过60年的整治、改造和建设,湖南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航能力、港口及码头的吞吐能力大大提高。70%的县市通航,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四水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全省现有航道285条,通航里程11968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1/10;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107个,泊位1625个,码头长度55465米。其中,位于洞庭湖与长沙交汇处的城陵矶港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是连接华南、华东、西南的水陆运输的重要口岸,也是湖南外贸物资进口入海的重要口岸,港区有码头36座,泊位90个。长沙霞凝港区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现成为拥有8个千吨级泊位的湖南第一大港口,港口从场地到设备,从经营到管理,都具备我国内河港口的最高水平。
2008年,全省水上客运量506万人,客运周转量1.09亿人公里,分别比1950年增长11倍和3.89倍;货运量10118万吨,货物周转量273.71亿吨公里,分别比1950年增长34.5倍和49.76倍,水运货物运输量突破亿吨大关,并跻身全国内河运输第五。
(四)航空运输快速发展
湖南民航起步较早,可追溯到1931年湖南省航空处成立,曾掀起过机场建设高潮,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及抗战胜利后的国内解放战争期间,航空主要服务于军事用途。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民航事业因各种各样原因举步维艰,发展缓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迎来了民航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国际航线、航班稳步发展。湖南现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大型国际机场,常德、衡阳、永州、邵阳及芷江等小型机场,已形成包括航空运输和专业飞行的民航运输体系。截至2008年底,通过湖南省境内的航线达90条,其中由长沙出发的航线共76条,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全国50个大中城市和地区,并开通了至汉城、曼谷、大阪、光州、新加坡等国际定期和包机航班。2008年,民航共发运旅客419.49万人,旅客周转量为47.73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3.8万吨,货物周转量为0.48亿吨公里,分别比1989年增长52.4倍、122.4倍、3.8倍和6.9倍。
(五)管道运输从无到有
管道运输作为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不受气候和地面其他因素限制、连续作业、成本低等优点,是继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之后的第五种运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速度的增长,湖南管道运输发展平稳。2008年末,全省输油(气)管道里程为168公里,管道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321.71万吨和0.59亿吨公里。
二、邮电通信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邮电通信业在不断拓展中快速发展。邮政从传统步入现代,业务量持续增长,电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新技术层出不穷,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网络体系,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加快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完成的邮电业务总量达到761.36亿元,邮电通信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一)网络规模迅速扩大,技术层次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邮政通信网的基础很差,网点稀少,设备陈旧。1949年底,全省仅有邮政局所1534处,其中自办局所176处,邮路总长度36899公里,而且这些设施大都设在城市,广大农村很少,农民用邮极为困难。与此同时,全省长途电信传输网络仅有架空明线8203对公里,杆路5122公里,长沙与各地区相互间的通信联络主要靠短波无线电路维持,有线电路仅用于疏通部分区间通信。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省邮政通信网已初步建成以长沙和其他主要城市为中心的,连接广大城乡,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全省邮政通信网。截至2008年底,全省邮政营业网点达到5045处,邮路总长度达到9.33万公里,不仅数量上有很大的增长,而且邮电局所的服务功能也今非昔比,在布局上趋于合理,设在农村的占30.3%,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邮政落后面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省进行大规模的光缆骨干网建设,一个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基础传输网络已经建成。截至2008年底,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4.01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38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322.52万个;公用电话网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814.1万门,100%的乡镇都已通电话;长途业务电路总数达到17.26万路,固定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7.24万路端;移动通信基站28308个,移动电话信道158.02万个,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超过3635.1万门,移动电话网覆盖了全省100%的县市,并实现了与全球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自动漫游。
(二)业务品种多种多样,各种业务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邮政通信主要业务是信函、汇票、包件等。1949年,全省函件业务量为1832万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省相继开办了贺年明信片、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国际国内电子信函、国际国内邮政汇兑以及礼仪信函等邮政新业务。1986年,邮政部门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邮政业务品种多样化,结构趋向合理。随着社会用邮需求不断提高,各种邮政业务量大幅度提高,2008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4.1亿元。投递国内包裹193万件,国际及港澳台包裹2.03万件;累计投递报纸43811万份、杂志5878万份、报纸期发255万份、杂志期发392万份;报刊流转额7.22亿元;邮政储蓄年末余额904.98亿元。
1949年,我省电信业务规模小、种类少,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仅为270万元,市话用户1828户,而到2008年,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727.2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65.9亿元,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497.6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57.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40.3万户,比10年前增长了约41倍;全省电话普及率达51.4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2.7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221.12万户;网民数从1999年开始连续10年年均增长44.7%,达999万人;拥有网站12万多个,在全国排第8位。
(三)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邮政网的扩大,邮运工具的现代化,邮政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2008年,全省设有邮政局所的乡(镇)比重达61.3%,平均每一邮电局所服务人口为3万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2万多人;服务面积为94平方公里,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364.9平方公里的25%,使人们充分享受到用邮的方便;邮政城区每日平均投递2次;农村每周平均投递4.3次;邮件损失及逾限率都大幅下降。人均用邮量不断提高,全年人均发函件1.2件;每百人平均订有报刊9.4份,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均每百人只有0.5份。在巩固和发展信函、包裹、汇兑、报刊发行、邮政储蓄、报刊发行、集邮等传统邮政业务的同时,开发了一大批新的业务,如现代物流,电子邮政,电子汇兑,代办彩票、车票、机票,证券,开办SP短信业务等等。这些新兴业务,有不少在全国邮政行业属于首创或处于领先地位。
通信网能力的增强和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电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1997年建成14个以市州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的本地电话网。2008年全省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公用电话遍布城市各街道,投币电话、磁卡电话、IC卡电话等也广泛设置。移动电话联网漫游范围实现了全国联网漫游,数字移动通信网(GSM)已覆盖全省城乡。计算机互联网已能通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移动电话已基本做到即买即通,营业网点覆盖全省城乡。公用数据通信网可以提供虚拟专用网、专线互联、会议电视、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交换、数据检索、电子信箱、传真存储转发、计算机互联网访问等多项增值电信业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商务、IP电话、证券交易等也在不断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即将大规模投入使用,宽带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购物等应用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湖南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调查处 执笔:彭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