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是湖南的“南大门”,位于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迷人。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现辖北湖、苏仙两区,资兴一市和桂阳、宜章、永兴、嘉禾、临武、汝城、桂东、安仁八县,总人口471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郴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过了光辉灿烂的60年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以来,郴州人民更是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气魄,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灿烂的伟大成就。
一、主要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郴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10月,郴州城解放,至12月,郴州所属各县均相继解放,迅速建立起各级地方政权,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城市组织倒闭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经营,民心得到稳定。又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整顿了社会秩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全市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1949—195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
(二)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66年,全市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10年中,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41亿元,年均增长23.3%,平均每年达0.24亿元。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和受“左”倾思想的错误影响,全市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由于广大人民的积极努力,国民经济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其间GDP年均增长4.3%。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郴州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努力改革探索,勇于破除旧的条条框框,敢于进行各种制度创新。1984年,资兴在全省率先大胆推出“林业股份制经营”,促进了林业的大生产。永兴县马田镇丹平村10组36户农民集体搬家到107国道边并很快富裕起来,被国务院领导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小城镇发展的方向”。1988年,郴州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后,撤除边界关卡,建立集市,在全省率先放开生活用煤和食用油价格,建成全省第一家工业股份制有限公司,鼓励发展小水电等均领全省改革之先河。1995年撤地建市后,郴州市三次党代会连续提出了“开放兴郴”、“开放带动”和“开放创新”的战略思想,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更加开创了郴州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9.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其中撤地建市13年来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10.6%、15.9%、21.7%、13.1%和27.2%。
二、主要发展成就
(一)总体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逐步改善
60年来,郴州人民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郴州GDP由1949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3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4倍,年均增长7.2%,在全省的排位由1949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6位。全市GDP到1995年过100亿元用了46年时间,1999年过200亿元、2003年过300亿元用了4年时间,2005年过400亿元用了2年时间,其后3年连过500、600、700亿元大关均只用了1年时间。从各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8.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46亿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8.3倍、1461.6倍和133.5倍,年均分别增长3.9%、13.1%和8.7%。人均GDP由1949年55元增加到2008年14671元,年均增长5.5%。
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1952年的1386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5.75亿元和38.44亿元,分别增长473倍和276倍,年均分别增长11.6%和10.6%。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的排位由第7位上升到第4位。全市财政总收入到1996年过10亿元用了47年时间,2002年过20亿元用了6年时间,其后突破40、60亿元大关均只用了3年时间。人均财政总收入和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7元增加到1403元和820元,年均分别增长9.9%和8.9%。一般预算支出由1952年121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8.44亿元,增长807倍,年均增长12.7%。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52年521万元增加到2008年678.58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长18.4%。各项贷款余额由1952年118万元增加到2008年225.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10位,年均增长19.2%。
三次产业重心逐步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倾斜。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75.0∶6.5∶18.5转变为2008年的16.4∶48.8∶34.8,一产业比重下降58.6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42.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16.3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由1978年25.9%提高到2008年45.2%,提高19.3个百分点。
2008年,郴州非公有制GDP占比重达到61.3%,与1990年比,提高38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65.6%下降到2008年的45.5%,养殖业比重由1949年的17.6%上升到48.1%。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优质稻面积达到66.8%,比1978年提高38.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郴州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煤炭、电力、建材等工业,有色和能源工业增加值占总量比重的61.7%,比1998年提高28.1个百分点。永兴的金银冶炼,资兴的能源产业,苏仙的电子信息,嘉禾的铸锻造,宜章的烟花爆竹,临武的食品加工,桂东、汝城的小水电和竹木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2008年工业总产值中,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比重分别为21.6%、67.2%和11.2%,与1949年比,采掘业所占比重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电生产供应业比重提高了24.3个和10.1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郴州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荒种地,不断运用现代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60年来,郴州农业耕地复种指数由0.91提高到2.48,粮食单产由135公斤增加到363公斤。粮食、烤烟、水果总产量分别由1949年40.37万吨、0.04万吨和1万吨增加到2008年174.3万吨、5.6万吨和27.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5%、11%和5.7%;出栏肉猪、水产品产量分别由1949年20.44万头和1.2万吨增加到2008年511.6万头和8.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5.5%和3.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4户,其中省级、国家级25户。桂阳金叶、永兴冰糖橙、临武鸭、东江鱼、裕湘面条等已成为畅销省内外的优质名牌农副加工产品,全市有60种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有109种产品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郴州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前仅有的几家小煤矿、小钨矿和少量的手工业起步,经过60年的努力,现已建成涵盖有色、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化工机械等六大优势行业,品种众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2.67亿元增加到2008年332.07亿元,年均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43户,其中大中型工业52户,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67家,其中产值10亿元10家。涌现了华润电力、郴电国际、东江金磊、柿竹园矿等标志企业和永兴白银、金磊水泥、钻石钨、高斯贝尔电子等知名产品。全市有20余家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产品合格率达96.5%以上。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7.12亿元,与1998年的25.19亿元比,年均增长16.5%。煤炭、十种有色金属提纯量、白银和发电量分别达到1395.12万吨、32.67万吨、3183吨和125.43亿度,分别是2000年的3.8倍、5.3倍、61.8倍和3.6倍。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2.21亿元,是1998年的37.7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90.3%。
(三)基本建设成就辉煌,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60年来,郴州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前的农业、90年代的工业发展到新世纪大规模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为主的服务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50年78万元增加到2008年299.88亿元,60年累计投资1788.4亿元,年均增长23.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7.45亿元,年均增长20.8%,其中一、二、三次产业投资8.06亿元、139.92亿元和89.4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4%、20.0%和19.2%。2008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0.17亿元,比1990年增长214.7倍,年均增长34.8%;商品房销售面积85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31.6倍,年均增长21.4%。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据统计,仅2000—2008年9年间,全市共开工建设近1900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60.4亿元,占同期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
市中心城区新建或改建了五岭广场、火车站广场、郴州大道、五岭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60年来,全市各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城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城镇规模扩大,经济辐射带动、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率由1949年5.4%上升到2008年41.3%,提高35.9个百分点。建制镇由1949年10个增加到2008年86个;市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2.76万人。郴州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交通通讯迅猛发展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郴州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多种经营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和较少流通环节的流通格局,商业网点鳞次栉比,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货畅其流,繁荣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2862万元增加到2008年293.41亿元,年均增长12.7%。其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由1957年9468万元增加到2008年229.24亿元,年均增长1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1957年357万元增加到2008年58.68亿元,年均增长15.6%。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发展到198户,涌现了北湖、罗家井、同兴等亿元市场14个,沃尔玛、步步高、新一佳、家润多、国美、通程、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连锁商饮超市纷纷登陆郴州。
全市2008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由1951年351公里增加到11419公里,年均增长6.3%,其中等级公路里程8979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02公里;境内铁路营运里程199公里。公路水运客货运换算总周转量由1952年155万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95.0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6.8%。超过99%的乡镇和74%的村修通了水泥或油路。已建成郴资桂、鲁永、桂嘉等高等级公路,民用车辆拥有量从1949年6辆增加到2008年30.42万辆,年均增长20.2%。邮电业务总量由1949年16万元增加到2008年45.6亿元,年均增长19.0%。2008年固定和移动电话户数达到229.71万户,比2000年增长2.95倍。国际互联网用户12.82万户,比2000年增长3.91倍。
(五)对外开放阔步前进,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郴州将开放兴郴列为了发展经济的首先战略,各类涉外部门相继成立,多渠道发展对外经济,促进了郴州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达65家,贸易对象已涵盖五大洲的91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品种达50种。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65亿美元,与1995年的2468万美元比,增长21.9倍,年均增长27.2%;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与1994年的1478万美元比,增长25.3倍,年均增长26.3%;实际到位内资从1999年的3.82亿元开始,10年累计超过570.27亿元。先后引进了华润电力、青岛啤酒、高斯贝尔、宇腾化工等一批境内外大企业(公司)。郴州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二类公路口岸,并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和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城市。
郴州撤地建市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如旭日东升,光芒四射。1997—2008年,郴州成功举办了11次山水(生态)旅游节,以生态休闲、林城福地、漂流探险、温泉健身和红色摇篮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享誉国内外,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温泉之乡称号。各类旅行社增加到31家,旅游星级宾馆增加到32家。年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201万人次和6558万元增加到2008年1090万人次和68.3亿元,分别增长了4.4倍和103倍。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卓有成效
60年来,郴州各项社会事业伴随着实力的增强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局面。郴州在全省最早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全市重教兴教蔚然成风。2008年,幼儿园412所,入园幼儿9.17万人,分别是1963年的31.7倍和51.0倍。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99.99%,小学在校生39.0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0.94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4.1倍和31倍。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72.1%下降到3.2%以下。职业学校35所,在校学生3.57万人;高等学校发展到3所,在校学生2.58万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由2000年57家发展到2008年157家,完成产值由13.77亿元增加到176.62亿元,分别增长1.75倍和11.8倍,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6家。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1978年1.26万人发展到6.97万人,增长4.53倍。创作和演出的昆剧、花鼓戏、舞蹈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获得金奖。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已分别达95.93%、96.17%和27.77%。全市卫生机构1122个,医生12419人,病床1.4万张,分别比1952年增长13.2倍、229.0倍和47.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突破90%,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保面接近80%。郴州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郴籍运动员多次走出国门扬威世界,1978年建成的中国女排基地被世人誉为“冠军摇篮”。郴州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1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53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6.3平方公里。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4.0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98%,分别比2000年提高36.84和32.2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61.9%和100%;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2.6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2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7%。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47万公顷。
(七)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郴州总人口471万人,比1949年末增加287.39万人,年均增长1.61%。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由1949年13.31‰下降到2008年5.2‰。计划生育政策让人口生产进入了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全市人口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率”转化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水平的稳步提升。全社会从业人员由1966年105.19万人增加到2008年287.97万人,年均增长2.43%。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2008年郴州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6.53万人、22.70万人、43.3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4.3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9.45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2.6万人,领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3.1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7年33元增加到2008年4102元,年均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667元增加到2008年13765元,年均增长14.1%。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638元增加到2008年22255元,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52年70万元增加到2008年487.48亿元,年均增长22.0%,总量居全省第5位,比1978年上升两位。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1952年0.4元增加到2008年10350元,年均增长19.9%。
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7年15元增加到2008年4765元,年均增长11.96%;城镇居民人平消费支出从1985年625元增加到2008年10439元,年均增长13.0%。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向“吃注重营养,穿讲究花样,住讲究舒适,用追求高档”转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61%下降到2008年48%,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54%下降到2008年40%,下降1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81年12.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36.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年6.5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22.1平方米。2008年,农村居民彩电、冰箱、摩托车、移动电话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94.95台、38.94台、48.66辆和102部;城镇居民电脑、空调、移动电话和汽车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46台、93台、160部和4辆。
三、主要发展经验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郴州经济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走过不少弯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指导经济工作的正确的思想路线。60年来郴州经济立足于本市实际,结合对外开放,逐步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好路子。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快经济发展
60年的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郴州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与郴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力推进三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坚持开放兴郴战略,不断加强对外经贸往来和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郴州被批准成为过渡实验区后,郴州市各级人员认真贯彻实施开放兴郴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资本雄厚、技术优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郴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郴州企业和郴州产品得以逐步走向世界。
(三)坚持从郴州市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郴州市资源丰富,特别是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郴州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改革开放以来,郴州市各级以丰富的资源和特色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加工转换升值,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努力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不断提高产业关联度,积极延伸产业链,资源优势所蓄积的能量逐步得到释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郴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郴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郴州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求真务实,开放创新,打好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为致力于建设开放、繁荣、和谐的新郴州而不断努力奋斗。
(郴州市统计局局长 邓述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