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谋发展 真抓实干创辉煌——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

   60年风雨历程,奋力前行;60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754万邵阳人民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现在的邵阳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内外经贸日趋活跃,教科文卫硕果累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奋发进取的邵阳人在古老的宝庆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总量大幅攀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邵阳,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交通闭塞,满目疮痍,民不聊生。1949年,全市323万人口,地方生产总值不到两亿。新中国成立后,邵阳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土改、“大跃进”到人民公社运动,各个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无不迸发出高度的热情,虽然走过坎坷,历尽曲折,但经济社会仍有很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邵阳更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民营突破,开发带动,科技领先”和“科教兴市”、“兴工强市”等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邵阳前进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952年时,全市地方生产总值仅有2.40亿元(地方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到1978年,增长到15.06亿元,26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24%。1991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登上50亿元的台阶,达到53.83亿元。1994年地方生产总值越过100亿大关,1999、2004、2006年分别越过200、300、400亿元关口,到2008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已达561.57亿元。1979—2008年的30年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平均增幅达到了8.72%。2008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为1949年的88倍,60年平均增速为7.74%,其中第一产业由1949年的1.5亿元增加到150.61亿元;第二产业从656万元增加到182.22亿元;第三产业由0.13亿元增加到228.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19倍、1186倍和1428倍。按人均计算的地方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52.75元增加到8332元,增长了158倍(见图1)。

图1 全市经济总量(GDP)及增幅

   6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改革进程的加快,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强化,工业产量得到了持续增长,服务业得以拓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新的格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4.2%,第二产业只占零头(5.4%),三次产业结构为84.2∶5.4∶10.4,是典型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3.0∶30.2∶16.8,呈一、二、三排列。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8∶32.4∶40.7,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第二、三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50.4%和42.8%,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3%,充分显示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见图2)。

图2 1952、1978、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

   二、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邵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含辛茹苦,刀耕火种,但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病、虫、旱、涝灾害连年不断,人民仍免不了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1982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1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39.9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6%。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粮食生产随着良种良法的推广,成效显著。195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91.87万吨,1958年突破100万吨大关,1978年越过200万吨,1996年登上300万吨新台阶,其后年份里基本上稳定在300万吨左右。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300.34万吨,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2.27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52年的270千克增加到2008年的400千克,增长了48%。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油料从1952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8.1万吨,增长4.4倍;水果从1952年的0.6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9万吨,增长94倍。2008年全市出栏生猪894.50万头,比1952年增长15.6倍,猪牛羊肉类总产量从1952年的2.4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0.87万吨,增长24.3倍。渔业生产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养殖面积,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04万吨,比1952年增长24倍。60年来,全市坚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四旁植树、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活动,林地面积稳步扩大,2008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129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4.8%;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7.16万公顷。

   农林牧渔业的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稳步发展,林业以营林造林为主,畜牧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撑起了农业的半壁江山。从统计数据看,种植业比重由1952年的75.2%下降到2008年的46.7%,畜牧业比重由15%上升到2008年的46.3%,林业由8.7%下降到4.3%,渔业由1%上升到2.7%(见图3)。

图3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到2008年末,全市已建成水库1246座;在292.82千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达254.46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4.1千公顷;从1956年第一台农业机械落户邵阳后,到2008年底,全市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8.95万千瓦,其中有排灌机械20.39万台,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93万台,机耕面积374.7千公顷;2008年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达64.35万吨(实物量0,农药使用量0.97万吨,相当于每亩种植面积上施用了60.9千克化肥、0.9千克农药)。

   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全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87个,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00余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21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133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22家,过亿元的8家;建成了一大批以粮油、生猪乳业、果蔬茶、林竹、药材烟草等为主的产业基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已发展到108家,星级农庄9家,总营业收入达2.01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全市常年离土离乡外出务工经商的从业人员达到140余万人。

   三、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兴工战略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前,邵阳工业只是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坊,其设备简陋,规模甚小。1949年,全市共有私营工矿企业200余家,个体手工业4100多户,全部工业产值仅1843万元,工业产品不上100种。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工业迅猛发展,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门类逐步齐全。1950年,邵阳造纸厂、邵阳机械厂、邵阳制革厂、小江湖电厂等首批国有企业开始筹建。“一五”(1953—1957年)期间,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邵阳继续新建、扩建了邵阳汽车修理厂、市建筑材料厂、群力煤矿、资江烟厂等12家国企,工矿企业总数达到645家。“二五”期间,新建、扩建了邵阳电厂、市化工厂、市水泥厂、市染料厂、糖厂、化学食品厂、罐头食品厂;1958年大办钢铁时,全市建立土炼铁炉20143座,小高炉97座;到1960年,全市有区属以上工矿企业1204家;其后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邵阳陆续关停并转一批厂矿。到1965年,全市共保留工矿企业552家。1965年起,邵阳被国家定为“三线”建设地区,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开始投资兴建,有邵阳纺织机械厂、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红日机械厂、湖南印刷机械厂、邵阳纸板厂、湖南省新化印刷二厂、湖南半导体器件厂、湘江专用材料厂、中南制药厂、邵阳农药厂、长沙机床厂邵阳分厂、邵阳氮肥厂、邵阳合成洗涤剂厂、邵阳纺织厂、邵阳水轮发电机厂、邵阳冷库、邵东石膏厂以及068工程指挥部所属各厂等。同时,邵阳还对一批企业进行扩建,全市工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1970年,湖南省汽车制造厂在邵阳建成投产。到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已位居全省第6位,占全省的8.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邵阳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发电、供电能力大为提高,新建了市化纤厂、热电厂、毛巾厂、乳品厂、食品厂、胶合板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挖潜改造、扭亏增盈、技术改造、开拓市场为重点,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招商引资、兴工强市的大力推进,全市工业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08年末,全市已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4798家,个体工业2.45万户,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775家,规模以下企业4023家,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医药、化工、造纸、建材、能源等为支柱行业的39个现代工业门类,工业产品近万种。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90.52亿元,是1978年的54.6倍,为1952年0.31亿元的1720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7.2%。

   2000年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1家,工业增加值17.08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7家。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7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19.54亿元,是2000年的7倍,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7.9%提高到75.6%。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5.11亿元,是2002年的5.7倍;利润总额13.72亿元,而2002年亏损1557万元;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4.3%,比2002年的69%提高了145.3个百分点。2008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77家,其中邵阳电业局、邵东铝业、三一汽车3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亚华南山产值超过8亿元,兴工焦化、宝庆联纸、湘窖酒业、二纺机、云峰水泥等17家企业产值超过两亿元(见图4)。

图4 2000-2008年全市工业发展情况

   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变。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国有、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2.87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4.6%下降到10.8%,下降了53.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0.64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9%上升到59.1%,上升了50.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4%上升到3.5%,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354.68万吨,是2000年的2.88倍;发电量20.23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2.2倍;人造板95.65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10.25倍;水泥441.12万吨,是2000年的2.82倍;汽车1925辆,是2000年的2.14倍;机制纸及纸板47.58万吨,是2000年的3.46倍;乳制品3.05万吨,是2000年的6.59倍;饮料酒6219万升,是2000年的6.2倍;罐头10.42万吨,是2000年的11.68倍;服装1632万件,是2000年的329.7倍;农用化肥27.99万吨,是2000年的4.73倍。

   四、服务产业方兴未艾,旅游经济异军突起

   1952年,邵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有2457万元。随着对第三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社会服务方式多样,服务能力大为增强。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28.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0.3%。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发展。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交通邮电蓬勃发展,公路运量逐年增长,通信业更新换代速度快,邮电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与此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已成为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邵阳市加强了旅游资源转换意识,加大了资金投入和宣传促销力度。自20世纪90年代首家旅游企业出现后,经过10年的发展,现全市已有旅游公司33家,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2002年全市旅游收入为10.78亿元,到200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2.48亿元,6年间增加了2倍多,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473万人次。目前全市有3个国家A级景区(武冈云山3A、隆回高州温泉3A、新邵白水洞2A),1个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崀山),2个国家森林公园(云山、舜皇山),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山、云山、黄桑、白水洞、花瑶),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大小景点350余处,其中经专家评定的优良旅游资源199处。2006年崀山景区和隆回花瑶景区还被评为湖南“新潇湘八景”之一。

   五、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1952年,邵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07万元,2008年达到358.73亿元,是1952年的7076倍;按总人口计算,1952年人均投资额为1.5元,2008年人均达到了4758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7.4亿元,年均增长23.8%。

   邵阳市投资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9—1957年,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阶段

   1950—1952年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仅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主要投向毛巾、铸锅、织染、印刷等少数几个工业项目的改建。“一五”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0万元,新建了造纸、煤矿、食品等工业企业和新建、扩建了影剧院、医院、学校、公路等设施,人民生活条件初步得到改善。

   (二)1958—1978年,不断摸索的曲折前进阶段

   1958—1965年,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三年调整时期,全市先后有34个企业建成投产,修建了邵阳简易机场,开通了对外空中运输路线,扩建、改建道路31条,娄邵铁路正式通车,建设规模逐步回升。“三五”、“四五”时期,邵阳地处“小三线”,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纷纷从上海等地迁来邵阳,10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工业投资3.58亿元,占68.9%。一批骨干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五五”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年均增长24.9%。

   (三)1979—2008年,奋起直追的突飞猛进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固定资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六五”时期,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年均增长11.9%;“七五”时期,完成17.96亿元,年均增长19.1%;“八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27亿元,年均增长达34.9%;“九五”时期,完成182.04亿元,年均增长16.4%;“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76亿元,年均增长24.5%,是“九五”时期的2.2倍;“十一五”的前3年(2006—2008年),完成投资804.75亿元,相当于1950到2005年的投资总量,年均增长36.5%。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8年,以产业建设、高速公路、农村公路、通讯设施、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使得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交通电信展翅腾飞

   新中国成立前夕,古老的邵阳城呈现出的是一片破败、萧条景象,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47万人。62条石板、卵石街巷,总面积10.4万平方米,弯急坡陡,坎坷狭窄,其采用阳沟排水,一到晚上便是黑灯瞎火。新中国成立后,邵阳城市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60年的规划建设,邵阳人民改造旧城,拓展新城,拉开城市骨架,为打造“双百”城区奠定了基础。如今的邵阳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街道纵横贯通,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一排排树木、一簇簇鲜花把古城装点得风景如画。到2008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了4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1.8万人,7桥飞架,以东风路、红旗路、西湖路、宝庆路、东大路、建设路、双拥路、敏州路、蔡锷路、邵阳大道、资江南路、邵水西路等为主干道的城市道路总面积7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时的67倍,排水管道长度达到了488公里,年供水总量9653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0.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5%,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为95%。2008年,邵阳成功获评“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只有7个建制镇,城市化水平为3.3%。1978年时,建制镇为16个,到2008年,全市星罗棋布般的小城镇已发展到96个,市镇人口达到了225万,城镇化率为29.85%。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农民进城和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全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195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有368公里,有各类汽车50辆。经过60年的奋战,邵阳落后的交通状况现在已得到彻底改观,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0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176公里,是1952年的52倍,其中等级公路7578公里,高速公路177公里,基本上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实现了各县到市2小时经济圈。全市拥有客货汽车9.73万辆,运输用拖拉机0.97万台,摩托车20.43万台。2008年,全市的公路客运量1028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08038万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734倍和417倍;公路货运量5970万吨,货运周转量984628万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5969倍和5127倍。纵横贯通的交通网络对沟通邵阳的物流人流,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邮电通讯业的腾飞为邵阳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中国成立时,全市的通讯手段和设备极端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前通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改观不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县还在使用摇把子电话;20世纪90年代后,通讯事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面覆盖的梦想,形成了强大的贯通全市、联结全世界的先进通讯网络。1952年全市的邮电业务总量只有32万元,到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已达42.56亿元,固定电话用户从1952年的173户发展到10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1995年的5116户发展到151.12万户,电话拥有量达到每百人34台。计算机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通后,全市目前用户数已达13.94万户。

   七、财源建设阔步前进,金融保险稳步发展

   60年来,全市财税工作以广辟财源、增收节支为重点,培植财源建设基地,支持重点利税大户组织生产,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分配资金,为支持、保证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9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元;1978年时,财政总收入为1.43亿元,到1992年迈过5亿元关口,1996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46亿元,其中农业两税为1.3亿元,占11.3%;2005年,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2.13亿元;2007年又跃上了30亿元的台阶,达到30.15亿元;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4.53亿元,是1953年的703倍,是1978年的24.1倍。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995年国地税分设时的6.2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12亿元,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近5年时间里,全市财政总收入从2003年的17.31亿元增加到34.53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成为邵阳财政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现在全市每天的财政收入相当于1953年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

   财政支出规模扩大,重点支出保障有力。1953年,全市的财政支出为1127万元;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达105.93亿元,其中教育支出2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88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22.07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1.97亿元,交通运输支出4.01亿元。现在全市每天的财政支出相当于1953年全年财政支出的2.6倍。

   金融网点星罗棋布,金融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末,全市拥有市级银行类金融机构9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7.64亿元,为1978年的397倍,平均每年的递增幅度达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19.03亿元,为1978年3930万元的1320倍,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7元增加到6884元。各项贷款余额231.2亿元,为1978年的50.4倍,平均每年的递增幅度达14%,为全市的经济建设以及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以后,保险事业得到恢复,到2008年末,共有20家保险公司进驻邵阳,其中财险10家,寿险10家。全年保费收入合计21.83亿元,是1990年的716倍,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53亿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8.30亿元,保险密度291元/人。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5.88亿元,是1990年的340倍,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2.84亿元,人寿保险赔付额3.04亿元。各项赔款的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受损受灾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证券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邵阳后,发展迅猛。2008年末,邵证券营业部开户数累计为11.5万个,2007年的交易量达到990.66亿元,2008年有所回落。

   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内外贸易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生产落后,商品生产匮乏,市场供应严重不足,计划经济模式开始盛行,基本上只有国营和集体商业两条渠道。购买商品所需的各种计划票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煤票、糖票、豆腐票等大量出现,这些虽然有效地保证了全体人民低消费、平均型的需求,但也使得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比较缓慢。195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562万元,人均19.4元,到197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32亿元,26年间年均增长7.5%,人均数上升到76.7元。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快速发展,商品供应得以极大地丰富,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社会购买力日渐增强,国有、集体、个体商业等各种经济成分竞相推动市场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时期盛行的各种购物票证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供需主体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增加。

   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6.95亿元,是1952年的300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7%,是1978年的45.6倍,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增长13.6%,人均零售额2612元,分别是1952年和1978年的135倍和34倍。从行业看,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3.0亿元,是1952年的300倍,是1978年的41.4倍;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3.38亿元,是1952年的1417倍,是1978年的172倍。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从198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4.23亿元,增长22.9倍;县城一级消费品零售额从3.01亿元增加到71.76亿元,增长23.8倍;县以下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从7.93亿元增加到70.95亿元,增长8.9倍。

   进出口贸易节节攀升。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口商品几乎全部是传统的原料型土畜产品,如猪鬃、黄花、苡米等,1950年外贸收购猪鬃、肠衣等畜产品20万元,1957年外贸收购额达930万元;从20世纪60年代起,除一些基地提供的猪、禽、蛋、水果、蔬菜外,轻工、化工和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工矿产品增多,金额增大,到1979年外贸收购金额达到219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和工矿产品依然较多,品种达70多个,占出口品种总数的2/3,1986年收购额突破亿元,达到11050万元;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和自营进出口业务的启动,对外贸易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1967万美元,比2001年的1413万美元增长了14.5倍(从2001年起,进出口总额开始改为按海关口径统计),其中出口额20029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14.3倍;进口额1938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17.5倍。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7501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3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31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8.6%。主要出口地区和国家有中国香港、东南亚、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等。私营企业在出口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全年完成出口额1345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7.2%。

   1995年后,在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开放促开发,以外经促外贸,以引进促改造”、“只要来邵阳,一切好商量”的招商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邵阳各级政府开展了广泛的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商客到邵阳进行项目投资,全市累计引进外资5.75亿美元,内资709亿元。2008年,全市精心组团参加“沪洽周”,并成功举办了“广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55.62亿元,其中省外资金78.45亿元;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3809万美元,实际利用7459万美元。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21家,实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3140万美元,外派劳务2725人,初步形成了境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输出三大“邵阳品牌”。

   九、教科文卫硕果累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一)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仅有5所中专,3105所中小学,中专生700人,小学生15.3万人,各类教职工7000余人。当时校舍破烂,经费紧缺,特别是农村儿童入学非常困难,全市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在校学生数仅占总人口的4.7%。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枯木逢春,党和政府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大力促进各类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向上。全市各级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狠抓“普九”教育,巩固发展“两基”成果,教育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电化教学、计算机操作已成为各级学校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层次也有了新的提升。1990年全市财政中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33亿元,2008年支出数达到21.3亿元,是1990年的16.1倍。2008年全市3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1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0.6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8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3.95万人,初中在校生25.55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57.12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21万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3%,小学升初中的入学率99.8%,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79.1%,每年有3万余名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大中专院校深造。全市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3.9%。从农民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情况看,198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年,2008年已提高到8.4年;成人识字率达到94.8%,其中青壮年识字率为99.1%。

   (二)科技事业硕果累累

   “科技兴邵”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2008年,全市受理专利申请773件,签订技术合同18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6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投入840万元。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53家,产品品种数449个,其中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14家,产品数165个;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73.75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实现利润3.98亿元。广大的科技人员勤奋工作,致力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推广科技成果,使全市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并有不少已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全市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的有14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的300余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771件,有效注册商标达1500多件,其中湖南省著名商标26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邵阳市,只有几个道具陈旧、朝不保夕的民间戏剧班社,1家私营电影院,2所私立图书馆,藏书不到2万册。60年来,邵阳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迅速,设施逐步完善,活动丰富多彩。全市建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8个。有线电视用户41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1%,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78%。近年来,全市开展为民办实事、“政府出资、群众看戏”活动,每年免费送戏下乡4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6.4万场,新建了一大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2006年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目连救母》、《儿大女大》荣获田汉大奖。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亦取得新进展,现有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全市大力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加强报刊网络管理,“扫黄打非”和反盗版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卫生事业日益完备

   1949年,全市只有公私立医院4个,个体医疗机构47家,人们有病得不到有效医治,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经过60年的艰苦努力,一个集医疗、预防、教学、妇女保健、药政药检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已经形成,医疗条件大为改观。至2008年,全市已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4个、妇幼保健院13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7个;有病床2.33万张,是1949年的230倍;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2万人,是1949年的310倍。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31张增加到3.1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亦由1949年的0.02人增加到2.9人。党和政府重视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中医疗卫生支出由1952年的每人平均0.09元增加到2008年的74.7元,增加830倍。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真抓实干,全市共投资1.12亿元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194所,投资2.26亿元解决农村36.98万人饮水困难的难题。到2008年底,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526.22万人,覆盖农村总人口的87%。

   (五)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自1954年来,全市各级政府部门都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了专职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项群众体育运动。目前,全市共有体育机构13个,体校1所,体育运动场地127个,并举办了多种体育项目的培训班,为国家、省队和解放军队输运了大批优秀运动员。2008年,全市上下积极开展“迎奥运健身月活动”,举办大小活动80余次,参与人数达100万人次。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市民强身健体意识逐步高涨,参与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门球、健身操等多种体育健身运动的群众人数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参加健身运动人数达260万人。在全省第3届大众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了金牌总数第四、团体总分第二的良好成绩。全年体育彩票销售发行6192万元,位列全省第六位。

   十、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力度加大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发展生产,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日趋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收入水平逐年增多。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065元,与1978年的418元相比,增长25.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比1981年的225元增长13.4倍。2008年末,全市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6884元,是1978年人均7元的983倍。二是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在生活上只求吃饱穿暖,现在生活的节奏变快了,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人们开始在生活上刻意求新求精,追求过得舒服,穿得潇洒,玩得痛快,吃得开心。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达8491元,比1982年的404.8元增长了20倍,食品在消费支出中占44%,比1982年所占比重下降了15.2个百分点;以1981年与2008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77.7元增加到2946元,增长15.6倍,食品消费比重从66.7%下降到54.7%;在食品支出中,主食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副食比重上升,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成倍增加。三是居民住房面积大幅增加。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1年的6.3平方米增加到27.44平方米,增长了3.4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8平方米增加到33.7平方米,增长了87.2%。四是中高档消费品日益增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摩托车早已成为百姓家的寻常物,手机、电脑、汽车等新兴高档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1978年全市城镇单位全部职工26.34万人,2008年上升到32.2万人,全市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达52.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很快。1978年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63元,2008年达到了20089元,比1978年增长34.7倍。到2008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8.9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23.1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7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4.75万人,参保工伤保险的职工23.22万人,参保生育保险的职工26.93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迅速推进,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27万人。社会救济面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有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59万人,其中,城市居民12.79万人,农村居民39.8万人。

   纵向比,有发展;横向比,尚不足。在回顾全市60年所取得辉煌成就之际,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由于邵阳人口总数占全省的1/9,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虽然位居全省中等水平,但按人均比就显得落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不高,效益欠佳;职工收入较低,部分居民的生活比较困难,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等,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展望未来,前景灿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邵阳人民必将求真务实、后发赶超、开拓奋进、科学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新邵阳而努力奋斗!

(邵阳市统计局局长  肖曼辉)

 

【本文PDF印刷版下载】  一心一意谋发展 真抓实干创辉煌——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pdf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