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求发展 改善民生促和谐——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

   一、良好的发展背景

   衡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南岳72峰之首的回雁峰坐落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有“雁城”之美称。

   衡阳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东邻株洲、攸县、安仁;南界永兴、桂阳;西接冷水滩、祁阳、东安、邵阳、邵东;北靠双峰、湘潭。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按地形分,衡阳境内山地占总面积21%,丘陵占27%,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占4%。

   衡阳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5℃—8.1℃,无霜期283—299天,年平均降雨量1225—142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84—1753小时。充足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为衡阳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衡阳盆地受非地带性因素和季风气候一般规律的影响,春季的低温和严寒,春末夏初的暴雨洪涝,盛夏初秋的高温干旱等,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某些不利影响。

   衡阳境内有河长5公里以上或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溪流393条,总长达8355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5公里。发源于广西兴安的湘江干流,自祁东归阳镇入境,依次流经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山县和衡东县,境内河长22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级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87.61万千瓦,可供开发量64.1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8.17万千瓦。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4.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1%。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豆类和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芝麻、向日葵、甘蔗、席草、棉花和麻类。林业资源除用材林外,还有油茶、油桐、板栗、梨、桃、柑、橘、山仓子等经济林,南岳山还有珍稀树种金钱松、摇钱树、银杏等。畜牧业适宜养殖猪、牛、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煤、铁、铅、锌、钨、锰、铜、锡、高岭土、萤石、重晶石、硼、石膏、盐、钠长石、大理石等50余种。其中,小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前列,瓷泥储量、钠长石产量为全国之冠,萤石、重晶石蜚声海内,使衡阳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之称。

   衡阳山奇水秀,人文荟萃,遍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南岳衡山,逶迤绵延八百里,以山川形胜而独秀,以佛道共荣而扬名,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

   衡阳在历史上作为郡名首见于三国孙吴,作为市名初定于民国,其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距今约1030年。1949年10月8日衡阳市得到解放,同月15日市人民政府成立,由省直辖;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衡阳市由省辖改为衡阳专署代管;1980年1月复归省辖;1983年6月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析出原衡阳地区管辖的祁阳县入零陵地区(现永州市);划入原郴州地区(现郴州市)的耒阳县1987年3月改为县级市。衡阳市现辖衡阳、衡山、衡东、衡南、祁东五县,常宁、耒阳两市和珠晖、雁峰、石鼓、蒸湘、南岳五区,共有72个乡、111个镇、33个街道办事处。2008年底总人口731.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1.25万人,占42.6%;乡村人口419.89万人,占57.4%。

   二、清晰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衡阳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同呼吸,共命运,从封闭到开放,从弱小到强大。6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1949—1957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起步阶段,1958—1965年“二五”时期和三年经济调整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76—1992年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四大召开阶段,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阶段,2003年至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迈进阶段。

   (一)1949—1957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起步阶段

   1949—1957年的八年之中,衡阳地方工业处于恢复、改造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基础时期。头三年,原有的传统手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地方国营或公私合营工矿企业,在境内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甚少,手工业仍居主导地位。1953年起,国家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和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方针,在工业方面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但对发展衡阳工业投入仍较少,仅在衡阳城区开办了衡阳矿山机械修造厂和衡阳探矿机械厂两家国有企业。衡阳地方工业仍处在自力更生的初创时期,主要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对新建的地方小型国营工业进行整顿,改变衡阳地方工业的混、乱、小、杂状况;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公私合营工厂、矿山。到1957年末,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该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82亿元,比1949年增长3.86倍,平均增长21.9%。

   农村在胜利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互助组、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39亿元,比1949年增长46.0%,年均增长4.8%;粮食总产量101.04万吨,比1949年增长40.8%,年均增长4.4%;人均占有粮食263千克,比1949年增加33千克。

   (二)1958—1965年,“二五”时期和三年经济调整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该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1957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15.7%;粮食总产量达到123.68万吨,比1957年增长22.4%。但由于忽视客观规律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加上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生产出现连年滑坡,农业生产水平倒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61年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低500万元;粮食总产量低19.64万吨。1962年经过调整和纠正,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措施,农业生产得到顺利恢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除1963年比1961年略低外,1962年、1964年和1965年分别比1961年增长12.8%、32.9%和49.3%。

   这一时期的工业受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一时兴办了数以千计的小厂矿,造成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布点。特别是1958年秋冬大炼钢铁,导致发展速度过快(1958年比1957年工业企业数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41%和101%),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导致工业生产建设难以为继,许多企业被迫停工或转产。1963—1965年,衡阳市各级政府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全境工业实行“关、停、并、转”。到1965年末,境内社办工业企业仅保留数家,地、县钢铁企业全部关闭,全境乡办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减到800余家;工业总产值降到2.91亿元(1957年不变价),比1960年下降47.9%。这一时期兴建并保留下来的企业有衡阳钢管厂、市轧钢厂、市水泥厂和市造纸厂等。

   (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阶段

   1966年开始的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走上正轨的国民经济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正常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1967—1969年,农业生产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滑坡,极“左”路线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69年比1966年下降23.1%,年均下降8.4%。工业生产混乱,经济效益低下,1967—1968年生产急剧滑落,年均下降21.6%;1969—1973年逐年有所恢复,但1974年再度陷入“低谷”,比上年下降24.0%。由于全市人民与“左”倾思想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这一时期工农业生产仍有发展。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20亿元(1970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2.3倍,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亿元,比196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比196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2.6%。这一时期还兴建了湘衡盐矿、自行车厂、手表厂、白地市钢铁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

   (四)1976—1992年,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四大召开阶段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使我们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短短的两年间,全市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恢复。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23.73亿元(1970年不变价),比1976年增长30.4%,其中工业总产值14.18亿元,增长38.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亿元,增长19.5%。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后,我们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1979年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为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总结了农村改革的成果经验之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重点由农村推向城市,从而把城乡网络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市经济走上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从1979年起至党的十四大召开的1992年,是全市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的14年,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69亿元,与1978年相比,平均增长7.8%;工农业总产值139.69亿元,比1978年平均增长12.3%。

   (五)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阶段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使我们突破了许多旧体制的束缚,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改革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市场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如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法律地位,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改革粮棉等重要农产品购销及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提高粮棉收购价格,实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在抓紧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的同时,配套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党的十五大又提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全市工业战线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调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5.22亿元,是1992年的4.13倍,年均增长9.95%。2002年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102.0亿元,与1992年比较,年均增长5.5%。1996年粮食总产量高达334.29万吨,为历史之最。2002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5.72亿元,1992—2002年年均增长12.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9.48亿元。

   (六)2003年至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迈进阶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六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富民强市”的口号,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的力度,推进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领全市人民先后克服非典、雨雪冰冻等疾病、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同时,衡阳市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为1000.1亿元,为2002年的2.53倍,6年间平均增速为12.0%。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4年连续破30亿元、40亿元、50亿元、60亿元大关,2003—2008年年均增长20.8%,扣除物价因素,超过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全市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2年的4.89%提高到2008年的6%。

   三、辉煌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衡阳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了束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政治、经济社会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经济极大发展,实力显著上升

   1、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国民经济发展呈加速之势。2008年,衡阳市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3.28亿元增加到1000.1亿元,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97元增加到14858元,年均增长6.1%。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衡阳市国民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加快的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30年衡阳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3%,超过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平均发展水平两个百分点;自2003年来则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衡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个发展时期,6年间平均增速为12.0%,超过新中国成立60年平均发展水平4.7个百分点,超过改革开放30年平均发展水平2.7个百分点。

   2、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作用明显。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衡阳市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一,粮食、生猪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7个县市均为粮食生产大县,除衡山外的6个县市均为生猪调出大县,全市没有一个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近年来,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力,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为抵御各种经济危机打下了良好经济基础。2008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4.41亿元,是1952年的113.8倍,年均增长5.1%。与1949年相比,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7.83万吨,增长3.4倍;棉花产量1.30万吨,增长20.7倍;油料作物产量18.47万吨,增长160.9倍;生猪出栏936.87万头,增长35.3倍;水产品产量22.67万吨,增长79.8倍;猪、牛、羊肉产量69.54万吨,增长533.9倍。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8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18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家,市级龙头企业109家,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联系基地193万亩,带动农户55.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2个,合作组织成员34.52万户。品牌农业成效显著。全市已核准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267件,拥有省级品牌35个,其中省名牌35个,省著名商标17个。“金雁”牌优洁米、“金拓天”山茶油、“天天见”梳篦、“逢缘”草席等品牌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5.21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3.6%。200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5.96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8.4倍。

   3、工业快速发展,成为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衡阳工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过程。衡阳原本是全国28个老工业基地之一,现在又步入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时期,衡阳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81.02亿元,是1952年的1983.7倍,年均增长12.7%,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是推动衡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大批骨干企业涌现出来,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35家,过5亿元的达到18家,有些已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如2008年产值达到86.92亿元的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产值达到38.15亿元的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产值达到37.94亿元的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产值达到22.64亿元的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值达到14.64亿元的大唐耒阳发电厂,产值达到10.55亿元的湖南湘能金杯电缆有限公司。同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在成倍增加。2008年,衡阳钢材产量114.45万吨,比1957年增长131倍,比1978年增长42倍;原煤产量993.14万吨,比1949年增长1256倍,比1978年增长3.6倍;发电量65.23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1倍。变压器、电力电缆、水泥、化肥(折纯)、原盐、啤酒、配混合饲料等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2008年,各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766.69万千伏安、3.08万公里、463.71万吨、38.63万吨、80.13万吨、12万千升和38.87万吨。

   4、服务业蓬勃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繁荣,建立在工业、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服务业日益活跃,不但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餐饮业等服务业迅猛发展壮大,新兴的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业、居民服务业等也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98亿元,是1952年的338.4倍,年均增长9.3%。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46.27亿元、50.71亿元、17.37亿元、13.13亿元、30.18亿元和194.33亿元。

   (二)结构不断优化,活力日趋旺盛

   1、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演变,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地调整、优化。2008年全市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工业化社会特点,即三次产业排列为“二三一”的结构,取代了1952年“一三二”的产业结构排列。三次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中“两升一降”:第二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24%,较1952年提高了3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5.19%,较1952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3.57%,较1952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高,2008年工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第一产业中,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畜牧渔业得到大力发展,各种农优特产品越来越多。2008年农、林、牧、渔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7.6%、3.8%、51.7%、5.5%,而1949年农、林、牧、渔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74.2%、3.4%、10.8%、1.5%,其中牧业2008年较1949年的比重提高了40.9个百分点,渔业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农业则下降了36.6个百分点。

   在工业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8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0.0%,较2001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3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23吨标准煤/万元。

   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生力军。2008年衡阳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52.4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5.2%。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实缴税金26.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5%左右,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76%以上,并解决就业人数13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县域经济的主载体,200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70932户,私营企业达到8733户,68%的工业专利、76%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工业企业完成的。

   (三)投资成效显著,发展后劲增强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1亿元,是1950年的33710倍,年均增长19.7%。1950—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960.04亿元,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2008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7.8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总投资的160倍,占到60年总投资的99.4%。2008年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171.9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1%,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非国有投资完成229.97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8.2%,比1999年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投资效果显著,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商业房地产项目、水利项目、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衡阳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来,全市建成了较多的工业企业,如:衡阳冶金、衡阳汽配、衡阳电厂、衡阳探矿、272厂、白砂矿务局、白渔潭水电站、衡阳纺织厂、衡阳肉联厂、710厂、712厂、衡阳钢管厂、衡阳变压器厂、衡阳水泥厂、衡阳氮肥厂、耒阳电厂、遥田电站、烧碱厂、啤酒厂、建滔化工、特变电工、亚新科、中钢衡重、衡钢集团等。最近10年,衡阳更是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到2008年,全市共有10个园区已经成形,并各具特色,其中,华新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白沙工业园被冠以湖南深圳工业园之名,松木工业园则开成盐卤化工聚集群。60年来,衡阳于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截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73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47公里;铁路通车里程为245公里,年底即将通车的高速铁路里程为147公里。20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9.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9.56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85万户。60年来,衡阳水利设施大为改观。2008年,全市已有各类水库152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8座,小型水库1500座,总库容超过了19亿立方米。自1990年以来,衡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153.17亿元,共销售商品房746.75万平方米,销售额达92.65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645.55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额达74.63亿元。

   (四)流通日趋活跃,旅游方兴未艾

   1、商贸流通日益繁荣。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5.64亿元,是1950年的420倍,年均增长11%。全市共有各类超市、市场222个,从业人员9.89万,其中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8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两家。现代流通发展迅速,在城区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渐成规模的“商圈”。珠晖区形成以江东综合市场为中心的“批发业商圈”。石鼓区,以晶珠广场、步步高超市、泰阳商城等大型百货、超市为中心形成了 “晶珠商圈”;以常胜路为主线,依托香江百货、时尚春天、国美电器等大型高档购物中心,形成了以零售、服装、餐饮、家电等为商业特色的“常胜商圈”;以石鼓广场、酒吧一条街等为中心,形成了“江滨旅游休闲商圈”;以107国道为主轴,依托松木工业园、雁城大市场,立足湘南,辐射全省,形成了“松木物流商圈”。雁峰区,以雁峰宾馆、华天大酒店、神龙百度酒店、林隐酒楼等为中心,形成了高档宾馆、餐饮的“回雁商圈”;以解放路移动、联通、电信公司为中心,形成了以通讯器材、通讯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圈”。消费热点不断增多。节假日经济拉动明显,新的消费热点日益发展壮大,“农家乐”休闲娱乐方式使宾馆、餐饮、娱乐休闲、保健养生行业全面火爆,城市居民的消费意识得到扩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中高档商品热销,消费品市场更加活跃。外贸进出口发展迅速。2008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7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8.90亿美元。

   2、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自2000年市委、市政府推行“旅游旺市”战略以来,我市旅游产业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9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3亿元。2008年衡阳成功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称号,“马踏飞燕”标志正式落户衡阳。截至目前,全市拥有5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7个,2A级景区4个,衡阳的景点已由过去的南岳“一枝独秀”变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星级宾馆也已增至34家,旅行社42家,旅游景区40余个,旅游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旅游业正在成为影响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市区,各级相关部门完善了“三江六岸风光带” 的整体规划,开发出了石鼓书院、陆家新屋、湖湘文化馆、明翰公园、爱莲阁、岳屏抗战纪念城、退省庵、欧阳故宅、湘水明珠等湖湘文化景点,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南岳通过引进北大青鸟以及实施免费公交、禁止社会车辆上山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个县市区也加快了精品景点的开发,如投资3000万元的衡山九龙峡漂流正式开漂,耒阳蔡伦纪念园、常宁中国印山、衡东罗帅故居等一大批优质景点也纷纷提质升级。

   (五)社会全面进步,生活显著改善

   1、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衡阳文、教、科、卫、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市拥有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4所,成人高校3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10万人。全市现有高等职业学院4所,中等职业学校60所,其中国家重点职业中专4所,技师学院1所,全年中职学校招生48815人,居全省第一,在校学生123000人,普职比例达到55∶45。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共有教学班2023个,招生4.9万人,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39013人增加到135000人,年均增幅20.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每万人口普高学生达187.1人。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8%、99.9%,“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3.78%,3—6岁幼儿入园率达67.61%,城区接近100%。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列入全市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2008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全部免除;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在文化事业方面,文化设施逐步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力作逐年增多。2008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书量131万余册。乡镇街道万册图书室25个,基层图书活动室386个。60年来,创作作品获国家级奖75个,省级奖396个,恢复、整理、移植剧(节)目200多个。《醉打山门》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表演一等奖。刘和平编剧、市祁剧团排演的新编历史剧《甲申祭》在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获优秀剧目奖和11项单项奖。1998年,刘爱成创作的摄影作品《穿越梦境》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金奖。2007年,在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评选中,何润成创作的版画《勿忘我》、陈太仰的摄影《还我本色》获金奖;陈经荣、欧阳展之、贺东久创作的歌曲《湘妹子》,鲁颂、邝厚勤创作的歌曲《勾玛花裙飘呀飘》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民俗歌舞《湘菜飘香》获首届全国农民文艺调演铜奖。衡阳卫生事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医疗卫生网遍布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2008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5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疾控中心1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6942张。卫生技术人员2280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3427人,注册护士7085人。全市有445.0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2.97%。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衡阳的体育事业也逐步兴起。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衡阳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正式大赛中,共获得全国冠军460个,获亚洲冠军36个,获世界冠军15个,衡阳先后21次获国家、省体育贡献奖,共产生国际级运动健将16名,国家级运动健将225名。衡阳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叱咤国内乃至国际体坛,如岳明、吕宗英、张煜、黄美丽、连娅、曹钰、黄美丽、李敬、邹四新、凌洁、夏红、董伟华、刘玉香、刘贺瑞、廖雅丽、李秉芳、李俊、谭飞虎、何世剑、罗洗河、刘贺瑞等。衡阳科技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为7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17.32亿元。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60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1.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0.4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5%;具有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30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4.36%。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比1985年增加4.58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324项,涌现科技成果2300余项,其中获得国、省、市科技进步奖1325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5715件,专利授权2898件。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20元,是1985年的19.7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3.7平方米,是1991年的3.7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2%,比1985年下降21.3个百分点。2008年,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17元,是1978年的55倍;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44.6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5.1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9%,比1978年下降2.7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稳步提高。2008年,衡阳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6万人,比2001年增加9.49万人,增长18.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5.6万人,比2001年增加41.37万人,增长74.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4.4万人,比2004年增加6.89万人,增长15.5%。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新的历史时期,衡阳人民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从经济发展规律看,衡阳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后,经济必将加速发展,经济起飞即将来临。只要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富民强市、振兴衡阳”的战略方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衡阳市统计局局长  谢明芳)

 

【本文PDF印刷版下载】  改革创新求发展 改善民生促和谐——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pdf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