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奋进勇开拓 魅力湘西更神奇——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274万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务实奋进,艰苦创业,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26.67亿元,比1952年增长27.3倍,年均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1.39亿元、93.64亿元和91.44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3.46倍、253.6倍和107.6倍;全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81元,比1949年增加9022元,比1952年增长11.6倍,年均递增4.4%;财政总收入达到24.04亿元,比1952年增长368.8倍,年均递增10.9%。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湘西自治州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仅有一些山塘和溪河水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0.6%,农田也绝大部分都是三年两不收的“雷公田”,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全州先后多次兴起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先后投资30多亿元,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目前,全州共有水库577座,库容达10.7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0座。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4.31万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8.4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1.1%,比1952年提高了32.2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由1978年的80.75万亩增加到90.12万亩,增长11.6%,占耕地面积的43.6%,比1957年比重提高31.6个百分点,比1978年比重提高17.6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西自治州大力开展渠系和灌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工作,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州完成206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另外,全州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19万公斤,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46,新增节水能力2150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00公顷,解决农村10.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水电装机3万千瓦。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的湘西,农业机械拥有量几乎是一片空白,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靠的是手工劳动,农业仍停留在“刀耕火种,肩挑背负”、“照明靠桐油,打米靠石臼”的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自治州农业机械从无到有,由少增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州农业机械达到10.8万台,总动力达到119.98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108.02万千瓦,增长9倍;大中型及小型手扶拖拉机9350台,比1978年增加6750台,增长2.6倍;机耕面积达到53.71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9%,与1978年相比,机耕面积增加44千公顷,增长3.5倍,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

    2008年,全州农村用电量1.38亿千瓦时,比1970年增长24.8倍,农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的行政村分别达到100%、92%、97%、91.3%,农村自来水受益村的比重达到75%。

    (三)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湘西自治州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使全州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旱育秧、地膜玉米、大田油菜移栽等科学栽培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杂交稻、超级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化肥施用量达到20.69万吨,比1970年增长8倍,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也比1970年增加1325公斤,粮食作物单产增量较大,土地生产率大大提高,2008年粮食作物每公顷平均单产3351公斤,比1949年增加2111公斤,比1957年增加1943公斤,比1978年增加1035公斤。

    (四)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

    200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85.12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加61.23万吨和19.58万吨,增长256.3%和29.9%;农业总产值68.51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11倍和21.3倍;花生、油菜子、烟叶、茶叶、柑橘产量分别为1.6万吨、6.2万吨、2.6万吨、807吨和52.4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435.9倍、33.8倍、28.8倍、61.1倍和603.2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8.1倍、8.2倍、6.7倍、4.5倍和733.5倍;2008年,全州肉类产量9.33万吨,比1985年增加5.37万吨,增长1.36倍,出栏肉猪107.64万头,比1949年增加94.66万头,生猪存栏103.33万头,比1949年增加82.86万头,山羊存栏24.64万只,比1949年增加23.35万只,大牲畜存栏31.9万头,比1949年增加16.3万头;2008年,全州水产品产量1.81万吨,比1949年增加1.75万吨,增长28.2倍。

    (五)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湘西自治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食用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等四大支柱产业格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比由1952年的80.8∶8.8∶10.0∶0.4调整为2008年的61.1∶7.5∶29.5∶1.9。2008年,全州烟叶、蔬菜播种面积为14.87千公顷和52.44千公顷,比1949分别增长9.4倍和4.9倍;药材、果园、茶园面积分别达到4.39千公顷、65.49千公顷和3.98千公顷。随着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一批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壮大,通过市场牵头、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农户参与等有力措施,全州“企业+专业合作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湘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年,全州新增6家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88家,主要涉及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烟叶等10个行业。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7%,占全州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17.5%,实现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5491万元。以老爹公司、泸溪椪柑公司和湘西亿事达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椪柑、猕猴桃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110万亩,产量63.5万吨,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实现产值4.2亿元。以鹤胜原烟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烤烟生产基地已列入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年种植烤烟18.5万亩,收购烟叶48.63万担,实现产值3亿元。湘泉制药、华立制药和本草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消化了全州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绝大部分产品。龙头企业自建农产品基地42万多亩,直接带动17万农户走进市场。随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近5年全州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74元。农业产业化催生了一批名牌产品,如:“喜阳”牌皮蛋、“万宝山”牌奶制品、“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泸溪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保靖“仙人茶”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果王素、猕猴桃祛斑油等产品已获国家专利,猛洞河天然植物制品公司生产的“茶多酚”已走出国门,向国外市场挺进,远销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华立制药等企业生产的“青蒿素”已通过外贸部门转销到南非等国。

    (六)治穷脱贫事业成效显著

    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在政府各级的关怀支持下,通过10年的努力,全州绝对贫困人口已由1984年的156.9万人降至60万人。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国家、省及兄弟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湘西自治州坚持以特困村为重点,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手段,使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州先后有4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低收入人口由2000年的90万人下降到60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全州100%的村通了电,通公路村由1994年的58%提高到91%,通电话村由3%提高到92%,通广播电视村由25%提高到100%;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110所,村级卫生室1101个,扶贫建房1万余栋。2008年,第二轮“整村推进”新解决10万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通畅工程完成路基686公里、路面672公里,完成20个农村客运站建设和385个村村间道路硬化1827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99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61个。第三期农网改造全面启动后,农村电气化和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并新建沼气池1.04万口。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湘西自治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没有现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湘西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在国家支持下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创办了25个小型厂矿,其中电厂10家,造纸厂2家,印刷厂2家,硫黄矿、织布厂、农具厂、制伞厂、猪鬃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6家。“一五”时期,全州工业投资192万元,陆续兴办了一批工业,至1957年全州厂矿发展到63家,工业总产值达5889万元。“二五”时期,全州先后新建和扩建了343家国有、集体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240家,为湘西自治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五”期间,由于工业基建投资加大,湘西自治州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如:龙山烟厂、泸溪县浦市化工总厂、洗溪磷矿、州七一化工厂等,进一步增强了我州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自治州工业的发展迎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给工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工业“散、小、差”的状况不断得到改造,全州先后成功组建了湖南湘泉集团有限公司、湖南三立集团、湖南东方锰业集团、湖南闻得福集团,这些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湖南湘泉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5亿元,1997年成立了“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家上市公司;湖南三立集团电解锌翻番工程,总投资1.2亿元,形成了年产8万吨电解锌、万吨硫酸的规模,全州初步形成了矿产品、酒烟食品、化工、医药、能源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和锰锌铝加工、绿色食品、轻工、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经过6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湘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形成了食品、冶金、化工、电力、煤炭、建材、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等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体系。

    第一,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08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241.59亿元,比1949年增长2841倍,年均增长14.2%,初步形成矿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及重托医药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2亿元,其中锰锌、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9.2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9%。2008年,全州共有规模工业企业332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2.6亿元,实现利税18.9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4.85亿元。全州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达50家,其中湖南三立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

    第二,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8年,全州原煤产量14.9万吨,发电量12.97亿千瓦时,比1956年分别增长6.7倍和2401.8倍;日用陶瓷3582万件,比1975年增加13.1倍;水泥108.2万吨,比1970年增长263.9倍;一些新的工业产品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州中成药540.9吨,比1984年增加12.8倍;硫酸39.3万吨,炸药1.31万吨,比1981年分别增加115倍和10倍;铁合金42.9万吨,10种有色金属20万吨,比1985年分别增长237倍和104倍。

    第三,工业名牌产品不断涌现。在6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酒鬼”获中国驰名商标,“三立”、“喜阳”、“金银花”、“果王”、“老槐”、“金天”、“湘泉”等获省著名商标,酒鬼、湘泉系列产品、老爹猕猴桃果汁饮料和果王素胶囊、金天铝业金天牌微细球形铝粉、三立集团三立牌锌锭、东方锰业集团东锰牌电解锰、土家人集团土家人牌酒、州七〇化工厂4号岩石粉状铵梯油民用炸药等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第四,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59年,全州轻重工业比为1∶1.16,1960—1998年,以烟草、食品为代表的轻工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1999年以来,在冶金工业带动下,重工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08年,轻重工业比调整为1∶9.11。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州先后组建了湘泉集团、三立集团、东方锰业集团、喜阳食品集团等,累计完成国企改革改制343户,占全州国企总数的71%。2006年,酒鬼酒公司与中糖、长城公司合作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非国有工业迅速发展壮大。2008年,湘西自治州规模工业总产值215.7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4亿元,比1991年增长169%,与2001年相比,国有企业产值下降0.7%,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8.2%下降到12.8%;集体企业产值下降89.2%,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6.5%下降到0.2%。2008年,全州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5%,较2001年提高40.2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5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0.7%,私营企业已成为全州最具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增长群体,是全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湘西自治州通过自主开发研究、与科研院所合作,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粗具规模。湖南金天铝业公司依托中科院和北方涂料研究院的技术力量,新建了年产3000吨超微细球形铝粉生产线和年产1200吨高档铝银颜料生产线;湖南振兴化工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出高纯电解锰、无汞碱性二氧化锰等新产品;湖南老爹公司依托吉首大学技术优势,研制出一系列猕猴桃新产品,形成年产20吨果王素、2万吨猕猴桃果汁生产规模;湖南三立集团6万吨电解锌配套12万吨硫酸及铜镉渣回收利用;四成建材公司利用铅锌废渣开发出年产180万吨电子极四氧化三锰、锻轧金属锰和铝锰合金无污染、零排放的高新支柱产品等,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为我州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出了“酒鬼”、“湘泉”、“三立”、“老爹”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商标,其中“酒鬼酒”已成为“王烟鬼酒张家界”这“湖南三宝”之一;电解锰、青蒿素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第六,支柱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明显。“十五”期间及“十一五”初期,湘西自治州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强了规划引导、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创立与龙头企业培育等工作,已重点培育出锰锌铝加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2008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9.25亿元,比2007年增长11.5%,支柱产业占全部规模比重为79%,比2007年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以湖南三立集团、湖南东方锰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花垣振兴化工公司、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保靖分公司、花垣县太丰冶炼厂、花垣县汇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亿元,比2007年增长10.4%;湘酒鬼、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87亿元,比2007年增长29.2%,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1亿元,比2007年下降0.5%。

    第七,工业污染治理卓有成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1996年,全州共关闭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25家。1999年始,全州又开展了以污染源达标排放为重点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2000年以来,我州全面开展了禁钒治锰治锌工作,取缔、关闭31家钒厂,并对44家电解锰和122家铅锌生产企业全面实施污染治理。治理后的44家电解锰企业全部通过国家、省、州验收,并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全州二氧化硫、烟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年均分别提高4.02、7.11和16.3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年均增长2.72个百分点。同时,全州还新建了一批城镇污水、废气和垃圾处理工程,新增处理废水能力3.29万吨/日,处理废气能力34.98万标立方米/小时,处理固体废物能力6301吨/日。

    三、服务行业蓬勃发展

    (一)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有限的水路外,全州只有长188公里的湘川公路和沅陵开茶洞的隔日班车,全州运输主要靠肩挑背驮。湘西自治州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三次公路建设高潮。1952年,湘川公路湘西境内路段开始全面整修。同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州第一条公路永(顺)保(靖)公路建成通车。1959年末,湘西自治州修通了县县之间的主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043公里;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全州大修通乡公路,里程增加到2158公里,80%的乡镇通了公路;20世纪70年代,我州整修改造了319国道,提高了公路的通过能力,随后又进行了以消灭渡口、拓宽路面、提高等级为主要内容的修路热潮,短短几年内,全州在七大渡口上建成了7座大型公路桥梁;1995年,全州扶贫攻坚组织了百村公路大会战,修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新增通公路村131个。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总投资3.66亿元的省道1828线吉(首)罗(依溪)公路和总投资3.4亿元的省道1801线张(家界)罗(依溪)公路改造工程相继完工,先后拉通了张家界至吉首、桑植至龙山、吉首至茶洞等旅游黄金通道。2008年12月18日,总投资为106.8亿元的湘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德)吉(首)高速正式通车,结束了我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另外,吉(首)茶(洞)高速、张(家界)花(垣)高速、吉(首)怀(化)高速都在有序的建设之中。在大修公路的同时,湘西自治州还对境内的沅水、酉水等主要河流进行了多次炸礁、疏浚和整治,使其通航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6公里增加到616公里,增长63.8%,其中全年通航里程458公里。通航的机械化船只成倍增加,船舶航行速度不断提高。1978年12月,纵贯全州永顺、古丈、吉首、泸溪、凤凰五县市,境内全长132公里的枝柳铁路建成通车,已形成以州府吉首为中心,以枝柳铁路为主轴,以319和209国道为主干线,以省道、县乡道路为支线,以航道运输为补充的综合运输格局。全州公路网已初步形成。2008年,全州通车里程6462公里,比1949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6%,其中国道两条427.59公里,省道6条495.01公里,县道54条1643公里,乡道3897公里,公路桥梁905座27683米。全州所有乡镇都通了客班车,共有客运站43个,其中农村客运站32个。交通运输工具大有增加。2008年,全州民用车辆拥有量达98186辆,其中载客汽车23295辆,载货汽车13536辆,其他专用汽车9189辆,拖拉机4409辆,摩托车47722辆,其他机动车33辆,机动船197艘。载货汽车、载客汽车拥有量分别比1957年增长450倍和2116倍,私人拥有小轿车6387辆,比2007年增加2301辆,增长56.3%,是1999年的11.7倍。交通运输总量成倍增长。湘西铁路运输从最初的4对8趟旅客列车,增加到目前的14对28趟。2008年,铁路完成客运量452万人,比1983年增加4.7倍;完成货运量268万吨,比1994年增加2.3倍。公路完成客运量5169万人,客运周转量247469万人公里,比1957年分别增长202倍和160倍;完成货运量2546万吨,货运周转量218444万吨公里,比1957年分别增长636倍和540倍。

    (二)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前夕,湘西的邮电通信极为落后,全州仅有三等乙级邮局13处,四等邮局1处,步班邮局11条,邮程854.3公里;委办汽车邮路2条,邮程175.5公里。电讯通信全州也仅有三等乙级电信局5处,电信营业处5处,长话电路17条,长话交换机7部50门。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飞速发展,湘西自治州已建成了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在内的公用电信网,形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络。到2008年,全州已拥有邮电局所170处,邮电业务总量22.93亿元,比1950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4103倍和953倍。2008年,全州市话到户数11.47万户,是1953年的1944倍,1978年的46倍,农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发展迅猛。2008年,农话到户数14万户,移动用户达74.3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8.9万户,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9.88部/百人,比2000年增加31.46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9.69部/百人。

    (三)民族贸易日益活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迅速建立起一批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1950年,民族贸易开始起步,全州建立了商业系统网点31个,从业人员达到474人。1957年,全州商业系统网点和人数分别达到270个和2894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湘西自治州在加强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1979年,全州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和人员分别达到2340个和11961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和人员分别达到144个和716人,全州发展代购代销店1176个,人数达2312人。2000年以来,各种大型超市在全州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2008年,全州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有6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有14家,产业活动单位两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7亿元,比1958年增长178倍。2008年,全州城乡集贸市场98个,比1980年增加28个,市场营业面积20.67万平方米,商品成交额达21.23亿元,比1980年增长53倍。2005年以来,我州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发展了乡镇村农家店300家,为农村市场流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全州县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56.45亿元,比1985年增长26.5倍,县以下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29.82亿元,比1985年增长10.5倍。

    (四)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湘西商业部门出口业务规模较小,1952年,全州商业系统出口只有两万元,出口品种主要是五倍子。1957年,全州商品出口有了一定扩大,出口额为98万元,出口品种除五倍子外,增加了苎麻、干辣椒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8年,湘西自治州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其外贸进出口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57—1988年,全州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704万元。2001—2008年,全州完成进出口总额14.23亿美元,其中出口14.06亿美元,进口0.18亿美元。2004年,全州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省出口过亿美元的4个市州之一。2008年,全州出口额达到3.86亿美元。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逐步多元化。1960—1970年,全州出口商品为畜产、土产工艺等9类133个品种。1971—1980年,土产工艺类商品出口排第一位,粮油食品类排第二位,五矿类排第七位,产品主要出口港、澳、日本、东南亚、欧洲各国。1981—1995年,全州出口商品有畜产、机械等10类159个品种,粮油食品类排第一位,五矿类上升为第二。1995年后,全州主要进出口商品发展到未锻轧锰、铝粉、锌粉、硒、二氧化锰、氧化锌、牛肉等17个品种,特别是新增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氮化锰的出口,茶多酚、白酒、未列名淀粉等农产品出口也有了新的起色,传统及新研发的名优特色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州已与欧盟、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已成为我州的主要出口地。
外贸经营主体逐步多元化。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对外贸易,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竞争,尤其是民营企业已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五)招商引资和外经业务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前,我州招商引资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湘西自治州一些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始向境外贷款并接受外援,同时开始注重向外推介项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各种形式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不断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湘西自治州第一家“三资”企业——湖南体港卷烟材料有限公司的建立,标志着全州外向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4年以来,湘西自治州共举办招商会议或活动80多次,参加国家、区域、省级重点招商活动50多次,邀请和结识客商1.5万人次,签约项目500多个,合同引资5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2亿美元。2008年,全州有“三资”企业28家,涉及矿产、物流、旅游、房地产等多个行业。1978—2001年,我州派遣大量技术人员赴尼泊尔、卢旺达、坦桑尼亚等亚非拉国家开展劳务合作。2000年以来,我州共组织200多名工人赴境外工作,签订合同额16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80万美元,争取国际援助项目12个、资金1300万美元。

    (六)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湘西自治州旅游业开始起步。1987年,全州仅有旅行社2家,旅游车辆6辆,游船7艘,接待游客48.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38.6万元。2000年以来,在充分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后,我州旅游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风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成为全国旅游高速增长地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我州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德夯、猛洞河、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龙山五大景区等主要景区(点)成功对外招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我州着力打造“神秘湘西”、“魅力湘西”品牌,成功争创为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目前,全州共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历史文化名镇2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项,国家4A级景区1个。全州有骨干旅游公司9家;星级饭店47家;旅行社2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运输车队4家,旅游运输车辆200多台;规模化的旅游商品购物点5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15万人,持证导游员800多人。200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4亿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7倍和161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55万美元。

    (七)金融保险证券业快速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自治州金融行业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了金融杠杆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湘西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改革金融管理方式,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08年,湘西自治州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7家,营业网点370个,从业人员3343人。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6.36亿元,比2007年增加21.54亿元,增长10.03%,其中储蓄存款151.80亿元,比2007年增加19.73亿元,增长14.94%;各项贷款余额106.92亿元,比2007年增加12.61亿元,增长13.37%。

    保险业迅速发展。2008年,保险公司发展到13家,长期有效客户达40万人,保费规模近6亿元,保险收入5.22亿元,增长33.16%;保险理赔支出1.81亿元,增长19.87%,保险业在救灾理赔、服务社会、支持经济发展和辅助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湘西证券经营机构有民族证券吉首营业部及所属两个服务部(龙山服务部、永顺服务点)和财富证券吉首服务部。证券业开户股民两万余户,上市公司仅有“湘酒鬼”一家。

    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一)科技工作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州科技人员十分缺乏,60年来,湘西自治州依靠各种力量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2008年,全州共拥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302人,比1957年的414人增加43888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有科技人员162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6%;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2190人,中级职称163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22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州优秀中青年专家9人。全州拥有科研机构7个,高等院校3所,农、林、畜等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017个,科技型企业58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35个,初步建立了集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加快。2008年,全州共组织实施州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8项,投入科技引导资金4471万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20项。全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12亿元,利税2.13亿元。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8家。全州56家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35亿元。全州专利申请量187件,专利授权39件,专利实施率达30%以上。

    (二)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前,湘西教育事业极度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创办了一批小学。1950年,全州只有中等师范学校3所,普通中学8所,小学410所。1957年建州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湘西自治州教育事业开始发展,全州中小学数量不断增多,分布较广,学生入学率得到提高。1958年,随着湘西自治州最高学府——吉首大学建立,全州民族教育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后,湘西自治州以普教为基础,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2008年,全州共有大学3所,专任教师1317人,在校学生21867人,招生7488人,毕业生6409人;中等专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24533人,招生9010人,毕业生6619人;普通中学189所,在校学生165888人;小学1217所,专任教师12891人,在校学生245749人,招生40493人;幼儿园263所,教职工2050人,在校学生52167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645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成倍增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比1958年增长48倍,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比1952年分别增长14.2倍、37.1倍、1.5倍和667.8倍。学生入学率也不断提高,2008年,全州小学入学率为99.3%,毕业率为99.6%;初中升学率为55.6%。全州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分别为大学79人、中等职业学校90人、普通高中154人、初中456人、小学903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定点初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等,教育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形成了课堂、电视、函授、培训、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的开放式教育网络。

    (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1952年,全州只有电影放映机构3个、文化馆6个、文化站1个及覆盖面很小的有线广播,群众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2008年,全州文化机构由1957年的46个发展到286个,文化工作者发展到2485人;有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艺术馆1个、文化站225个、文艺研究所2个、文艺中专学校1所、博物馆4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公共图书馆9个。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27件,其中,《土家毛古斯欢庆》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得到广泛关注和奥组委专家的好评。

    群众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和谐文化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近年来,我州开展了卡拉OK天天唱(跳)、数字电影周周看、文艺节目月月乐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州全年送戏下乡演出775场,送书及科技资料下乡3.78万册,组织54个下乡放映队,放映电影2.45万场次。全州现有广播电台9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96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72.11%,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有州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座,公共电视节目10套,全年制作电视节目4590小时;有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发射功率为22.75千瓦。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为29.43万户,其中开通数字电视用户7.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2.99%,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解决农村电视盲区1617个,覆盖人口13.52万人。全州有卫星收转站23.11万座,微波站2座,传送线路长度为183公里。2008年团结报月发行量达到2.8万份,边城报月发行量达到3.9万份。

    (四)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自治州医疗卫生事业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以疾病控制为中心,以科教兴医为动力,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州县乡三级医疗救治、紧急救援、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网络初步建立。2008年,全州有卫生事业机构305个,设置病床8002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97张,比1949年分别增长59.6倍和1.97倍。共有卫生人员10019人,其中技术人员8290人,比1949年增长25.2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07人,比1949年增长9.9倍。

    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地方病、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到284.3/10万,基本消灭了疟疾、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等疾病。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92.9%,儿童“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9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近三年,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超过前54年的总和,乡镇卫生院功能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水平逐步提高。2008年,全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00.57万人,参合率90%,比2007年提高4.51个百分点,受益农民46.35万人次,受益率23.1%。全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州前的34岁延长到72岁。

    (五)体育事业方兴未艾

    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州各族人民饥寒交迫,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景象萧条,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湮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州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到1998年,全州有各类体育场地1600个,面积143万平方米。湘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悠久的历史,有武术、气功、健身、体育游戏、智力项目四大门类100余个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在此基础上,全州各族人民积极推广了武术、跳鼓、高脚马、抢贡鸡、打飞棒、龙舟、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族硬气功享誉西欧各国,苗族武功绝技名扬海内外。1982年,吉首举行了州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1名运动员参加13个大类97个项目的表演。1986年,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州政府在吉首市承办全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土家、苗、瑶、侗、白、壮、蒙古等8个民族的37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和5个项目的表演,花垣县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湘西自治州有14名运动员获得第一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竞技体育突飞猛进,运动员在全省、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体育大赛上屡创佳绩。1980—1996年,在全省四届全运会上,我州共夺得金牌76枚,金牌数较前四届增长2.6倍。2006年,在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我州夺得金牌60.5枚,金牌数列全省赛会成绩第四名,跨入全省先进行列。省第六届民运会夺得33枚金牌,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第一位。截至2008年,湘西自治州运动员共获奥运会金牌2枚,残奥会金牌1枚,世界锦标赛金牌1枚、银牌2枚,亚运会金牌1枚,亚洲锦标赛金牌9枚、银牌3枚,全运会金牌3枚、银牌2枚,并数十次打破世界纪录。

    社会体育蓬勃发展。我州坚持开展武术、秋千、高脚马、舞龙、龙舟、篮球、乒乓球、拔河等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城镇社区,机关、企事业、民营业主和群众体育团体,以系统赛、杯赛、邀请赛等形式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到2008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口已由11万人增加到26万,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86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2%。

    五、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粮食直补、免征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4元,比1978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903元,比2001年增长了1.1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008年为23661元,比1972年增长47.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8亿元,比1951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63248倍和2370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764元,上升到2008年的7149元,增长了8.4倍;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284元,上升到2008年的2237元,增长了6.8倍。城乡居民主要消费品的实物消费量有所提高。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肉类21.09公斤,比1985年增长3.4%,而粮食消费量仅212.26公斤,比1985年减少18.4%。一些营养食品、滋补食品、方便食品逐步进入广大农民的家庭。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6.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61.3%下降到2008年的36.8%。全州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在数量和品质上不断更新,在20世纪还被农民视为奢侈品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现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已被一些更先进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所取代。2008年,全州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12.5台、电冰箱11台、摩托车4.6辆、彩色电视机80.8台、影碟机44.3台。以前被视为神秘和高科技产品的电脑现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全州每百户拥有电脑达0.7台。

    农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断增长。200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180元,比1993年增长5.7倍。村级文化活动室755个,“农家乐”等农村娱乐休闲场所不断涌现,腰鼓队、健身队、夕阳红等群众文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州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用于城镇居民的住宅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州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兴建了一批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政府通过实施“安居工程”,新建了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了一些低收入的城镇住房困难户的安居问题。全州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78年的5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5平方米。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广大居民对居住条件也有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种植、养殖大户在农村掀起了“建房热”,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4年的19.1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6平方米。我州在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开展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村道硬化、房屋整修、改厨改厕等工作、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居住质量也有了新提高。

    (四)保险救助体系逐步建立

    2008年,全州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2.58万人,比1987年增加9.6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63万人,比1987年增加6.3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22万人,比2001年增加0.6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9.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1.84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95亿元。2008年,全州共有低保对象22.57万人,发放低保金15748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9.37万人,发放低保金11371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3.1万人,发放低保金4377万元;全年新建农村安居房2000户,发放救灾救济款8814万元,到2008年,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州共有敬老院162所,供养五保老人6257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有敬老院。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面进一步扩大,全州医疗救助机构共救助农村患者11362人次,城市患者4288人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895万元。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及零就业家庭就业3466户,其中零就业家庭就业276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1686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323人,登记失业率为4.3%。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湘西自治州历来就是湖南的重要林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2000年以来,全州开始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完成退耕还林388.7万亩、长防造林9.5万亩、国债资金造林6.9万亩、世行贷款造林17.5万亩、中德造林5.4万亩。累计封山育林1200万亩,森林总面积由建州时的446万亩增加到9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

    自2005年我国提出节能减排五年约束性目标以来,全州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2008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6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2.79%。全州全年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6个。污水排放总量1336万吨,比2003年减少91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940万吨,比2003年增加494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2.6亿标立方米,工业烟尘排放量0.17万吨,分别比2001年减少25.2亿标立方米和0.2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为307万吨、1.9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167万吨和减少5.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2003年增加6.02个百分点。酸雨控制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7.1%,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100%。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州各级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机遇,突出城镇扩容提质和开发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对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十五”时期,全州共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37个,总投资24.31亿元,新增城区面积56.94平方公里;新建城镇道路126.5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83.7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9.49平方米;扩建自来水厂6个,新增供水能力6.5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4.5%;新建污水处理厂2个,处理污水2万吨/日;新建垃圾处理场4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5.2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92平方米。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州城镇化水平达34.3%,比1996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初步形成由吉首市、7个县城、68个建制镇和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集镇构成的城镇体系框架。 

    新中国成立60年,是湘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回顾过去,湘西人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湘西人信心百倍。勤劳、勇敢、智慧的湘西各族人民,将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着力构建一个崭新的生态湘西、旅游湘西、民族文化湘西、充满魅力的文明湘西。不久的将来,在湘西这方热土上,经济一定会更加繁荣,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局长  陈功信)

 

【本文PDF印刷版下载】  务实奋进勇开拓 魅力湘西更神奇——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综述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宣传中心设计/制作/维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