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议"后,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奠基"工程来抓。坚持以改变统计基础现状为目的,以加强县、乡统计基层基础为重点,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上下联动,使我市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一是要靠统计部门的自身努力,二是要靠各级政府地支持。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增强统计部门抓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意识。"龙山会议"后,我们立即召开全市统计局长会议,认真传达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全市"双基"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一致认为,基层基础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要把它作为当前统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抓"双基"工作要从解决统计机构设置,统计方法制度,统计经费来源等方面为重点。这次会议上,局长们个个发言,谈认识,谈思路,谈措施,对"双基"工作"要不要抓"、"抓什么"、"怎么抓"形成了共识,并付之于行动。各县市区就本地如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了工作方案,呈报当地政府和市统计局。县市区在年初召开的年度统计工作会议上,无论是主题报告,领导讲话,还是与会人的发言,都把加强"双基"工作作为重要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市局各专业在年报会议上都要把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作为年报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布置,并纳入年度业务工作考核项目。
2.积极请示、汇报,努力争取政府对加强"双基"工作的高度重视。赢得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注,来自于统计部门的请示和汇报。基于这一点,全市各级统计部门按照市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调查的通知》要求,重点对统计机构的配置、统计人员的素质、乡镇(街道)统计站基础建设状况、改制企业及私营企业统计现状等进行全局的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结合"龙山会议"精神,提出对策建议,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与相关部门协调。为了争取政策上的支持,统计局长们不怕领导变脸色,不怕受冷落,三番五次,不厌其烦,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如常宁市统计局局长顾启胜同志为解决市、乡两级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问题,十余次找市委书记、市长、主管市长和相关部门请示协调工作,直到解决问题为止。通过各统计局的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双基"工作方面的文件。衡阳市市长、主管副市长亲自签发了由政府发文的《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城区居民家庭生活情况常年调查的通知》,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珠晖区等统计局争取由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通知》,一些县市区统计局还建立了乡镇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排队)体系。这些文件和措施的出台,为今后加强我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抓住"双基"建设的重点,切实解决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除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主要依靠上级和政府解决外,其余很多的问题是要统计部门自身努力来解决的。一年多来,我们针对"双基"建设存在的问题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较好地解决了中央、省、市属垂直管理单位按照统计属地原则,向当地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的问题。这既是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又是长久形成的历史问题。过去一些驻县市区的国、省、市属直管单位以总公司核算为名义,不向当地统计局报送报表,造成数据统计不上,统不全,直接影响到了区域统计数据质量。我们把解决这个问题当作加强"双基"工作的"硬骨头"来啃。市局组成专门班子,历时三个月的调研,征求意见,召开相关主管单位座谈会,协调会,形成了《关于加强中央、省、市属驻各县市区单位统计业务工作的管理办法》。《办法》依照统计有关法律法规,对垂直管理单位、统计活动当事人、统计资料报送主体、报送对象、报送方式等作了明确的界定。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改革、改制企业向统计局正常报送报表的问题。今年,衡阳市的改制、转体企业460家,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统计数字失真、统计报表不正常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企业又大都是大中型企业,直接影响着全市工业整体状况的真实反映。针对这种状况,市统计局开展了在全市改革、改制企业中进行统计工作上门"服务周"活动。由局、队领导带队,组成4个组,采取分块包干制,主要是帮助企业重新建立健全统计机构,恢复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核准企业统计数据,宣讲法律和统计义务,指导统计业务,使这些企业清楚地知道要向统计部门报送报表,报送哪些报表,什么时候报。通过上门服务周活动,使这些企业在改制前、改制中、改制后做到统计机构不散,统计报表不断,统计数据不乱。三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统计数据监测体系。"龙山会议"后,市局各专业科室按照局长办公会议的要求,根据各自统计对象的性质特点,都采取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如工业科建立了企业联系制;社会、农调建立了部门会商制;企调、城调建立了样本回访制;贸经、房地产建筑建立了新开工(业)跟踪登记制,有效地解决了统不上,统不全、统不准的问题。同时,市统计局重新规范了专业科室向综合研究室、核算专业提供有关数据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数据评估联动机制,加强了GDP核算与各专业数据的有关衔接,基本消除了各专业之间以及同一专业之间存在数字脱节的相互矛盾的现象,使以GDP核算为主体的统计数据体系能相互印证。四是成功地实施了农村住户调查样本大轮换和城调居民调查的扩户工作。由于经费不足,我市原有的农村住户调查点(户)近些年没按规定轮换,代表性差;原有的100户城市居民调查户,由于数量少,也不具备代表性,已经不能真正反映我市城乡居民家庭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我们抓住8件实事考核和县域经济评估这一契机,以贯彻"龙山会议"精神为切入点,写出专题报告,陈述城乡居民调查换点扩户理由,得到了市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政府专题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由市政府下文,并拨出了专款用于住户调查点的扩户轮换工作。在市局和各县市区的共同努力下,在去年第三季度使这两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城乡居民调查通过换点扩户,布局更加合理,为客观反映我市居民生活状况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各级党政领导更加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通过各级统计部门对"龙山会议"的深入学习宣传和积极请示汇报,各级政府都相应作出了反映,市和12个县市区政府都相继召开了会议,研究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解决统计基层建设中的难题。特别是不少主管政府领导把统计局反映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找一把手汇报,提出意见,由纸上建议变为当面交换。有的向有关部门直接打招呼,加大了贯彻力度。据统计,全市由政府名义下发加强"双基"工作方面的宏观指导性文件15号(次),下发解决具体问题的文件21号(次)。这与当年贯彻中央、国务院"两办"关于反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时的重视程度一样,让人欣慰。
2.基层统计机构、人员编制经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是衡阳市委、市政府发文明确要求县市区成立社会经济调查队。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做好县域经济考核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县市区成立社会经济调查队,乡(镇)、街道要根据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配备相应的专职兼职统计人员。文件下发后,市统计局通过与关部门协调,待市局三支调查队机构改革后,相应地解决县市区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机构设置。二是较好地解决了县、乡两级统计人员的编制经费问题。在乡镇一级,统计人员不固定,经费来源难以保证问题在有的地方很严重。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全市统一模式,要求乡镇统计站由乡镇长或主管副职任站长,由财政发放工资的乡镇秘书和会计为统计员,统计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经过一年来的抓督查,抓落实,全市186个乡镇街道大多数按要求建立健全了统计站。县市区统计局由于历史原因,有一部分未进编或进编未进财政笼子的人员,其中包括计算站这一块。各级统计局通过努力争取,使这一部分人员大部分进了编,工资由财政统发。如常宁市统计局,有22名同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长期由统计局内部负担,严重影响着工作积极性。"龙山会议"后,常宁市统计局把解决这部分人的编制经费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常宁市委、市政府专题立会研究,在2004年年末一次性解决了22名同志的编制和经费问题。三是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统计经费的投入。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财政较为困难,"龙山会议"后,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更加重视,大部分县市区对统计经费和调查经费能基本保证工作使用,大型普查经费在原有预算上也有新的追加,仅去年市财政为城乡调查换点扩户工作拨款19万元。
3.统计工作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办公用房得到改善。耒阳市、祁东县统计局随同政府搬迁了新的办公楼,用房面积满足了工作需要。衡南县、常宁市、石鼓区的办公用房在建设之中,有望在明年搬迁,衡阳县等县区统计局办公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饰。二是添置了新的办公设施。"龙山会议"后,各级加大了对办公现代化投入力度,基本解决了办公设备落后状况,统计局的电脑能基本保障工作需要,各城区做到了业务人员一人一台,根本上扭转了"龙山会议"前统计人员汇总报表争抢电脑的局面。同时,各县市区添置了新的办公桌椅及打印机、传真机、空调等设备。三是各县市区全部解决了工作用车。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有11个县区第一次配备了工作用车,彻底解决了统计局用车难的问题。
4.统计部门地位明显提高。我们以贯彻"龙山会议"精神为契机,抓住经济考核的历史机遇,树立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党政领导对统计部门的信任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县两级政府无论是制定规划、重大决策,还是工作部署都要听取统计部门的意见;无论是对下级政府的重点工作考核,还是对政府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都要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无论是县域经济考核的数据,还是八件实事的数据都要经过统计部门评估认定。
三、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
"龙山会议"后,虽然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明显加强,但仍然存在一些很难解决或不好解决的问题。一是体制上的问题。统计系统不是直管,人事和业务分离,一个身子两个脑袋,运作起来自然不畅,上级业务部门和当地政府布置任务,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势必造成行政管理上的不严和业务指导上的不力。二是统计任务重与统计力量簿弱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还是新旧两种报表制度并轨兼用,加之专项调查增多和经济考核数据评估任务加重,区一级统计局多的只有5至6人,每个人担负3-4个专业,统计人员疲于奔命,对上级布置的报表和调查任务只能被动应付,统计数据质量很难保证。三是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难以适应统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统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在县乡两级和企业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不能相对稳定,有的一年一变动。其次是培训不到位,尽管市、县每年主办专业培训和利用年报会进行培训,由于业务经费少,培训时间短,培训质量不高。有的单位根本不派人员参加,造成部分统计人员连最起码的平衡有关系,逻辑关系,计量单位都出错,就很难应对统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