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议"之后,为了进一步开创我市统计工作新局面,我们把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列入了全年工作重点,特别是在乡镇政府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力求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不断探索基层统计工作新路子、新途径。同时,我们对乡镇统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一是我们已向市委市政府及市编委就乡镇统计站统计人员的配备问题进行了详细汇报,并起草了《关于加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意见》;二是慈利县委在九届六次全会下发的《关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议》中,提出了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靠,进一步明确了在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乡镇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三是在年初全市统计工作会议上,我们把县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为今年统计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具体方案和措施;四是前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张办发[2003]1号文件《关于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的下发进一步推动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渠道畅通。一是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工作网络,督促各基层单位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工作信息网络覆盖率提高,确保了信息渠道畅通,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统计调查任务;二是对基层统计工作及时督查指导,在各项工作任务布置以后,及时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督查,将工作落到实处,及时了解和解决基层统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督促基层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使基层统计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在系统内进一步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将各项统计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中,增强了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加强了统计法制建设,全民依法统计意识增强;三是开展了基层统计工作的人员配备和专兼职统计人员情况调查;四是加强了业务培训工作,全市利用年报会、培训会、"四五"普法等机会集中对1000多名基层统计人员开展了统计业务培训,通过清理无证上岗人员,组织统计上岗和统计职称考试培训,使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克服困难,加速推进我市统计基层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各区县加大了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在计算机设备配备和局域网建设中都有新的突破,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一是业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以县统计为例,桑植县统计局在职干部职工共11人,其中局领导4人,其余7名业务人员负责近二十个专业的日常统计工作。慈利县、永定区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武陵源统计局目前只有在职干部5人,其中领导1人,其余4名业务人员除了负责近二十个专业外还完成三队的统计工作任务。另外,他们每年还要完成多项专项调查普查工作,平均每个人要担负好几项统计工作,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业务量不仅没有减少而是日日见长,县级统计部门人手紧而任务重是普遍现象。
(二)统计经费难落实,待遇偏低。区县级统计部门人员的工资和业务经费都是由财政负担,有限的统计业务经费根本无法满足统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需要,目前财政只负担干部职工的工资部分,补贴部分则由单位自行解决,而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因此,在有限的经费中既要解决干部职工的福利,又要维护统计部门的正常运转,很难两全其美,统计部门领导深感压力大,干部职工怨言也多,与其他部门比起来,统计干部职工的待遇确实偏低。
(三)统计改革,使基层统计部门负重工作疲于奔命。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改变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统计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定报和年报任务不断加重,指标设计更科学,划分更细,要求高,任务重;三是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不断加强,进一步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由于乡镇统计力量配备不足,导致乡镇统计员对待统计报表、调查表应付了事,乡镇统计工作很难走上正轨,以前那种单纯依靠秘书或经管站工作人员兼职统计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从2000年到现在,人口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经济普查、1%人口抽样等调查工作令人应接不暇,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现在的普查工作从文件上看是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但是,从近几次的普查情况来看,普查工作任务主要由市县统计部门完成。
(四)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一是由于乡镇没设专职的统计人员,兼职统计人员的工作调动、调整,统计人员流动性很大,有些乡镇统计人员甚至一年几换,新接手的人员业务不熟,造成统计工作衔接不好,数据质量有所下降,报表迟报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二是在乡镇统计岗位都是秘书兼任,且事情多而又没有责任感,乡镇一般安排给新分来的人员做,绝大部分乡镇统计员都是兼职,要么是业务水平有限的老同志,要么是从未接触统计的新同志,业务素质偏低,统计人员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统计工作的业务性很强,县级统计机构每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手,才能基本保证乡镇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统计机构缺失,统计网络不健全。一是乡镇统计机构在上次机构改革中取消,由于乡镇统计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统计数据质量没有保障,难以满足对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农村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随着统计方法制度的不断改革,基层统计工作难度也不断加大,而统计基础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削弱。二是过去基层统计组织健全,统计人员容易召集组织,伴随经济的多元化,各种统计调查对象配备度不断下降,乡镇企业健全的统计渠道也随着企业的改制而变得不畅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对统计认识不足,虚报、瞒报、迟报统计数据现象时有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工作思路:
(一)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基层统计工作。一是明确乡镇(办事处)统计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综合统计人员的乡镇,在现有乡镇农经管理站在编人员中确定一名作为乡镇(办事处)综合统计人员。二是已经或正在进行乡镇农经管理站机构改革乡镇,在原定的编制控制的基础上多保留一个编制人员从事乡镇(办事处)专职综合统计,或将原有专职综合统计员归口新成立的乡镇(办事处)农村经营管理统计站管理。三是没有多余编制人员的,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向编委争取增加一个编制人员从事乡镇(办事处)综合统计,或将原有乡镇(办事处)综合统计人员归口农村经济管理统计站管理。
(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领导。基层统计工作范围广、任务重、要求高,基层统计数据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我们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基层统计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对基层统计数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统计、依法上报,并督促各级措施落实到位,促进统计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三)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县级统计部门工作环境,对经济相对落后,计算机配置少,严重影响统计数据汇总上报的区县,市局将给予适当的设备支持;二是按省局的要求,力争年内解决县级统计部门不能上湖南统计内部信息网的问题,市局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三是突出旅游统计,开展好个性化统计的调研与开发,打造旅游统计特色,以优质的旅游"统计产品",为地方党政各级领导当好参谋,提供超前的个性化统计服务,带动基层统计工作的创新。
建议:
(一)争取统计系统垂直管理。从省市到县乡镇统计站实行垂直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划,这样,人、财、物等长期困扰统计部门的难题就会得到彻底解决,同时个别地方干扰统计数据,执法处理难到位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如果不行,也应保证区县统计机构的独立设置。
(二)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连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建议省局在这方面进一步强调。
(三)改革现行统计管理制度,在乡镇设立名副其实的乡镇统计机构,明确责任,持证上岗。既要保证乡镇统计人员的数量,又要保证乡镇统计人员的质量。由省级统计部门从上到下适当解决基层统计人员津贴和办公费用,保证乡镇统计队伍的稳定,以便加强对乡镇统计工作及统计数据的管理和调控,杜绝数出多门,提高统计部门数据的权威性。
(四)在统计方法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在纷繁复杂的定期、普查、抽样及专项调查报表任务中,上级应考虑下级人力、物力的承受力,尽量减轻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