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统计工作作为统计、特别是县域统计的主要立足点和最基层的统计,对整个统计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统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各级党政决策的需要;但是我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纵深发展,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显现了其极不相适应的一面,还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攸县为例,攸县是一个30个乡镇,499个村,40个居委会,总人口75.15万人的农业大县。从统计工作任务量来看,除县级统计部门直接进行的统计外,90%以上的统计工作任务需要农村基层统计部门去完成。但从目前的农村基层统计工作现状来看,统计工作任务与统计工作机构、人员等方面存在不协调的一面,也正是这些不协调的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基层统计工作的发展,影响整个统计的质量、时效以及其科学程度。
一、农村基层统计的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实施以来,农村基层统计工作不管从统计对象、统计机构、统计队伍以及统计报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统计的格局也随之而产生了很大改变。一方面,乡镇政府统计的综合功能增强,但压力增大。过去受计划的影响,乡镇企业集体化程度较高。乡镇部门统计比较完善,企业统计都由各部门进行由下而上报送报表,乡镇政府统计站实际上就是单一的农业统计而己;而近几年来,由于企业市场化和私有化程度迅猛提高,乡镇企业办等部门统计机构纷纷解体,所有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任务逐步转向由乡镇政府统计站承担,乡镇统计站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统计转向为各行各业的综合型统计,统计站的综合功能无形中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工作任务加重,压力加大,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统计机构逐步完善,但能量不足。伴随乡镇部门统计机构的解体,乡镇政府统计站自然而然地要承担起各行业的综合统计工作,以乡镇统计站为主体的乡、村两级统计机构,顺理成章地站在了统计的第一线,并得以不断地健全完善。目前,攸县30个乡镇都已健全和完善了统计站,499个村,40个居委会都已建立了统计岗位,基层统计网络基本完善;但是基层统计机构的工作能量还不足。虽然统计网络已经健全,而统计站的人员不足,全县30个乡镇统计站统计人员不到50人,一般都是一个乡镇统计站一个人员,就是这样一个统计人员,需要承担一个乡镇的各行各业的综合统计工作,还要承担各项调查任务,可想而知其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繁重,其工作质量如何能提高,工作时效如何能达到。再一方面,农村基层队伍不断扩大,但稳定性不强,兼职过多。虽然目前乡镇统计站的人员不断扩大(攸县由早几年的30人增至现在的47人,增加了17人),但是统计人员稳定性不强,兼职过多。一般来说,乡镇统计站的统计员都是乡镇的在编干部,因而受乡镇内部干部调整和全县干部工作调整的影响而变动频繁,同时这些统计人员兼职过多。据统计,近几年,攸县乡镇统计站统计员每年变动率达到了65%以上,兼1项工作的达到60%以上,兼2项工作的达30%,兼3项以上工作的10%左右,可以说乡镇统计人员兼职率达到100%。有这么大的人员变动和这么多的兼职,那么每年就有这么多的统计新手上岗,就有这么多统计人员无能为力全心投入统计工作,这无形中给统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益打了个很大的凝问号。同时统计人员本身从心理上有一种"临时岗位临时做,岗位多了应付做"的思想,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做,至于统计质量,统计时效那就更无从谈起。第四个方面,统计人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专业水平并不强。从目前攸县乡镇统计站的人员文化机构来看,拥有本科以上的占6.7%,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占66.7%,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的占20%,只有高中文化的只占6.6%。从中可以看出,现在乡镇统计人员的文化层次在快速提高;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虽然乡镇统计人员文化水平较高,而由于工作变动频繁,兼职过多,造成统计人员无心也无力去学习和钻研统计专业知识,因而统计人员往往无法应付统计部门交付的基本工作任务,更谈不上调研分析工作了。第五个方面,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条件有较大改善,但现代化统计办公水平较低。从现有条件看,乡镇统计站的办公条件相对于过去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统计站都拥有自己的办公场地,办公专用品、办公经费;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目前乡镇统计的现代化办公水平还很低下。据统计,攸县30个乡镇中配有专用电脑进行统计运作的只有5个乡镇,只占16.7%,能直接用电脑传输报送报表和统计联网的几乎为0,即使少数几个乡镇统计站拥有电脑,也是当作了简单的计算机使用而已,还未能实质性的进行统计报表工作。第六个方面,基层统计的报表逐年增多,但成效产品缺少。从目前基层统计的现状看,基层统计工作中出现二多三少一滞后的现象。"二多"是统计报表多,工作事务多。由于现在乡镇统计站独立承担本区域的各行各业统计,乡镇统计人员要应付国家和省统计制度规定的上报报表项目外,还要应付各级交付的其它报表任务和各项调查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乡镇统计站要应付的报表种类达20余种,报式达40余种,还要应付各种调查6项以上;加之,统计人员兼职过多,使得统计人员不堪负重。"三少"是了解"统计产品"市场少,工作主动权少,统计产成品----统计调研文章少。由于报表多,其它事务多,统计人员无法去了解"统计产品"市场,无法去进行调研分析。而作为"统计人"应该懂得需求是第一原则。我们是统计产品的生产者,开放型经济的今天,需要是动态的,那么生产者也应该是动态的。由于乡镇统计人员没有时间去了解"统计产品"市场,因而乡镇的统计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党政决策和上级统计部门以及上级党政决策的需要。同时,由于现行统计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基层统计的工作主动权少,乡镇基层统计人员常年忙忙碌碌,工作被动应付的多,很少能把握住统计工作的主动权,再则由于统计人员工作量过重,因而统计调研分析文章数量也很少,精品就更少,即使有一些分析文章,也是重数字分析轻深层次的调研分析,就数字论数字,知识面不高,分析和研究的水平也有待提高,没有深入基层,没有活的情况,提不出新的观点。"一滞后"是基层统计改革滞后,当前基层统计改革严重滞后于乡镇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现状。从统计指标体系看,许多毫无用处的指标还在层层统计,而新兴行业和产业,如要素市场、文化产业以及私营个体经济等又不能及时完整地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因而无法提供决策所需数据,并且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总之,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
二、攸县在加强农村基层统计上所做的主要工作
攸县在抓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真正意义上综合统计站建设,是从1996年开始的,现在的统计站与原来的统计站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领域的拓宽。与企业的关系,也具有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新意义。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以业务建设为重点,带动统计站整体工作上台阶
在巩固统计站第一产业统计业务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其业务范围,以业务带整体。并且在全县统计站全面实施、制发了统一的台帐,要求统计员逐月到户进行调查,及时登记到台帐上,最后以台帐为基础填报统计报表上报县级统计局。
(二)不失时机地推进企业统计工作
2000年是攸县企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在企业转制、无主管企业增多的同时,一个新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这就是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原来的主管部门不管了,那么统计工作怎么办?无主管企业的统计工作能否正常进行?一些党政领导也对此提出了疑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发文件提出了对策,要求企业改革进行到哪里,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对于新建的企业,统计部门主动和其取得联系,使统计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步进行。由于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企业转制的大潮中,统计工作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统计信息渠道始终保持畅通。
(三)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为了确保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比较好地动用了法律手段,随着基层基础建设为日益加强,强化了法制组织和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对《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并且把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统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内容,列为统计执法的重点之一。近几年全县每年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都有10多起,其中有近半数的违法主体是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的企业,而这些违法案件的大多数都与统计基础建设薄弱有关。通过加强统计法制工作,提高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也促进和加强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四)加强指导,检查与督促
为了把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目标变为现实,我们在提出工作标准后,首先加强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我们分批对统计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是培训第二、第三产业统计业务知识之后,我们又组织县局和县级部门统计人员到基层去亲手帮助建立台帐,实地指导他们如何调查、如何计算各行业的统计数据。其次考虑到由于人员素质、工作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可能形成的工作差距,我们加大了检查督促的力度,每年都要组织两次对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大规模检查。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是到基层去,都要了解统计站建设情况和企业统计工作情况,发现好的典型,随时予以推广。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攸县的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
1、经济社会综合统计站已基本建成
目前,全县农村统计站的业务范围,已从过去的第一产业统计过渡到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统计,乡镇统计站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行业部门专业建起了统计台帐,主要的有工业、建筑业、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劳动工资等。这些台帐的登统都是统计员到户调查后来完成的。各专业的台帐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按月、季、半年、全年来进行调查和登统。农村统计站虽然过去就存在,但因业务单一,在统计站只能找到有关第一产业的统计数据,对于第二、三产业的统计数据,只能在需要时到处乱凑,有时甚至在汇报工作中书记和乡长各自使用一套分别由自己搜集来的数据,弄出了一些笑话。现在各种数据不论是哪个行业,第几产业的,也不论是谁使用,都一律由统计站负责调查和提供,既做到了数出一门,又提高了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此外,统计站的广大工作人员还积极地开展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大多数统计站每年还要编印《统计提要》等统计资料,进一步拓宽了统计站的服务领域。业务范围的扩展,服务领域的拓宽,带动了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的发展,有的统计站工作人员已达到2-3人,统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批能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综合统计的基层统计队伍已基本形成。
2、企业统计工作再一次理顺
目前,大体上形成下面几种状态:一是较大规模的企业,不受其隶属关系,登记注册类型,所有制性质等条件的限制,一律直接向县级统计局上报统计报表,其余的小规模企业,按照在地统计的原则,一律向所在地的统计站上报统计报表,然后,由统计站在审核以后上报县统计局。现在的每个企业,根据其统计业务量的大小,都没有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统计工作职责分明,极大部分统计资料完整连续,统计台帐登统准确,统计报表上报及时。
3、壮大了统计事业,提高了统计的社会知名度
随着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不断加强,实行在地统计以后,较好地解决了统计为各级党政领导分层决策服务的问题。统计站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得统计资料更加完整、系统,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统计的社会地位也伴随着社会作用的发挥而不断提高,各级对统计的投入也不断加强,统计事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三、对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和探索。
一是要加大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力度。统计人员可否实行委派制,统计方法制度能否更贴切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有实质的意义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可能稳定队伍,完善机构,巩固职能地位。
二是要加大农村基层统计的基础工作建设。要把统计基础工作作为统计执法和统计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确保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数出有门,报出有据,真真实实地反映出经济发展实情,真正使统计工作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切脉器,预警灯。
三是要加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把统计培训列入统计整体工作的重要体系,可以采取集中学习,发放资料自学等方式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
四是要加大农村基层统计的现代化办公水平。要逐步实行县乡两级的电脑联网,逐步实现统计站对县局电脑传输上报报表,真正做到统计的"快、准、精"。
五是要加大农村基层统计的调研分析力度。真正使死数据变为活材料,不断推出一些"快、准、好"的统计精品产品,不断提高统计的决策参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