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部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县乡统计部门,一方面要对统计法负责,另一方面要对当地政府负责,由于受统计方法制度、人员的素质以及经费等问题的限制,在目前条件下县乡统计部门的工作越来越难于开展。本文以我县统计部门和我县乡镇统计网络的现状为例,就加强县乡统计工作谈一点肤浅认识。
一、现状
(一)县级统计部门
1、业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
以我县统计局为例,目前,我局在职干部职工共14人,其中局领导3人,司机1人,档案管理员1人,其余9名业务人员负责近二十个专业的日常统计工作,另外,我局每年还要完成十余项专项调查工作,要搞好如第一次经济普查等周期性大型普查工作以及防汛、抗旱等全县中心工作,我局平均每个人要担负好几项工作。而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业务量不仅没有减少还日日见长,县级统计部门是人手紧而任务重是普遍现象。
2、统计经费难落实,员工待遇偏低
县级统计部门的人员工资一般由财政负担,统计业务经费也由财政负担,有限的统计业务经费根本无法解决统计部门的生存,就我县来说,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前三甲,而每年财政拨给我局的经费不足60万元。目前财政只负担员工的工资部分,补贴部分则由单位自行解决,而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因此,在很有限的经费中既要解决干部职工的福利,又要维护统计部门的正常运转,很难两全其美。因此统计部门的领导深感压力大;而与其他优势部门比起来,统计干部职工的待遇也偏低。
3、统计改革,使统计部门疲于奔命
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统计的方法制度也在进行改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自上而下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还不到位,统计报表越改越多、指标设置纷繁复杂,致使县级统计部门疲于奔命。往往是老的统计方法制度不敢丢弃,新的方法制度又必须执行,白白增加了工作量,使统计专业人员的心理极不平衡。
4、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从2000年到现在,人口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经济普查,令人无暇喘息,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现在的普查工作从文件上看是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但是,从近几次的普查情况来看,普查工作任务主要由统计局完成,普查办公室的人员虽然由各部门抽人组成,但现在很多部门对派员都有成见,即使勉强派出的人员也多是难胜任工作的老弱病残。同时,由于普查的频度较密,政府的重视程度受影响,普查的经费难于落实,而工作又不能不做,因此统计部门的压力倍增。
(二)乡镇统计网络
1、乡镇统计站职能偏弱
我县共19个乡镇,各乡镇都设有统计站,统计站虽有牌子、有章子,但多数乡镇无经费,无网络,统计站的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目前19个乡镇统计员中,专职统计员只有10人,因为乡镇工作杂而具体,部分乡镇的统计员都是身兼数职,统计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统计调查工作,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2、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编制与业务主管部门分离,所以乡镇调换统计人员都没有按规定与统计局协商或备案。近年来,乡镇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由于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新接手的人员业务不熟,造成统计工作衔接不好,数据质量明显下降,报表迟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这次调查表明:我县19个乡镇统计员中,从事统计工作5年以上的仅有4人、2-4年的有5人;去年一年中换两个统计员的乡镇有2个。在乡镇,统计员岗位是事情多而又最没油水的岗位,往往统计工作被安排给新分来的人员做,部分乡镇统计员要么是业务水平有限的老同志,要么是从未接触统计的新同志,业务素质偏低,有的统计员甚至连总产值和增加值区分不清。
3、抗干扰能力弱,统计法律意识淡薄
俗话说:"端人饭碗,听人使唤",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上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受制于乡镇领导,有的统计员甚至成为少数人谋取政治私利,捞取政治资本的"雇佣军",如:今年我县一乡镇,因更换了领导,新任镇长授意统计员瞒报今年的早稻亩产(实际亩产近400公斤,仅报300公斤),调低其任职之初的基数,以便拔高其任期内的政绩,统计员无力抗拒,经我局多次协调才如实上报。另一方面,少数统计人员工作不实,作风飘浮,不进行调查研究,填报数据"摸脑壳",缺乏统计工作应有的严肃性。
4、统计网络不健全,同一指标不统一
一方面统计基础在削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基层统计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统计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削弱。过去基层统计组织健全,统计人员容易召集组织,伴随经济的多元化,各种统计调查对象配合度不断下降,乡镇企业健全的统计渠道也随着企业的改制而变得不通畅,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对统计认识不足,拒报、瞒报统计资料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多头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目前,乡镇一级统计,除政府统计站向上报送报表外,还有县直设在乡镇的机构如计生、经管、财政、民政、农技等多个单位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报送报表,在他们报送的报表中,很多指标涉及到与统计站报送相同的指标,由于工作不协调,以致数出多门,自相矛盾,互不统一。
二、思考
县乡两级统计出来的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统计数据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各级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果县乡基层统计工作没做好,统计数据不准确,将下坑百姓,上误国策,因此夯实基础,加强县乡统计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统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争取政策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倾斜
1、争取统计垂直管理
如果实现从国家统计局到乡镇统计站实行垂直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上划,则人、财、物等长期困扰统计部门的难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地方干扰统计数据,执法处理难到位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这几年,工商、国土等人员多、摊子大的部门都顺利实现垂直管理,而统计部门人员少、经费也不多,实现垂直管理的可操作性也应更大。
2、争取上级重视
如能由中央行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建设,将极大改善统计工作环境。行文可以明确要求乡镇必须设置独立的统计站,核定1-2名人员编制,列入地方全额预算,编制、人员、经费归口县统计局管理, 另外县统计部门要能够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有所牵制,以引起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这样,乡镇统计站有名无实的现状将会彻底改变。
上述两项只要实施任何一项,县乡统计工作基础都将得到大大改善。
(二)加强统计法制意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是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尚方宝剑。作为直接面向基层的县乡统计部门,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宣传的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广大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使他们对统计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宣传的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广大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按《统计法》行事。
(三)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连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县乡两级在选调统计人员时,应该安排素质高的人员担负统计工作。
(四)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统计涉及的对象越来越广,统计对象的配合程度越来越差,因而,部门之间的支持配合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搞好工业统计需要经济发展部门的配合,搞好投资统计需要计划部门的配合,个体户调查需要工商部门的配合,法制宣传和执法需要政法部门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