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武器。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决策的成败,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而统计数据的质量,必须由健全的统计机构,高素质的统计专业人才,扎实的原始记录,标准的统计台帐,统一的统计制度来规范,归根结底,就是统计的基础工作好坏,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而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点多面广,基础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邵阳市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基层单位广大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各乡镇、街道按照上级的要求,都配备了与任务基本相适应的统计机构(统计站)和专(兼)职统计人员,乡镇统计台帐统一规范、原始记录清晰可查。企业统计工作经历了从生产统计--综合统计--综合经营型统计的层层递进,大中型企业设置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专职的统计人员,各职能部门还配备有专(兼)职统计人员。在企业升级达标、工业普查等基础工作的整顿中,每个企业统计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标准规范,曾在邵阳召开了全省统计基础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介了邵阳的经验。劳动统计工作率先建立统计、编制、劳动、人事、金融部门联审制度。劳动人事部门和各专业银行凭统计部门签发的《统计报表证明通知单》审批和支付工资,各基层单位如不按统计制度规定按时上报劳动统计报表,统计部门不发给《统计报表证明通知单》,劳动人事部门不审批工资,各专业银行不支付现金工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统计部门的地位,加强了统计的队伍建设,夯实了统计基础工作,这一成功经验在全省和全国得以推广。然而,自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统计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尽管各级党委政府统计部门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其结果仍然表现为: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企业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以及历史资料的整理令人堪忧。
据调查,全市196个乡镇统计站,至2002年底基本上名存实亡,仅有专职统计人员11人,占5.6% , 94.4%的乡镇是兼职统计人员,兼职统计人员中,有33人兼两个职务,占17.8%,有152人兼三个以上职务,占82.2%,甚至有个别乡镇由司机兼任统计工作。全市196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下辖29个村(居)委会,最多的90个村(居)委会,但没有一个乡镇有计算机用于统计报表处理,乡镇统计人员把每年的12月戏称为"统计黑色月",把普查年戏称为"统计克星年"。由于统计岗位是个无权无利又累人的岗位,一般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先兼任统计工作。196个乡镇专(兼)职统计人员中,平均统计工龄1.9年,占63.8%的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不到一年; 23.8%的乡镇统计人员一年内要换2-3次;有35.2%的乡镇统计员公开表示不愿从事统计工作,其他乡镇统计员表面上说愿意从事统计工作,但在事后的接触中发现,那是违心的表态,是给上级统计部门调查人员的面子。
就企业统计工作而言,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企业统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统计机构撤销,统计人员各奔东西,全市452户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没有一家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只有20%的企业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兼职统计人员有些还身兼数职。特别是改制以后的规模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多数单位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统计人员只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报报表,可有可无。安排一个临时人员,不管业务水平如何,只要能应付就可以,更谈不上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上报数据的质量。只有极少数原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一直正常,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比较重视。如邵阳二纺机厂现有9名专职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多年,有较高的统计业务水平。该单位的原始资料、统计台帐健全,上报的统计数据准确可靠。基础工作最差的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基本上在农村,以往统计报表的报送渠道是通过各乡镇统计站或企业办上报,而现在统计站名存实亡,乡镇企业办由于拿不到工资,人心涣散,无人专心从事统计工作。如邵东县26个乡镇企业办,工作人员256人,历年来靠收取乡镇集体企业管理费维持正常工作,企业改制后,乡办集体企业实行民营化,不能再收取任何费用,致使80%以上的乡镇企业办工作人员难以从单位领取足额工资,还有少数乡镇企业办已连续几年来未发一分工资,叫他们怎么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个体私营企业统计工作更是纸上谈兵,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制度,他们是根据销售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没有财务统计人员,老板心中有本帐,加之怕露富、怕缴税等原因,想报多少报多少,如武冈市一个鞭炮厂老板,乡镇调查申报时,上报了年产值5000元,我们组织抽查时,通过相应指标测算有产值10万元以上,最后他只得承认,说原上报的是当年纯赚利润数。由此可见,规模以下工业实施抽样调查,如果单凭个体经营者申报,其数据很难统计准确。
县级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基础工作也不容乐观。最近我们组织力量对12个县(市、区)统计局本身的劳动统计基础工作进行检查,12个县(市、区)统计局没有一个专职劳动统计人员,大都身兼两个以上专业。58%的县(市、区)没有劳动统计台帐,从基层报表的收集情况看,2003年劳动统计年报的报送率比较理想,均在95%以上,但季度报表报送不平衡,67%的县(市、区)季报报送率在90%以上,但还有少数县季报报送率只有40%左右,综合上报时,根据年报资料推算上报。从每个县(市、区)抽查的两个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来看,100%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是兼职,只有60%的单位建立了劳动统计台帐,80%的单位能够按时报表,只75%的单位统计人员有统计证,有12.5%的单位劳动统计报表出现逻辑差错。由此可见,县级统计部门人少任务重条件差,设备落后已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统计数据质量取决于基层基础工作,近年来,市县两级统计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为抓好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抓好农村乡镇统计工作,市委、市政府两办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全市农村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充实农村统计力量,提高农村统计人员素质;增加农村统计业务经费,为农村统计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具体规定30个村以下的乡镇至少配备1名专职统计人员,30个村以上的乡镇应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乡镇专职统计人员在本乡镇行政编制内统一安排。农村统计网络建设与培训费、乡镇统计人员补助费、农调记帐户补助费、农调辅助调查员补助费、农调网点轮换费、专用计算机配置费等所需经费列入常年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又相继按照市两办文件精神增加了切实可行的内容,先后行文发至各乡镇,形成连锁反应,为推动我市农村统计工作向前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洞口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同意县统计局制定的《洞口县乡镇统计工作考核实施方案》,每年从县财政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乡镇统计工作管理考核,由县统计局负责组织实施,县统计局与乡镇统计员签订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记分,按月考核。将乡镇分为两类,4万人以上的乡镇为一类,4万人以下的乡镇为二类,如考核记满分,对乡镇党政办统计员每月分别补助70元、60元,季度兑现;对乡镇企业办统计工作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多少分为四类,每月分别补助60元、50元、40元、20元。统计局每季度召开一次统计人员会议,布置工作,进行业务培训,年终进行年度考核,按照统计业务,统计分析和临时抽查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计分实行奖励,其中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统计员,县统计局有权要求更换。这一办法的采用,稳定了乡镇统计队伍,全县22个乡镇,重新确定了44名统计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变换必须征得县统计局的同意,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又如武冈市针对基层统计力量不断减少,经费严重不足,统计报表难收,统计数据不准的现状,武冈市人民政府以武政发[2003]12号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3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必须配备2名专(兼)职统计人员,3万人口以下的乡镇配备1名专(兼)职统计人员,统计站站长由乡镇行政一把手兼任,同时,武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又下发了《关于规范统计资料报送管理的规定》,全面推行统计资料报送管理"双向签收"制度,明确报表的起报范围、规定报送时间、确定报送方式,并要求各基层单位的各种统计报表,必须采取送审,收表方送表方双方在《统计资料报送手册》上签字后,才算报表的完成。这一制度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统计部门报表难收的弊端,增强了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了统计基础建设。其他各县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措施规范乡镇统计工作,如绥宁县、双清区政府把乡镇统计工作的好坏纳入双文明目标考核范围,并拿出一定资金奖励乡镇统计工作搞得好的统计人员。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我市的乡镇统计工作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使企业的统计工作受到重创,人难找,表难收,数不准的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了《关于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调查报告》,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市委书记,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亲自审签,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文件下发到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并作了三个明确规定:"一是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统计工作,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会同同级经济发展局,乡镇企业局及有关部门,对基层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不定期地执法检查,对那些屡次迟报或拒报统计报表的单位,将按《统计法》和《湖南省统计管理条例》予以从重处理,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供电部门停止电力供应;二是加强统计力量,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各县(市、区)统计局要明确两名同志,经济发展局1-2名同志,乡镇企业局1名同志负责本部门的工业统计工作,县及县以上企业必须配备1名以上专职统计人员,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乡镇私营企业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从事工业统计工作,并将各单位统计人员名册层层上报,全市统一审核统一培训;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的各种统计报表由各级经委(经济发展局)按国家规定时间负责搜集其应报表单位的基层报表,送同级政府统计局,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县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由辖区乡镇企业局收齐基层报表送同级政府统计局,各级政府统计局负责基层报表的审核、录入、汇总所辖范围内的各种工业统计报表,在上报上一级统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当地党政领导和抄送同级经委和乡镇企业局。这一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统计业务培训和调查分析,目前已在各县(市、区)全面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抓好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统计法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配合,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的频率。将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弄虚作假者的饶幸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依法统计、依法规范乡镇、企业的统计行为,对查出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要依法结案,决不姑息,对典型的违法案件要向社会曝光,抑制造假者的内在冲动,提高他们的造假成本。
(二)要明确乡镇统计人员的配置要求和经费安排。目前,县、乡两级统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相当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统计方法制度的国际接轨,原有的统计力量已不适应新的统计任务要求,乡镇之间统计力量悬殊,一项新的工作很难得以布置落实,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对乡镇统计人员的配备经费的安排,要有明确规定,建议乡镇统计员及经费由县一级政府统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乡镇进行轮换,以增强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要改革统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统计管理的新途径。基层企业的统计基础工作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源头质量,才能使统计工作成为有源之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统计方式已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在目前政府统计部门力量薄弱,报表收集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借助各部门之间的有利优势,来规范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行为,减轻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四)要加大对县、乡、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升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及时更新统计业务知识,是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制订硬性的培训计划,全省要统一安排,下达任务,分级负责,层层培训,培训经费要各级政府负责,列入财政预算,否则将是一句空话。同时,要按照《统计法》的要求督促企业单位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接受统计新知识的再教育。
(五)要加快统计现代化建设,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从县一级政府统计部门来看,一般只有4台左右电脑,应付日常报表,忙时还要轮班上机,谈不上利用电脑登记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更谈不上历史资料的整理,有时几个专业一台机子,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所有专业推倒重来,这就要求上级政府进行统一规范计算机设备的配备,并建议每个乡镇统计站至少配备一台计算机,用于统计报表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