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阅读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 探索与思考
 

关于县乡统计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8 16:08:3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体制改革随之逐步展开。近几年,我们按照上级部署,结合本县实际,在统计管理体制、报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改革的步子还不大,远远适应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本文就县乡统计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改革实践表明:当前的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只是小改小革,没有触及实质性问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

    针对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的状况,我县近几年从机构建设、人员配备、领导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以后又陆续出台了一些文件。归纳起来,县乡统计体制改革有以下举措:一是将原来的乡镇统计站更名为乡镇统计办公室,配备1-3人,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统计员为国家公务员。二是规定新增和补充统计人员,应在具有中专(县统计局为大专)文化以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40岁以下的人员中选调,并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据今年3月摸底,全县26个乡镇的统计人员中,本科文化7人,占26.9%,大专文化16人,占61.5%,中专文化2人,占7.7%,高中文化1人,占3.8%;年龄30岁以下的19人,占73%,30岁-40岁的6人,占23%,40岁以上的1人,占3.8%。县统计局计算机站今年新进的1人,就是通过公开招考选调的,具有本科学历,年龄30岁。三是规定乡镇的统计工作由财贸副乡镇长分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由财务领导分管。各种数据的上报,经分管领导审核后,须经法人代表签字。四是规定各乡镇要将统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统计报表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要保证统计工作必要的经费。大的乡镇如两市镇每年安排统计经费2万元,一般的乡镇5千至1万元,小的乡镇3千元。五是规定县对乡镇经济工作考核,以统计局认定的数据为准,县统计局每个季度对各乡镇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予以排队通报。以此约束各乡镇政府重视和加强统计工作。

    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强化了统计的基层基础建设,有利于县统计局加强对基层统计单位的管理。但是,目前县乡统计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这些弊端的消除,非小改小革所能凑效。因此,研究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实质性问题上动手术。

    二、统计实践呼唤:现行县乡统计管理体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种种痕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弊端一:全面报表过多,指标设置繁杂。目前,全面报表覆盖了一、二、三产业。这种全面报表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经营方式、产权制度、利益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统计报表制度却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改革,报表的方式方法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如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集体商业企业 早已改制,产权发生了变化,由个人经营,这些个人经营的商业企业不可能象国营企业那样设置统计人员,也不可能象国营企业那样详细记载各种商品销售额。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种集贸市场、商业街、超市、宾馆、酒家应运而生。这些新出现的商业餐饮业,有的合资经营,有的独资经营,旺季人手众多,淡季人手稀少或歇业转业,不可能象国营企业那样定期向统计局报送各种报表。而县统计局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报表,就只有从商业、供销、粮食、工商等部门收集数据。这些部门的数据也是凭经验估计上报的,有多少准确性,谁也说不清。

    弊端二:县统计局任务繁多,职能混杂,不堪重负。目前,县统计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搜集和汇总上报;二是抽样调查;三是普查的组织实施;四是统计执法检查。我县统计局在岗15人,除去领导、司机和搞中心的人员,从事统计业务的仅8人,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只能一人兼几个专业。而上级对口科室都强调要专人负责某项统计,县统计局确实无能为力。近几年的企业抽样调查任务不断增加,而全面报表任务又没有相应减轻,这实际上又加重了县统计局的负担。县统计局既有统计执法检查职能,又有统计报表任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职责含混不清,不利于统计的监督管理。

    弊端三:管人与管事脱节,人管不到,事做不好。县统计局对各乡镇和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只是布置任务,要求按时完成,而基层统计人员提出的经费、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县统计局除了找主管部门讲讲好话外,另无他法。特别是乡镇统计人员,兼职多,又要经常参加中心工作,统计工作只是一个搭头。乡镇统计人员变换频繁,业务刚刚熟悉,又换了岗位。据今年三月统计,我县26名乡镇统计人员中,统计工龄7年的1人,3年的1人,1年的3人,新接手的达21人。尽管上级文件规定乡镇统计员的变动须征得县统计局同意,却落实不了。县统计局向乡镇布置的报表,有的要催才能报,有的上报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没有多少利用价值。

    三、市场经济亟盼:统计改革大刀阔斧,伤筋动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能人经济、知识经济,它的构成多元化,变化快,流动性大。统计作为经济建设的"晴雨表",必须及时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就要求统计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统计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统计数据快捷准确。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需要什么统计指标就设置什么统计指标,需要何种统计方法就采取何种统计方法,需要何种统计管理模式就采取何种统计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当前,县乡统计改革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伴生的统计方式方法和统计指标 ,全面代之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方式方法和统计指标。一是要大幅度裁减定期报表。建议除了劳动工资、规模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实行定期报表外,其它的定期报表全部取消。二是对商业餐饮业、规模以下工业、农产品产量等实行抽样调查,调查指标少而精,设点科学,推算方法先进。三是对人口、耕地、企业个数统计以普查数据为准,每年进行一次变动调查。

    (二)科学划定县统计局职能,使统计监督管理与统计业务工作相分离。建议县级统计局只承担GDP测算、统计执法检查和普查的组织实施,其余的统计业务工作分离出去。可将城调、企调、农调的职能合为一体,组建县级综合调查队,承担各类抽样调查任务,归口县统计局管理。定期报表任务分解给县直有关部门,如劳动工资由劳动局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由计划发展局负责,规模工业由经济发展局负责。建议各乡镇政府统计人员的编制、经费由县统计局直接管理,这样有利于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

    (三)调整统计队伍人员结构,让优秀统计人才脱颖而出。先进的统计方法需要优秀的统计人才。目前,县级统计局的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学统计、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少,而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又不能直接进统计局机关。因缺额组织的公开招考,也只能限于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建议新进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可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中公开招聘,档案放人才交流中心,实行合同制管理。对现有人员中不适宜做统计工作的予以调离,或者采取"买断"的办法离岗。对统计局领导班子的配备要少而精。因为统计部门的工作专而单纯,少配领导职数,才能腾出更多的岗位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编制20人以内的局配一正一副,超过20人的也只配一正两副。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