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阅读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 探索与思考
 

加强基层统计 夯实统计基础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8 16:08:36

 

    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统计的基础,是整个我国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乡镇街道范围的统计报表、统计管理任务,还要承担几年一次的各项普查工作,任务繁重,地位重要。乡镇基层统计好不好,统计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统计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乡镇基层统计加强与否,统计基础是否坚实,是否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统计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全市乡镇基层统计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基层统计仍然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基础不实、网络不全、数据不齐、质量不高。制约了整个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层统计,夯实统计基础。

    现     状

    1997年,国家统计局对统计工作实行重大改革以来,我市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相应得到充实和加强。到目前,全市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先后有14个乡镇、街道建立了统计站。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共有专职统计员16人,以乡镇秘书为主的兼职统计员18人。蔡子池办事处、遥田镇和泗门洲镇等部分乡镇还将统计网络延伸到村,这些乡镇的村会计也能正常报送报表。以市统计局为龙头,乡镇统计站为依托的乡镇统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几年来,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整体看,我市乡镇基层统计工作还非常薄弱,统计网络残缺不全,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计报表报送不及时、质量差。部分乡镇统计站年报迟迟报不上来,有的甚至长期报不了季报。2002年,我们两次催报季报,第一次还好一点,有25个乡镇报送季报,占乡镇总数的74%。而第二次只有9个乡镇报送报表,仅占乡镇总数的26%。有的报表是被行政命令逼上来的,是为了交差了事,报表不是缺指标值就是缺页缺表,给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带来很大困难,报表质量差。

    二是统计数据水份多,信息失真。部分乡镇报表不是根据村基层报表汇总填报,也不搞抽样或定点调查,而是统计员坐在办公室按上年报表加领导意图"做"出来的。报表反映的不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而是体现领导政绩,这样难免掺水,使统计信息失真。曾经有个乡镇的牲猪出栏数,第一年是按牲猪出栏增长率定领导政绩,一填就是几万头上报,大大超过农户实际牲猪出栏数。而第二年按上报牲猪出栏头数确定牲猪税,一下就将上年出栏数减到仅7000多头。我们曾对10个乡镇进行统计监审,报表漏洞百出,有的统计人员对自己填报的统计指标都说不清来龙去脉,让人啼笑皆非。
  
    三是统计网络不健全,缺乏硬件。目前,我们还有20个乡镇没有建立统计站,基层统计没有依托。已建14个乡镇统计站中,有9个站无场所、无经费,形同虚设。只有蔡子池等5个站工作开展较好。统计站普遍存在缺乏硬件,没有一个站配微机,大部分站没有专门办公室,有的统计人员办公用品都非常缺乏。统计网络的最基层村一级几乎断层,绝大部分村会计从来就没有向乡镇报送统计报表。村级报表数据大部分是由乡镇"做"出来的。
  
    四是统计违法时有发生,查处难度大。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宣传统计法,反复强调统计数据要"快、精、准",统计执法检查从未间断。但这些并未引起乡镇领导和统计员的足够重视,统计法制观念依然淡薄。乡村两级漏报、拒报、瞒报、虚报报表的统计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非常严重。有的乡镇领导对统计法不甚了解,拒报、虚报报表是否违犯统计法也不清楚,给统计执法造成困难。由于种种原因,乡镇统计执法难度很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难以到位。

    成    因
  
    乡镇基层统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统计工作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地位低,统计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统计工作在部分党政领导眼中被看成可有可无,乡镇尤为突出,有的认为统计工作只出数据,不出效益。乡镇统计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在乡镇七所八站中,乡镇统计站是最薄弱的站。由于社会地位低,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就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得不到有效的人、财、物支持,是历次机构改革中的精减对象,乡镇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自然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懂专业的少,不懂专业的多。全市乡镇统计人员虽然有三分之二是大中专毕业生,但懂统计专业知识的没有几个。同时,由于统计员人事、工资都是乡镇管理,想变就变,更换频繁,统计队伍很不稳定。相当数量的统计员业务不熟,不会做报表,有的连最基本的产品产量表都不会做,就只好照抄上年的。全市会做产值报表的不到10个乡镇,会做难度再大一点的中间消耗和增加值报表的乡镇就更少了。统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着基层统计工作质量。

    (三)经费缺乏,网络难形成,活动难开展。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项经费,没有独立核算,要钱靠乡镇。在目前县乡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乡镇也难以拨付足够的资金支持统计工作。因此,乡镇统计站是要花钱的事办不了,不要花钱的事办不好,基本的统计活动都难以开展,硬件设施建设就更难了。

    (四)行政干扰大,降低了统计工作的客观性。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政府管人管钱,市统计局管业务指导,这种体制势必造成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可以不管事。统计员对乡镇的依赖性过大,在报表时乡镇领导说高你就不能低,说多你就不能少,行政干扰左右着乡镇统计工作。这就容易导致统计报表反映的是领导主观意识,而不是农村经济的现实状况,造成统计报表水分居高不下,统计信息严重失真,降低了统计工作的客观性。

    对    策
  
    深化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改革,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采取过硬措施,不断规范统计行为,加强基层,夯实基础。
  
    首先,要强化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要高度认识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乡镇领导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抓统计工作,要安排相应经费,配备适当硬件设施,保障工作所需。
  
    第二,稳定队伍,健全网络。要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在目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下,乡镇政府和县(市)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配好配强乡镇统计人员,保持统计队伍的稳定。建议一万人以下的乡镇配备一名兼职统计员,一万人至四万人的配一名专职统计员,四万人以上的配备两名专职统计员。统计员的配备应由乡镇推荐,县(市)统计部门和组织部门考核决定。乡镇要建立统计站,要做到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统计站可设在党政办公室,乡镇长兼任站长,分管副职领导任副站长,秘书、统计员等为成员。要加强村一级统计网络的延伸,将村支书(会计)纳入乡镇统计网络。
  
    第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县(市)统计部门要加强乡镇统计员业务培训,开展专业技术考核和评定工作。要逐步对村会计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国家统计局和省市统计部门要加强县(市)统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第四,优化指标体系,精简基层报表。要不断优化统计指标体系,避免指标交叉、重复。要精简基层统计报表,少搞全面报表,多搞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简化层层汇总工作量。
  
    第五,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要进一步广泛宣传统计法规,普及和提高全社会统计法规知识。以统计法规范统计行为,强化统计工作。要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各级政府、纪检、监察、农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执法检查,对查出的统计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手软。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