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调研活动”,于10月28日赴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参观学习。归来盘旋,感慨良多,万千思绪,一枕疑虑。
印山村距省城长沙45公里,面积不大,仅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53亩,人口为321户,1212人。这样一个离中心城市较远(不可能有征地之类额外收入)、资源禀赋一般、人多地少甚至较为贫瘠的农村何以成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8亿元、上缴利税3150万元、人均纯收入32800余元、户均存款逾15万元、工农业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三湘第一村”?沉思良久,豁然开朗。乃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觅得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与转型,不断在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三农”问题无疑是这一进程中政府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虽然“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完全被打破,但是政府力图将农村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统一进程的努力图景清晰可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的转型,有三个不可逾越目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的宗法封建的农村向现代民主自由社会转变;传统的缺乏自觉意识的农民向作为历史主体的农民转变。从理论出发的诠释固然有赏心悦目、醍醐灌顶的味道,但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总有那么点距离,究其根本,还是一个本土问题本土化解决的路径问题。而印山村正是找到了这样一条路径,这个“三湘第一村”不仅在农村社会的变革与转型上走在了前面,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上走在前面。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印山村正是践行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五大转变,从而成功实现了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的三大目标,进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一、解放思想,着力变观念,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思想的解放关键在人、落脚点在村党委领导班子。印山村人通过加强学习、外出考察等方式促使领导班子思想的进步、理念的转变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同步,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断的进行制度引进和改革创新。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印山村从上世纪70年代年产3000吨的小土窑,到80年代年产4.4万吨的立窑、90年代的8.8万吨机立窑,再到今天的年产300万吨的三条新型干法生产线,走环保低耗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印山村级企业已由单一的小水泥厂发展到今天集环保机械厂、包装厂、肉牛养殖场、运输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
三、着力转变机制,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印山村人把一个集体企业发展到如今能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采用资本并购等运营方式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实现了个人、集体多赢的局面。企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引进了先进管理模式,并培养了一大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人才。
四、加强基层党和干部作风的建设。印山村人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打基础、强根本、求长效上,着力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完善各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干部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加强领导班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支敢为人先的党员队伍,而在党委集体领导下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稿:人口社科处 杨赛鑫]
[责编:左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