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阅读技巧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学习型统计局建设 > 学习型组织建设在行动
 

机关党委:打造学习型团队必须重视深度汇谈技巧的运用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学习型组织理论首先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进而保证工作和事物有序运转的一个过程。由于人的思想存在较大的变数,客观情况也会出现经常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情况能不能为决策者所掌握,能不能在进一步的决策中对其加以驾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取决于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换机制,这个机制目前最有效的当数深度汇谈。运用好深度汇谈技巧,就能够消除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认识差异,从而统一干部职工的意志,确保团队愿景目标的顺利实现。

    开展深度汇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考互动品质。威廉·伊萨克教授在《深度汇谈》一书中指出,只有当人们勇于说出主张、虚心倾听意见、果断悬挂问题、充分尊重他人的时候,这个团队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的交融,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挖掘出不断发展的潜能。伊萨克教授强调的四种行为,实际上给出的就是深度汇谈的基本技巧。这几年来,省局各处室按照党组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处室、学习型党支部的活动。开展好这一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解决干部职工对不同事物的思想认识问题。在老办法不管用的情况下,省局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总结省局的探索过程,我们感觉抓好三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是必须搭建有利于深度汇谈展开的机制和管径。深度汇谈就是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必须要有畅通的管径。特别是面对变改冲击或者工作任务比较压头的情况下,如果缺乏管径或者管径不畅通,就会产生负面的“高压锅效应”。(所谓高压锅效应,就是高压锅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通气阀门,将会发生爆炸现象。同样道理,在由人组成的团队里,人思想上的压抑,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发泄场所,一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作用)。建立管径,需要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平衡各个层面的需要,形成一个全覆盖的管径网络。省局这两年在创建学习型处室、学习型支部过程中,针对思想交流问题,党组特别重视组织管径、平台管径和责任管径的建设。所谓组织管径,在党务系统主要是依托支部设置这个节点,通过机关党委的运作将整个管径串联起来。在这一管径里面,运行的主要是政策指令和政策诉求。比如说,在先进性教育过程中实行的“六个主动”的谈话制度,在每次局党组民主生活前征求搜集群众意见,都是这个管径发挥作用的结果。这2项活动涉及的内容,要么是群众对上级贯彻方针制度存在不足的看法,要么是对如何贯彻好这些方针制度所提出的诉求,因此,这个管径涉及的话题,都是严肃的话题。所谓平台管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一个平等参与的平台,比如省局的exchange平台。在这个管径中交流的思想是自由的、发散的,涉及的内容基本上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设置这个平台,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干部自由交流的思维习惯,增强深度汇谈的吸引力。应注讲,省局exchange平台的搭建,已经消除了干部职工之间的时空隔阂,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比如说,以前制度规定是每个月一次局长接待日,但现在时时处处都是局长接待日(从征求群众意见所见的情况变化)。所谓责任管径,就是针对经过深度汇谈形成的意志,从制度上确保其落实到位的管径设置,也就是解决一个执行力问题。就省局而言,当前的责任管径主要是两条:一条是行政上的领导分管制,也就是划分责任区域,每位领导对所在区域的工作情况负责。其中对特别重要的事项,则通过签订书面保证书地形式加以确认,同时辅之以相关职能部门的督办督查,使各项工作得以落实。另一条是党务系统的党委委员分片责任制,每个党委委员联系一定数量的支部,负责相应范围的信息收集和思想稳定工作。在责任管径中,无论是行政范畴还是党务范畴,要保证决策落到实处,就必须洞悉决策执行过程中有无偏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深度汇谈。从省局的实践情况看,尽管三个管径的功能不同,着力点不一样,但我们感觉到,只有当三个管径互为补充,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这三个管径正逐步形成合力,并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省局干部上班后第一件事,不是处理案头工作,而是打开平台,看看有什么正在交流的东西,并且已经形成习惯。现在很难设想,如果取消这个平台,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说工作混乱,起码会非常不适应。我想,这就是一个起码的影响。

    二是必须营造确保深度汇谈顺利进行的互动氛围。深度汇谈,关键在“谈”。而要保证“谈”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既不能采取“灌输”式,更不能采用“填鸭”式,而是必须在平等的位置上互动进行,思想认识才会走向趋同,也只有在趋同基础上形成的意志,才能为执行者所接受。省局自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之日起,就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从省局的实践看,要构建良好的互动氛围,必须创造三个要件:第一个要件是诚信,也就是汇谈双方互不设防,坦诚相见,这一点非常重要但也最难做到。哈佛大学吉瑞斯教授在分析人的诡秘性时曾经指出,绝大部分人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提没有把握的问题,为了维护团结而不提分歧性问题,为了不使别人难堪而不提质疑性问题,为了使大家接受而只作折中性结论。这四种妥性,在中国传统看来是一种美德,但恰恰是这种所谓“美德”的存在,不利于深度汇谈,并成为制约团队进步的瓶颈。第二个要件是平等,也就是汇谈双方应该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位置,只有先消除“位置差”,才能达到消除“四想差”的目的。省局每年开展的绩效谈判和捆绑经费确认,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局领导和处室之间的谈判,应该讲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位置,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事先将对问题的看法悬挂起来,不先入为主,在没有结论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比如说,在谈判之初,如果局领导就已经决定了对这个处室的经费核定,那么谈判过程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没有结论,根据工作需要讨价还价,最后才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第三个要件是互动,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反复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会不断发现原有思维中存在的缺陷,不断引入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份,最后实现真正意义的向上聚焦。这方面,省局的探索比较成功,比如说,探索与创新论坛,我们在论坛最后设置了一个交锋环节,围绕主讲人提出的观点,台上台下互相辩论,使每一个人对交流的问题认识更加清晰。再比如,每年处室主要负责人述职报告结束时,有一个咨询提问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全局干部对述职的处室,一年来干了什么,来年准备怎样干,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这种模式,不管外界如何评说,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每一个干部的锻炼是巨大的,至少今后如果面对同样的场面,统计局的干部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

    三是深度汇谈必须充分考虑“中间态”状况,让尽可能多的成员参与其中。在任何团队中,“常”与“非常”是划分团队成员的常用标尺。“非常态”要么表现为特别优秀,要么表现得特别对立,但在群体规模上都相对偏少。“常态”则不冒尖,不闯祸,不象先进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象后进那样令人操心,这个群体数量较大,但又最容易受管理层的疏忽。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但由于“常态”的力量往往处于一种主流地位,因而经常产生一种带而不动的感觉。怎样让这部分人动起来,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深度汇谈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省局在创建学习型团队过程中,坚持做到抓两头,但不忽视中间。不忽视中间,必须要有一个让中间感兴趣的话题或项目,中间者的思想才会顺着决策者的指挥棒移动。比如说,在去年党员先进性教育过程中,马勇局长率先在网络平台上提出了“既不先进又不落后”的党员应该怎么办的话题,引发了全体干部职工的热烈讨论,并且在“随大溜,不惹祸,平平安安当‘良民’”,能不能当成合格的“良民”;“既不想占大便宜,也不愿吃小亏”,最后会不会吃大亏;“顺情说好话,万事高抬手,”应不应该成为党员的行为方式;“大错不犯,小错难免”,可不可以成为一种能够容忍的处世哲学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辩论。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局党组顺势而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党员标准制定工作。应该讲,在深度汇谈基础上得来的标准,反映了广大党员的真实心愿。再比如,在省局共同愿景确定上,也是借助深度汇谈方式,通过对中间层思想的有序引导实现的。确定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省局没有走“精英”路线,而是以科研所牵头,在全局干部职工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但科研所有序组织,去异求同,最后形成了以一流统计局为目标的愿景体系和以“四优”为标志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得到了干部职工的认同。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深度汇谈不能忽视“中间状态”的思想诉求,抓住了“中间态”,就是抓住了主流,也就抓住了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力量。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打造学习型团队需要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参与。而调动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工作方法。从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探寻,这个方法就是深度汇谈。一次汇谈可能迈出的只是一小步,但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步集成,带来的可能是一大步的前行。重视并运用好这一技巧,会极大地集聚创建的能量,使学习统计局创建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关党委 供稿]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