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局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局实际,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的活动。通过思想发动,制定措施,建立机制,明确目标,领导带头,树立典型,激发了全局人员的学习热情,树立了团队学习理念。不断增强了大家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和全局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力地推进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为长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重要意义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社会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知识化、科技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习型组织也是在提高组织素质的基础上,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个人生命潜能,提升个人价值,充分实现自我,并以此带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形成良好地组织气候和组织文化,实现组织顺应变迁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创建学习型统计局,目的是提升统计发展水平,通过树立一流的服务意识和实干精神,培养一流的创新能力,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建立共同愿景,开展团队学习,有利于帮助全体干部树立忧患意识,推动统计部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有利于优化统计发展环境,有效解决统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统计事业的和谐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坚持把创建学习型机关和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了创建学习型统计局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人才机制、互动机制、绩效机制和奖励机制等管理制度。认真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激发了全局同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使全局人员实现了由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两个转变,感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认识,树立了信心。克服和纠正了部分同志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简单的教育训练,集中在一起的读书会或通过几项考试拿个文凭的一些模糊认识。从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和新的科学内涵。
二、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近年来,我们为把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注重在学习内容及手段和方法上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了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学习培训工作。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坚持以学政策理论、学法律法规、学专业知识、学科学文化知识、学市场经济知识,普及普通话、普及电脑等“五学二普及”为主要学习内容,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二是创新学习方法。首先是抓好局党组中心学习小组的学习,总结推广中心组学习的典型经验,以此影响和带动机关的学习。在学习中我们创建了“四个结合”的学习方式,即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写心得体会与用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相结合,外出学习参观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规范学习内容,采取有效的学习形式和方法,确保了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其次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书本学,在实践中学和向先进学。先后派出6人到境外考察学习,安排12人参加短期培训,派25人次到5个省会城市参观学习,请5位专家学者来局讲课。启发很大,受益非浅。再次是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不断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双向的和多向的互动交流和现有网络平台共享资源,交流信息,明辨思想,达到统一认识,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建立学习日制度。我们每周四确立为“学习日”。学习日严格按照计划组织集中学习或自学,完成必学内容。每人配备了电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购买了必学书籍,为开展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四是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即每个干部职工根据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每年制定一个学习规划、精读一本书、开展一次调研、撰写一篇有质量的心得体会文章。近两年来,在局领导带领下,全局同志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联系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撰写了一大批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判断正确,对策适用的各种统计课题和统计分析材料,共撰写《决策参考》、《预警信息》、《长沙经济运行快报》、《长沙城调资料》、《长沙统计资料》、《调查专报》、《经济社会热点难点课题》共636篇,其中课题70个,被各级采用858篇次,其中被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1篇,中办国办采用8篇次,省两办采用15篇次,市级领导批示96篇次,被新闻及媒体及其他采用252篇次。其中《突破“成本困境”》被省局评为2005年度全省优秀统计分析报告和长沙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并被编入《观点长沙》课题集。《长沙“十五”期间经济发展情况综合研究》被编入《长沙“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课题集。党组书记、局长叶恺钦撰写的《长沙市特色农业发展课题》一文在《创新之源—2005年长沙市领导干部调研文选》上刊登。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为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经济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全局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三、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市场经济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统计工作不断追求的目标,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近两年来,我们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统计体制,创新统计制度,创新统计方法,有力推动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使我市统计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为使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率先实施了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的统计管理体制的转变。将难以分解的金融、保险、交通、能源、电信等行业统计数据全部分解到9个区、县(市)。实施区域经济统计后,既调动了区县(市)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市对区县(市)的管理与考核提供了条件。二是积极开展了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我们在全国首创经济普查新方法,较好地解除了调查对象的“三怕”(怕增加税费、怕露富、怕泄露商机)顾虑,克服了普查人员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数据难登记)问题。在普查机构的精心组织和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并通过了国务院,省经普办的数据质量抽查检验、达到了国家标准,被评为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先进单位。这次普查在全省只多查出29个亿的情况下,我市多查出162.78亿元,使我市2005年的经济总量达到1519.9亿元,大大缩小了与郑州、长春、武汉等城市的差距,并超过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序中名列第12位。同时也使我市9个区县(市)GDP都跨上了100亿元台阶。其中有两个区的GDP跨过200亿元大关。为准确计算全市GDP我们建立了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评审的专家评审制度,为填补统计空白建立了会展统计调查制度。三是推动了数据评估考核改革。在“以发展论英雄、以数据论政绩”的今天,我们严格按照公正、公平、合理、准确、科学、的原则对数据进行评估考核。如对县域经济强县快县考核、市直相关部门和区县(市)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区县(市)主经济社会指标分季度公布,市直单位发展环境评估,综合工作民情评价,参与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全市乡镇街道“十强十快”考核等,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四是加快统计信息化的建设。为提高统计数据综合利用率,我局成功开发了“e站式统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获得了“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很好地应用价值”的评价,并被国家统计局评为科技二等奖。去年推进了以各级网络支撑的统计信息服务网的开发与建设。开辟了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服务的长沙统计信息服务专网,完善了长沙统计信息内、外网、搭建了统计信息服务与交流的平台。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搞好统计资料的开发应用,我们及时编印了《长沙统计年鉴》、《长沙统计提要》、《全国35个城市统计对比资料》、《全国省会城市月度横向对比资料》、《经济运行月度快报》等。同时不断加快了区县(市)统计广域网建设,并在浏阳市和芙蓉区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计划今年在全市区县(市)全面铺开。另外认真抓了全市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县级统计综合数据库建设,统计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局统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省局充分肯定。五是促进了基层队伍建设。内五区统计局已全部依法独立成立,去年各区县(市)统计部门公开招聘了40多名大专以上,年龄较轻的统计人员。确保了统计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六是依法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局人员认真学习,执行统计法,坚持依法统计,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不出假数。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大了普法宣传和案件查处力度,近两年来我们对125家单位拒报、瞒报、虚报、迟报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有80家违法单位受到了经济处罚,通过统计违法案例的查处,大大减少了拒报、虚报和瞒报等违法现象。维护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统计数据权威,2004年我局被评为全国统计执法先进单位,2005年第三届全国重点城市统计法制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我局在会上介绍了经验。
近年来,我们通过认真开展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增强了团队意识,形成了合力,提高了素质,构建了和谐,促进了工作,在全局形成了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爱我统计,干好统计的良好氛围,造就了一支“高效、廉洁、务实、文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力推动了统计事业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有差距,与先进相比有差距,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有差距。我们决心再接再厉,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统计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长沙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