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底,湘潭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强工富市”经济发展战略,湘潭工业开始走出改制漩涡与生存困境。随着“老工业基地”资源逐渐被激活利用,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至2006年,湘潭市贯彻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战略,针对湘潭工业粗放型增长、“两高一低”特点明显问题,决定着力对工业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发展工业。
一、四年工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四年来,湘潭通过加速国企技改进程,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大型央企、省企裂变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等举措,实现了工业较快发展,工业结构趋于优化,产品质量、档次逐步升级,工业竞争力和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一)企业类型多元发展。2009年,全市工业企业达2495家,个体户8692户,企业总数比2005年增长3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9家,增长61.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三资”、私营和有限责任公司类型的工业企业数分别为16家、41家、37家、507家和154家,多种经济类型共存共荣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外,在各级政府对工业的精心培育和扶持下,湘潭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行业涉及面广、分布有致。
(二)竞争能力增强。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93.8亿元,新增产值过亿元的中小企业33家,工业实现增加值37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7.09%,占比较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4.74亿元,同比增长20.6%。二是新型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湘潭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6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湘潭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均工业增加值12651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00元以上。三是企业规模在日益壮大。2009年底大中型企业达49家,其中湘钢华菱钢铁公司为全国百强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818.99亿元,同比增长19.6% ;规模工业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1.32亿元;年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1家,上50亿元的2家,上10亿元的9家,上亿元的179家;户均资产1亿元,比上年户均增加1645 万元;资产超10亿元企业达8家,其中超50亿元的2家。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规模以上机械装备、钢铁及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农副食品、建材、发电、电子设备、化工与新材料以及皮革等9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1.7%,占比较2005年提高22.7个百分点。五是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竞争能力。至2009年底,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7件,“湖南名牌”58件,“湖南驰著名商标”93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潭投资项目2项;拥有工业上市公司3个。
(三)园区的平台功能和聚集功能发挥较好。全市拥有国家高新区1个,省级园区和“两型”建设示范区5个,市级园区2个,入园企业达到841家,已投产企业53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2 家。2009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4.1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4.19%,增加值增长34.2%。重点园区高新区以风能发电设备、电气电缆、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九华示范区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设备为主导产业。园区正成为湘潭工业的最大亮点和支撑点。
(四)优势产业形成。从产业规模、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方面看,湘潭工业新的优势产业有机械装备、钢铁及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农副食品、建材、电力生产、电子设备、化工与新材料以及皮革等9类。
湘潭市规模工业优势产业增加值
产业名称 |
2009年产值 (亿元) |
2009年增加值 |
2005年增加值占比 (%) | ||
总额 (亿元) |
增速 (%) |
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
机械装备产业 |
249.04 |
75.17 |
29.5 |
38.9 |
18.2 |
钢铁及金属制品产业 |
260.80 |
84.78 |
1.7 |
22.8 |
37.4 |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
68.64 |
23.05 |
97.7 |
6.9 |
0.3 |
加工性农副食品 |
94.44 |
28.01 |
20.5 |
8.4 |
2.5 |
建材产业 |
56.18 |
16.96 |
19.2 |
5.1 |
4.0 |
发电产业 |
26.38 |
9.45 |
3.0 |
2.8 |
2.1 |
电子设备产业 |
13.36 |
3.89 |
193.2 |
1.2 |
0.1 |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 |
71.72 |
21.08 |
18.5 |
6.3 |
7.4 |
皮革产业 |
39.86 |
10.85 |
-10.0 |
3.2 |
2.9 |
合 计 |
880.42 |
273.24 |
20.9 |
81.6 |
59.6 |
(五)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一是主导产业作用增强,传统工业提质明显。2008年,湘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先进装备、精品钢材、汽车及零部件和电子信息设备等四大工业产业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四大战略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工业总量规模中作用日趋增强。2009年规模工业中四大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5.17亿元、84.78亿元、23.05亿元和 3.89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257.1%、105.5%、50倍和38倍;共实现增加值186.89亿元,占整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5.8%。其中,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以爱铭数码公司、全创公司为代表企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193.2%,现已成为湘潭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全市工业新的重要增长点。机械装备产业中,以湘电集团生产风能发电设备、迅达集团生产生物能燃具和韶山旭宁公司生产太阳能设备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实现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3.4倍。传统的机械装备工业和钢材工业经过高新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共计实现增加值159.9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7.8%,比2005年增长146.8%,目前仍是湘潭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产销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湘潭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16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8%。从产出和效益看,高技术企业大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8.09亿元,同比增长27.6%,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24 %,比2005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精品钢材加工、电子设备制造、新材料制造等行业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拥有11个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轿车、电子原件及集成电路等现已成为湘潭工业的重要外销产品。此外,湘潭工业注重自主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55.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2.9%;全市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批准400个,比上年增长72.41%。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名牌产品,凸现了从“湘潭制造”到“湘潭创造”的转变。新能源装备业、环保专用设备业等也有长足发展,2009年分别实现增加值8.2 亿元和1.1亿元。
三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增长放缓。2006年以来,湘潭工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把节能、循环经济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结构调整,将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耗能工业增幅明显放缓。截止目前,湘潭传统工业的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电力生产和皮革等6大“双高”行业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2009年,主要污染物SO2 、COD、镉和砷的排放强度分别为16.57 千克/万元工业增加值、5.62千克/万元工业增加值、0.21 克/万元工业增加值和0 .22克/万元工业增加值,比2005分别下降了33.1%、28.8%、46.3%和54.8%。
(六)运行质量提升。一是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提升。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1.3%,比2005年提高102.7 个百分点。二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势好。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1% 。三是工业品生产销售衔接日益见好。近年来,全市产销率基本稳定在97%以上的较好水平。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17%,比200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四是实现利润快速增长。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3.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7.3 %。
(七)工业对社会贡献日益扩大。一是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对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日益扩大。工业的快速增长为湘潭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09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 %。二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社会就业。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为16.27万人,比2005年增长25.2%。三是工业发展为国家财政税收提供了重要的来源。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达31.3 亿元,比2005年增长145%,工业对市财政收入的贡献达70%。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湘潭工业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2009年工业出口大幅减少,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2.86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出口比例仅为3%。主要出口的是化工产品、钢材、皮革等“双高”行业产品,且出口额也分别减少了29.7%、67.2%、98%。
(二)亏损企业增加,国、省、县属企业、化工等行业企业经营获利能力呈下降趋势,工业后劲不足。受外需大幅减少影响,中小型企业工业品出口萎缩,利润空间下降,企业亏损增加。2009年,亏损企业达62家,比上年增加8.8%;国有企业实现利润6.2亿元,同比下降34.2%;省属企业实现利润9.69亿元,下降23.5%;化工业下降35.1%,钢铁业下降20.3%,有色金属业下降8.9%,皮革业下降62.2%。
(三)在“长株潭”比较中,湘潭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是传统产业、低档产品比重较大。2009年,湘潭的钢铁、纺织、水泥、火电生产等4个增加值率较低的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为296.4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7.5%,比长沙和株洲两市分别高出2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在全国,此类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全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人们对高档消费品的消费是拉动工业增长的“后置动力”。湘潭高档消费品工业规模过小。2009年,湘潭高增加值率(高附加值)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6%;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23 .05亿元,占比也只有6.9%,且汽车产品档次较低;保健品制造和高档烟、酒制造业增加值几乎为零。
二是重工业比重过高。湘潭轻、重工业比例远劣于长沙和株洲两市。2009年,湘潭规模工业增加值轻、重工业比为21.7:78.3。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加之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湘潭进入了重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造成全市重工业比重持续偏高的一大因素。
三是湘潭工业的有关主要指标数据在“长株潭”三市比较中呈显劣势。
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工业指标
指标 |
计量单位 |
长沙市 |
株洲市 |
湘潭市 |
全部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977.02 |
1200.02 |
1077.68 |
规模工业企业数 |
户 |
2384 |
1315 |
819 |
规模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925.95 |
426.20 |
334.72 |
规模工业增加值率 |
% |
31.10 |
35.52 |
31.06 |
规模工业出口货值 |
亿元 |
110.32 |
51.53 |
26.12 |
规模工业利税总额 |
亿元 |
313.83 |
46.89 |
42.21 |
规模工业效益综合指数 |
% |
266.76 |
181.84 |
215.07 |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量 |
吨标煤 |
0.74 |
1.54 |
2.07 |
三、对策建议
今后湘潭工业的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科技含量,调优产业结构,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率先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继续落实宏观调控,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土地、环评、借贷审核,发展四大战略性产业。一是要认真落实产业配套的奖励政策,促进四大战略性产业的集聚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基础。首先要加大对四大战略性产业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扶持力度。市内生产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或破解技术瓶颈取得的成果经认定并实现产业化后,要给予一定的研发补助。其次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创新资金要优先支持四大战略性中的大项目、好项目。其中,要重点引导湘钢公司调整产品结构,使其做优。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首先要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市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目前,湖大在九华设立分校,开设文化创意专业,进一步丰富了人才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争取通过3到5年的努力,形成在省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规模。最后要抓住国家出台鼓励十二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我市在医药、新能源、环保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其中,要注重利用军工资源拓展民品,发展新兴产业。三是促进水泥、新材料等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积极引进、利用先进技术,促进新材料产业向高新化、清洁化发展。其次要加快淘汰水泥落后产能,支持重点水泥企业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余热发电、粉墨系统节能改造和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泥污及垃圾等。四是壮大食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粮食、生猪、湘莲等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依托伟鸿食品、宏兴隆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促进产业协作。一方面,引导主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特色明显、连片发展的关联产业群体。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为主,信息共享的原则,促进本市配套协作,提高产业配套率。2010年,力争风电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15%,精品钢材深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
(二)狠抓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通过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通过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优化升级,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方面,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落实湘江湾循环经济实施总体方案,重点以湘钢、五矿湖铁为核心,发展绿色冶金产业,以湘潭电化和金天能源为依托,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以湖南京燕化工、湖南金环颜料等企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新型化工产业,以韶峰集团、瑞泰科技为主体,加快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重点落实铁合金冶炼、建材及陶瓷制造、煤炭采选、皮革鞣制等行业的脱硫技改项目。重点对牛头化工、京燕化工、金环颜料、金鑫颜料、科源科技化工、湘乡化工冶工、县玉桥化工、县恒盛化工、县四通化工、县良新极板等排放镉、砷、铅等重金属毒物的企业,进行控制、取消或促使转产。
(三)把握科技动力,铸造企业翅膀,助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与产业层次升级。一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迅达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东信棉业、金天能源、伟鸿食品、恒盾厨具等申报省级技术中心,争取2010年新增2家省级技术中心,使我市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整体再上一个台阶。二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发展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三是加快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增强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拓展信息化运用范围,大力推广湘钢、江麓、华菱线缆的数字化管理经验,积极促进单元技术、电子商务等在企业的普及推广,大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
(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与产业层次升级应在把握湘潭当前主导产业、大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不但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多层次性。适应多层次的要素禀赋,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又要涉足高技术产业;既要立足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对湘潭而言,销国内市场也是出口),又应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五)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政策,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研发能力和其他我们短缺的资源,促进湘潭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顺利进行。
(六)建立健全产业预警机制和衰退行业退出机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科学制定相关行业和产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研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退出补偿机制。对通过等量转换、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优势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支持落后产能企业通过改造达到国家行业准入条件或向其他行业转移。
(七)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整体经济转型融合并进。湘潭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长株潭”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工业区域。工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层次升级,是湘潭进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分配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大调整的核心内容。因此,湘潭要以工业为主心骨连接生产服务业、生态产业、旅游业,构成多层次的紧密型的大工业;要以工业为主动力,拿动农业,助推三产业;同时,要加大改革力度,在新消费内容上大力发展三产业,扩大内需,加快流通,拉动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平衡社会财富。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张海斌]
[责编: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