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益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工业强市”战略为指导,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地方资源,大力培植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成就斐然,崛起基础稳固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在总量规模、结构调整、效益质量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工业投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总量指标全面实现了“翻番”的目标。
(一)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工业投资实现翻番
“十一五”期间,益阳主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自2006年以来,全市引进各类项目1745个,到位资金形成固定资产871.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3.74亿美元,年均增长23.9%。在招商引资的带动下,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也在益阳市落地开花。如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威霖鞋业、汇盛科技、晶鑫新能源、金沙重机、皇爷食品、金能新材等企业建成投产,有力地拉动了益阳市工业的发展。五年间,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706.65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是2005年的7.1倍,年均增长47.9%,高于“十五”期间26.4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的带动下,全市每年新建投产规模工业企业几十家
(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带动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益阳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07.2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712.3亿元,年均增长13.6%,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8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0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20%以上,为“六五”以来发展最快时期。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工业化率逐年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化率为26.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8%;2010年,工业化率为36.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5%。五年间,工业化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了23.7个百分点。
(三)工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主要指标实现翻番
“十一五”期间,益阳一方面强化考核,设立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全面创业奖等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实施中小企业“登高计划”,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五年来,益阳规模工业在企业数量、总量和质量方面表现出成倍增长,实现了良好发展。
1、规模工业企业数实现翻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的413家,壮大到2010年的787家,增加了近1倍,年均增长6.2%,平均每年增加规模工业企业70多家。其中2010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84家,比2005年增加15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6家增加到2010年的46家。
2、规模工业总量呈跳跃性发展。“十一五”期间,益阳规模工业总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呈现跳跃式发展。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52.95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795.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45.4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227.78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1%。
3、规模工业效益明显好转。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加快发展,规模工业效益呈现明显好转。一是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屡创历史新高。2005年,益阳规模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2010年达到267.5%,比2005年增加了139.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由119.87亿元,跃升到2010年751.85亿元,年均增长44.4%;实现利润、利税分别由2005年的2.96亿元、8.74亿元,跨越到2010年的26.04亿元、6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4.5%、48.2%。
4、规模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工业加速发展的同时,益阳市还积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首先轻重工业产值结构呈现明显变化。“十五”期间,益阳轻重工业产值结构由2000年的49.4:50.6,转变为2005年的47.5:52.5;“十一五”期间益阳着重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电力能源,重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较快。2010轻重工业产值结构比为41.4:58.6。其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益阳出台了鼓励非公有制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将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地方经济持久发展的有力支撑。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由2005年的288家增加到648家,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7.8%,提高到2010年的72.7%。
5、规模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伴随着益阳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如2010年末,全市发电量由2005年的62.92亿千瓦时,增加到2010年的106.4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1%;水泥由338万吨增加到589.94万吨,年均增长11.8%;人造板由18.48万立方米增加到163.15万立方米,年均增长54.6%。有些新兴工业产品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2010年变压器956522千伏安、电力电缆3473千米;电子计算机76301台。
(四)产业集群迅速发展,提升全市工业竞争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益阳工业经济实际、重点发展和扶持优势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益阳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竹木加工、纺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冶炼、化学、造纸及纸制品和建材等十大产业集群占据了益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成为了拉动益阳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10年,十大优势产业集群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共计661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4%;实现工业总产值688.5亿元,占规模工业的86.6%。
(五)园区工业逐渐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模式。益阳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省级以上开发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益阳已建成省级开发区七个,其中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今年6月已荣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仅15家,2010年达93家,增长5.2倍;产值由2005年的17.9亿元扩大到144.44亿元,增长7倍;增加值由5.75亿元增加到47.64亿元,增长7.3倍,已成为加速益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引擎。至2010年底,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沅江经济开发区、桃江经济开发区、南县经济开发区和安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聚集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32家。二是园区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07年,益阳市委、市政府开展新型工业化和乡镇工业小区考核工作,提出了许多支持园区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园区工业逐步成为益阳工业发展增长点。三是园区工业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近年来,益阳招商引资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园区,园区工业有效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了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六)区县(市)工业高速增长,工业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县(市)工业的大力支撑。五年来,从区县(市)规模工业发展情况看,一方面,区县(市)规模工业个数成倍增长,2005年资阳区、赫山县、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大通湖区和高新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分别为34、57、39、75、73、73、12、15,2010年各区县(市)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分别达到82、155、55、141、121、110、30、93。另一方面,区县(市)规模工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资阳区、赫山县、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大通湖区和高新区的年均产值增长率分别为48.6%、57.9%、34.3%、43.4%、37.7%、39.5%、41.8%、51.8%。第三,区县(市)工业地位逐年提高。2010年,资阳区、赫山县、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大通湖区和高新区的工业化率分别为33.3%、39%、20.4%、40%、31.8%、34.9%、43.3%和67.2%,分别比2005年提高13.6、18.5、4.9、10.4、8.6、13.5、16.1和23.5个百分点。
(七)不畏艰难,砥砺奋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益阳把节能降耗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节能中促循环,在节能中促发展,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超额完成2010年年度任务和“十一五”累计任务。2010年与2009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4%,与2005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0%,圆满完成“十一五”约束性目标任务。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五”以来,益阳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但比较而言,益阳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发展的条件仍然不优。
(一)工业化程度低
从动态来看,益阳工业化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但同全国全省以及其他地市相比较,益阳工业化率仍很低。2010年益阳工业化率低于全国3.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3.1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化率低,进而直接导致企业资源不足,尤其是能够实现爆发式、引领式、跨越式发展的大工业、大项目偏少,现有的一些大项目产业链条短,且成点状分布,没有串成线、扩成面,换句话说,在“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演进路径上,益阳市还任重道远。
(二)工业结构传统化
五年来,虽然益阳工业发展很快,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新的产业培育不足,高科技产业偏弱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食品、电力、建材、有色、造纸等传统资源性工业占比较高,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先进装备制造、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型产业虽有所发展,但集聚度低,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发展工业的制约因素增多
从资金看,益阳仅有两家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汉森制药、太阳鸟),小额贷款公司少,银行分支机构少,严重阻碍了企业融资。2010年,益阳存贷比(贷款占存款)由2005年79.3%下降到5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从土地看,“十一五”时期,益阳工业用地宽松,一些小工业项目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土地闸门开始收紧,目前成了招项目容易,而落实土地难。从劳动力看,益阳工业人才短缺。由于益阳是传统农业区,搞工业的行家不多,随着近年来新兴工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劳动者严重短缺,另外由于收入水平低,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不但学成的益阳籍学子不愿回乡服务,就是在职的人才也想方设法涌向沿海和省内发达城市,使本来就很有限的人才更加缺乏。
三、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益阳工业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十二五”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工业经济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更好地把握各项政策机遇,对“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工业经济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总量、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等主要发展指标进入全省第二方阵。二是狠抓产业项目和工业投资工作。益阳将围绕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壮大一批百亿级产业,发展一批百亿级集群,打造一批百亿到千亿级园区,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另外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设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高科技、高附加值工业项目引进和建设的力度,尤其要在引进延伸产业链项目、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为未来益阳工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三是处理好节能降耗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确保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十一五”期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十二五”期间,益阳将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势必引起节能压力上升。从益阳已立项目看,火力发电和相关建材项目、造纸和有色项目,均为高耗能项目,对今后益阳节能降耗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为此,益阳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加速发展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建设仍是益阳工业发展的主抓手。为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首先应提高园区的规划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要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承载能力,使工业园区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增长极。五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名、特、优、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对被授予“中国名牌”、“湖南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科研项目的立项、贷款等方面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优先安排。六是加大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力度。大力培育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能跻身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益阳创立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完善再教育制度,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王毅]
[责编: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