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湘潭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节能工程建设,不断强化企业节能监督管理,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体情况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755.1万吨标煤,比上年增长8.9%;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95吨标煤/万元(可比价),比上年下降12%。
1、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原煤消费依然占据主导。2010年,我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品种依然以原煤、焦炭和电力为主,但原煤消费比重有所下降,电力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上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总量为696.7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1.9上升为44.8%;焦炭消费总量为274.4万吨,增长12.5%,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5.6%提高到17.7%;电力消费90.4亿千瓦时,增长28.4%,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为5.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量的六成多用于加工转换,其中用于火力发电的原煤达271.6万吨,占全部原煤消费量的39%。
2、从行业消费结构看,重点行业耗能仍然保持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我市耗能规模最大的五大行业。2010年,五大行业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86.1万吨标准煤,增长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上年的 90.3%上升为90.9%。五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呈现“四升一降”的格局,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28.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4.8万吨,比上年增长13.9%;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51.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9%。
3、从企业消费情况看,重点企业耗能份额有所上升。2010年,全市列统的重点耗能企业28家,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695.5万吨标准煤,增长10.4%,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耗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的比重达92.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21家,全年综合能耗693万吨标准煤,增长11.7%,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
4、从节能降耗成效看,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由上年的0.6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0.5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0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由上年的0.0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0.0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3.3个百分点;重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由上年的0.7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0.6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所涉及的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下降面达79.4%;有15个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降幅超过10%以上。
二、工业单位能耗下降原因分析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目标,根据《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节能工作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能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和考核。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意识显著增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1、水泥生产企业逐步拆除机立窑。先后淘汰了韶峰集团的湿法水泥生产线,淘汰了市水泥有限公司、棋梓桥水泥有限公司等10家小水泥企业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新建了韶峰日产5000吨和湘潭中材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新型墙材行业,市区范围内综合利用企业的无顶轮窑生产线已全部遭淘汰,新建了10条节能环保型遂道窑新型墙材生产线,使全市形成了年产7亿块标砖的生产能力。新建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三条,年生产能力达到35万立方米。新建纸面石膏板生产线二条,年生产能力达6000万平方米。每年墙材类企业节约土地资源约450亩。
2、推进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以湖南韶峰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为中心,该企业每年共产生采矿废石60多万吨,已全部被其周边的棋梓桥水泥、成美水泥、建成水泥及自身综合利用,每年实现综合利用产值4亿元,综合利用利润3000多万元。同时,其水泥熟料就近销往周边企业,减少了周边企业立窑生产能力,迫使棋梓桥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立窑生产线停产,建立粉磨生产线。即节约了能源,又节约了资源。二是马家河区域,以湘潭发电有限公司为中心,该公司烟气脱硫每年产生脱硫石膏20万吨,基本被附近的湖南泰山石膏(湘潭)有限公司综合利用。产生粉煤灰186万吨,被周边的潭洲水泥、湖南恒宇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100%。三是下摄司区域,以华菱湘钢集团为中心,该公司在持续优化冶金尘泥处理和钢渣精选,不断提高钢铁渣、冶金尘泥综合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拓展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抓好新建80万吨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的达产达效、工业废酸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推进高炉水渣选铁、抓好瓦斯泥选铁选炭项目、开发转炉泥生产炼钢冷却剂和造渣剂以及钢渣尾渣用作水泥原料研究等项目。每年回收利用钢铁渣、尘泥和废油渣280万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为86%以上,实现综合利用产值3亿元,综合利润达2亿元。同时,该企业还带动了周边企业如华新水泥、长青建材等企业对湘钢废渣的综合利用。
3、各地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要求,制定了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提出了淘汰目标,制定了相关奖惩措施等,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实效。韶峰集团先后淘汰了4条湿法水泥窑生产线。市水泥有限公司推倒机立窑,重新建起了粉磨站,淘汰落后产能17.6万吨。韶山市大坪水泥有限公司、韶山市水泥有限公司、湘潭县水泥有限公司等小水泥企业先后被关停,淘汰落后产能10万吨。湘乡皮革有限公司淘汰一条污染严重的制革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40万标张。五矿湖铁淘汰3000KVA矿热炉和5000KVA矿热炉各一座,金属铬生产线1条,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1.6万吨。还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电力价格大检查,重点清查对高耗能企业电力价格优惠政策和差别电价执行情况,清理了一批获得地方优惠政策的企业。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将清理出来的四家超标小水泥企业列入处罚性电价名单。还配合国家工信部,开展了清理淘汰落后机电设备的大检查,近几年,湘电集团已淘汰落后机电设备270多台套,韶峰集团落后机电设备已全部淘汰。
三、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初步上报的数据来看,湘潭市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6688吨标煤/万元,累计降幅已达22%。但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十二五”期间在节能降耗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的同时,节能空间将越来越小,淘汰落后产能、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等政策措施的成效也将逐渐减弱。因此,认真分析制约我市工业企业单位能耗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对于找准全市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耗能行业复苏使能源消费总量明显增加。2009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电力、有色、煤炭、黑色、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生产经营出现滑坡迹象,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减产,从而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出能耗水平有所削减,但随着工业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后,一大批高耗能企业复工生产,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工业用电量出现多年来少有的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单位增加值能耗逐步回升,节能降耗工作压力骤然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2、偏重型产业结构对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较大压力。近年来,虽然我市坚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结构偏重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对未来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2010年,我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2.1%,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加值位居前列的10大行业中有9个行业属于重工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4.9%,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到47.5%。2010年,五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7.7%,综合能源消费增量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7.9个百分点。如果我市未来工业增长点过多集中于高耗能行业,压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水平的难度将持续上升,“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任务将相当艰巨。
3、原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对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影响。虽然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比重引导下,我市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以原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原煤消费比重远远高于电力、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煤炭属于浪费大、污染重、能效低的能源品种,根据能源品种的发热量测算,一个标准单位原煤的热量仅相当于一个标准单位天然气热量的53.7 %,同时,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从现实经济情况看,我市不具备大量利用其它能源而抛弃原煤的客观条件,原煤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也是我市未来节能降耗工作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责编:杨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