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服务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大了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使邵阳的服务业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服务经济总量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但邵阳服务经济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基础薄、规模小,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还很低,与第二产业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鲜明落差,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用还不够明显。邵阳服务业在“十二五”将迎来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邵阳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经济社会贡献较大。2011年,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1%,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3%,2011年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300亿大关达到329.1亿元,比上年增加5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开发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6.8%;完成利润总额15.8亿元,同比增长46.3%;应付工资总额11.4亿元,同比增长93%;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2.8万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事业单位吸纳从业人员5.1万人。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传统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邵阳批发零售市场业态纷呈、竞争激烈。以步步高百货、佳惠百货、友阿股份等为代表的企业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各种大卖场、专卖店、便利店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多元化、多层次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逐步形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高位增长,2011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8.49亿元,同比增长1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83.77亿元,增长17.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4.72亿元,增长19.6%;从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72.6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87.12亿元,增长21.5%,乡村实现零售额55.85亿元,增长17.8%;从规模经济来看,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00.53亿元,增长39.12%。随着房地产热的不断升温,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房地产投资61.1亿元,增长29.9%,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三)旅游业给服务业发展注生机。邵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自然遗产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洞、法相岩、云山、虎形山、花瑶、黄桑、南山,国家地质公园崀山、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武冈、国家森林公园龙山、舜华山、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等名胜古迹。2006年至2010年期间,全市共完成旅游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进外资11.7亿元。目前,邵阳市共有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景点49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崀山为4A级景区,高洲温泉、武冈云山为3A级景区,白水洞为2A级景区;旅游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3星级9家;旅行社3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红色旅游景点12处,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四)区位优势助服务业企业添活力。邵阳属国家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战略覆盖区,也是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中心区域。境内洛湛、湘黔、娄邵 3 条铁路;320、207国道横贯全境,省道 217 线已全线改建为高等级公路,东接衡阳;上瑞高速穿境而过,邵阳至湘潭、永州、怀化和长沙已实现全程高速,畅通高效的“三横六纵一连”主骨架路网已建成。特别是邵阳境内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原来的82公里增加到286公里。邵阳交通快速改善,东衔西接,连南通北,已成为湘中腹地新的交通枢纽,跨入全国第二批交通枢纽城市,物流运输非常顺畅,较好的区位优势,造就了邵阳市丰富的外部资源,助推了邵阳服务业的发展。
二、制约邵阳服务经济发展的瓶颈
当前,邵阳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发展速度不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结构不优,企业规模小而少等问题。
(一)服务业总量偏低,发展滞后。从当前情况看,虽然服务业增速平稳,增加值逐年递增,但总量仍然偏低,均低于同期第二产业,2011年,第三产业为326.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3.08亿元,低于第二产业36.54亿元,为第二产业的89.9%;三产业增速比二产业的增速低6.1个百分点。2011年,邵阳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排位第10位,比前三名的长沙、常德、衡阳分别少1889.96亿元、300.67亿元和247.0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4.5%;说明邵阳市服务业总量偏低,发展滞后,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明显。
(二)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含量不高。2011年,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教育,增加值总量分别占第三产业总量的17%、13.1%、12.8%、12.1%和9.4%。这些行业大都为传统行业。一些新兴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很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服务企业竞争力差。邵阳服务企业一般规模都较小、点多面散、竞争力弱。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平均每个单位年销售收入相对较低,固定资产全市无论是商贸企业还是商贸市场规模都较小,经济效益较低。
(四)城市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服务业发展需要较高消费群体的集中集聚,才能形成规模化的市场。2010年,邵阳城镇化率为32.8%,低全省(43.3%)10.5个百分点;2011年,邵阳城镇化率为3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1%)11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居全省倒数第一。邵阳除新宁崀山外,绝大多数县市区缺乏高层次和国际化的旅游、会展、休闲、文化及商务基础设施,使得像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缺少发展载体和空间,阻碍了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促进邵阳服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邵阳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实现地区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以提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和增长的质量、效益。
(二)要因地制宜地努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1年,邵阳75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83亿元,占GDP的34.5%,占第二产业的86.2%。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之间的关系密切,有良好的互动机制。随着制造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原先依附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服务环节有望从制造企业中独立出来,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行业。在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工作。
(三)要扩大服务业投资,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后续力。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服务业建设目标,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储备项目库。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组织力度、推进强度,切实把重点集中到招引大项目、招生产性和新兴服务业项目上来。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大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新兴服务业项目倾斜,努力提高服务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服务业项目在亿元项目中的比重。
(四)要扎实抓好服务业企业培育,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监控和运行分析,注重深入企业了解经营状况,协调解决企业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帮助企业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前瞻性、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土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领头羊。
(五)统筹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应统筹研究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针对重点发展领域,按行业确立支持项目及相应的扶持政策,搞好服务保障,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服务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邵阳市要以“企业服务年”等活动为载体,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要坚持有领导挂点联系指导制度,要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式帮扶。特别是在各类后勤保障、技术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拓等方面要加大帮扶服务力度,多渠道化解企业融资难题,政府要及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为服务业提供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供稿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汤艳丽 杨佳国 何敬忠]
[责编:韩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