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统计工作会议暨第一次经济普查动员大会,对全市的统计工作和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进行全面布署。刚才陈志莲同志作了报告,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 精心组织搞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
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完成。
(一)深刻认识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国务院统一布署的又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为搞好这次普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下发了文件,成立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曾培炎就怎样搞好经济普查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足以说明国家对这次普查的高度重视。做好普查工作,既是完成国务院布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又可以通过普查,全面搞清我市二、三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为研究制订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媒体评论说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 2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去年遭遇非典,但仍然保持增长9.1%,有关方面预测,未来2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2%的增长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新一代领导核心强调科学的发展观,要搞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大普查,这说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有辩证思维和忧患意识,同时说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重视舆论,愿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次大普查是对舆论,特别是对世界舆论作出切实回应,大普查的结果,要公之于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采取的态度。通过大普查,不仅在经济工作中树立务实求真的新风,借此进一步把全盘工作作风和工作推到新的水平,-- 一扫假象,告别浮夸。所以这一次大普查的意义将大大超出经济的范畴。
经济普查表不仅能满足国家开发和分析经济的需要,又能满足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评估所辖区域发展状况,并与其他兄弟地区进行对比的需要。第一次经济普查对制订全市和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全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90%。但目前我们对二、三产业的组织形式、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经济效益和生产要素配置以及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情况统计不够准确,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深入。只有通过经济普查,才能了解我市二、三产业经济发展底数,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制订二、三产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才能使我市各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订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难度相当大。此次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历时三年,到2006年年底才能结束。这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是以往历次普查所没有的。第一是普查范围广,这次普查集工业、三产业、基本单位和建筑业四个普查于一身。全市所有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机关、事业、企业、个体工商户都属普查之列;第二是普查内容十分复杂。有37种普查表,统计指标近2000个,囊括了所有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主要生产活动、生产能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情况等。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又分基础研究支出、应用研究支出、试验发展支出,如单位代码,家庭住房公积金等都是难搞清楚的,填表难度十分大;第三普查对象支持配合力度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加之没有与普查相关的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对普查工作关注、关心程度普遍下降,配合程度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商业性调查频繁增多,调查对象分不清哪是国家调查,哪是商业调查,特别是一部分个体户的收入支出记帐不全,一部分怕增加税收不愿填报,这都给普查中加了难度;第四是各级领导认识和重视的程度难以统一。政府工作很多,真正把普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但这个重视程度将是决定普查能否高质量圆满完成的关键。因此,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必须高度的重视并认真地对待。
(二)加强对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市里成立了由我担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办事机构设在市统计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行政管理区也要建立普查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要有一名县级领导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对普查工作负全责。各级政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对普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要高度重视普查宣传动员工作,宣传经济普查是政府行为,要加强各级普查机构与宣传部门的协作,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普查的意义和要求,为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保障投入,讲求实效。按照国务院的决定,这次普查所需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数据质量,但普查工作难中之难可以说就是普查经费了,没有经费保证,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普查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今年未列入财政预算的要追加预算,并按时拨付,确保到位。由于普查数据处理需要市、县两级分级组织实施,各级政府、管委会要给普查办配备数据处理所必须的机器设备,以确保普查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各级普查机构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使用好。要努力提高普查的投入产出效益,普查后期要加强对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各方面对普查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普查资料的社会效益。具体讲,一是要把握大数。涉及到全面性的重要数据一定要搞准搞实,真正地摸清家底,为今后制订计划和科学决策 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二是要一次性地完成。要认真对待普查的每个环节,特别是登记阶段工作要组织好,不要出问题,不要炒现饭,保证普查一次性验收通过。三是要在资料开发上创新,改变过去"写篇文章编本书,整理档案就算数"的低层次开发,要结合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专题研究,写出较高质量的分析资料,供领导和部门参考使用。
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级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按职能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涉及到普查宣传方面的事项,由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涉及到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局负责协调;涉及单位名录库方面的事项由编办负责;涉及到个体工商户方面的事项由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协调;涉及到社团单位方面的事项由民政局协调;涉及到企业方面的事项由内贸办、经委和劳动保障局负责协调;涉及到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协调。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二是要认真做好督察工作。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分工深入基层,帮助基层排忧解难,敦促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做好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三是按要求选派人员协助当地普查办开展工作,选派人员在普查办工作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原单位负责。四是积极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单位清查及普查工作。
责任到位,确保质量。第一次经济普查是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我们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驻岳单位无论何种隶属关系,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当地普查机构的领导,配合当地普查机构完成好本部门、本系统的经济普查任务。相对而言岳阳楼区和县级城关镇此次普查任务大一些,这些单位和地方要克服困难,树立整体意识,为国情国力调查勇挑重担。对于那种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影响了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的一次性过关,就要追究哪个地方领导的责任。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普查质量。为此,要充分调动普查工作者的积极性,层层落实普查工作任务十分必要。要改变过去仅在各级政府之间签订责任状的方法,本次普查对二、三产业比较集中,单位多的重点区域,各级普查办与普查办之间,乡级政府与普查员之间也要签订责任书,并将普查员的奖罚与数据质量挂钩,真正做到普查质量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
(三)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普查顺利进行
各地普查办要由一些组织协调能力强、业务精、作风过得硬的得力干部和专业人员组成。要高度重视普查员的选调与培训,确保普查员队伍的素质。要切实强化质量意识,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对普查员的培训、普查试点、清查摸底、调查登记、收表审表、数据录入处理、质量验收开发应用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普查机构依法行使普查资料的搜集、审定上报权,对那些拒报、瞒报、虚报、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人和单位要按《统计法》依法查处。
各级普查机构要增强时间观念,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对普查的全部工作项目进行科学分解,确定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二、扎扎实实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过去,我市统计工作做的比较出色,在统计基础建设,统计干部队伍建设,统计工作服务水平和信息化建设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政府的宏观决策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市统计局在自身建设上,也作了不少的努力,办公条件和统计手段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这里,我对今后的统计工作还强调几点: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统计是一门社会科学,统计数据是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部门是党委政府的参谋部,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在统计机构建设,基层统计人员特别是县、乡两级统计人员的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经费的安排上,要有意倾斜,至少要保证开展正常的统计工作所需的经费开支。二是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统计工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宽的知识面,要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要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达到了解事物的目的,在分析问题上要发挥专业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出建议要符合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服务水平。现在统计所面对的调查对象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对象更贴近于市场化,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反映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而我们的服务对象,层次在提高,提出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统计工作者,要深入到基层去,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把领导关心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所关注情况和问题反映上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这样,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会提高,统计工作才会有为、有位和有威。
同志们,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统计工作和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全市联动,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