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第四条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乡镇统计是最基层的统计,是农村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国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在目前状况下,还直接关系县级统计部门的生存与发展。长期以来,虽然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乡镇基层统计工作仍然存在基础薄弱、业务水平不高、体制不畅等问题,而新形势、新阶段又对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抓住机遇,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提高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水平,就成为当前统计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回顾
(一) 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基本现状
1、乡镇基层统计站虽已基本建立,但统计员兼职多、专职少。我县按照《统计法》的规定,50多个乡镇基本上配备了统计员,但其中有多半是兼职统计员,兼职统计员中有乡镇秘书、共青团、经管干部、妇女干部、组织人事干部等。从目前状况看,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基本上有人搞,但统计员变动频繁,新手多,不愿从事统计工作的比例还不少。乡镇基层统计站流于形式,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任务重,工作越来越难做。乡镇基层统计员既担负着常规的农业统计报表任务、农村小康建设统计,又担负着农村住户调查和扶贫监测调查辅导工作,另外,还要不定期地承担国家大型普查和各种临时性调查工作。因此,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求,乡镇基层统计越来越重要,而工作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3、村级配合程度差,数据源头缺陷较大。以农业统计为例,前些年的年报,乡镇政府都要组织村会计坐下来,认认真真核算几天,对各项数据都要进行评估核实,每个统计指标都要算到村到组。但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村一级虽然还有村会计报表,但其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是村会计实际报酬越来越少,连基本的报表补助也没有。另一方面,有的乡镇统计员先向县统计局报数据,再把已定案的统计数据分到各村,使村会计错误地认为统计数据上不上报无关紧要。因此,现在上报到县统计局的农业报表,很多数据只有总数,没有到村数据,其质量肯定存在缺陷。
4、体制不畅,统计工作成为"搭头"。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首先,乡镇基层统计员的政治、经济待遇都依靠乡镇政府解决。在每年干部分工时,乡镇基层统计员与其他干部一样要承担中心工作任务,统计工作自然就成了乡镇基层统计员的额外工作。平时投入统计业务的时间少,每到向县统计局报报表时就急得团团转,为了按时上报,有的只好凭经验在上年基础上进行适当估计调整;有的干脆领导说了算,想报多少就报多少。其次,乡镇基层统计员的提拔重用并不以统计工作绩效为依据。从现实情况看,得到提拨重用的并不一定是统计工作出色的,因此,统计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统计员的统计工作积极性无法提高。
(二)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基层统计是直接面向农户、个体户的,是统计任务最重、工作条件最苦、统计力量最弱的环节。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之大、问题之多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经费、办公设施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基层统计事业的发展。通过多年努力,乡镇一级逐步建立了统计站,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看起来,乡镇基层统计站有牌子、有章子、有人员,而实际上,乡镇统计站大多都流于形式,既没有专门的编制,又没有必要的工作经费,更没有工作场所和较为先进的办公设施。目前的乡镇统计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其工作重心也不是统计工作。由于存在编制、经费、场所等问题,作为乡镇基层统计员自身也难以定位自己的工作,还加上有的乡镇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所以乡镇统计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大有消失之势。而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统计工作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后,对统计工作就必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因此也越来越重要,因为80%的统计项目将来自农村基层统计。而在目前状况下,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条件缺乏,形势被动,严重制约了乡镇基层统计事业的发展。
2、地位低、待遇差,统计工作积极性不高。按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乡镇基层统计员大多数是公务员,其经济、政治待遇由所属乡镇政府解决。据调查,乡镇基层统计员待遇是同类公务员中最低的。一是经济待遇低。在所有业务类公务员中,像计生、财政、综治等均能享受60-180元数额不等的岗位津贴,且这些部门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收入来源。乡镇基层统计员不仅没有岗位津贴,自身没有收入,而且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还要依靠财政安排经费,财政紧张的乡镇,好多统计员都是自己先贴钱办事,兜里一大把发票报销不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统计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政治待遇难以得到解决。对于乡镇基层统计员本身的职级现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从实际情况看,一般都是没有职级的。乡镇基层统计员中不乏优秀人才,他们要想提高自身的政治待遇,总是千方百计离开统计岗位才有可能实现,不象团干、妇联、组织人事干部动得快,而政治待遇是直接与经济待遇挂钩的,政治待遇不能解决,经济待遇自然也上不去,乡镇基层统计员的统计工作积极性就难以充分调动。
3、抗干扰能力差,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县乡两级统计部门数据都存在抗干扰能力差这个问题,尤其是乡镇基层统计,其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业务工作很大程度上必然受制于乡镇领导。有的地方领导思想作风不正,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夸大政绩,随意干扰统计工作,授意统计员修改统计数据,有的甚至就按领导的意思上报。另一方面,少数统计工作人员,工作欠扎实,业务不精。平时不进行调查研究,不加强业务钻研,上报统计数据或"摸脑壳",或察言观色,按领导的意图办。此外,乡镇基层一级统计执法检查不到位,《统计法》虽然已经颁布20年了,但对乡镇基层统计执法检查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落实检查的少。我县从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至今,没有查处一例乡镇基层违法案件,这些因素都导致统计数据抗干扰能力差,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如今年国家实行粮食直补,而全县到村的粮食播种面积却找不到准确的数字。
4、数据处理手段落后,部门之间统计数据缺乏协调。现在许多行业都已实现了自动化,而乡镇基层统计的数据处理手段仍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上,乡镇统计员仍然是一把算盘一支笔,一本农业报表要加总1-2天,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村和基层单位少的乡镇还好办,村数多的乡镇就经常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由于目前统计手段落后,一些基础性资料也无法得到利用,如基层单位名录库等,遇到国家普查和各种清查工作,基层单位往往查不准,经常要返工,乡镇基层统计员自己吃了苦还要多方受气,基层单位、乡镇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都不满意。另外,乡镇基层各部门之间同一统计指标缺乏衔接和协调,目前,除乡镇统计站外,还有计生、经管、民政、农技、乡镇企业等多个基层统计单位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报表,但很少有主动跟统计站协调的,经常出现数出多门、互不统一的现象。
二、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展望
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数据必须要准确,否则的话,上误国策,下坑百姓。因此,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统计基础是当前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2004年省统计局确定的六项重点工作中,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就是其中的一项,可见,基层统计基础工作问题已提上了统计工作的议事日程,现就乡镇基层统计事业的发展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理顺关系,切实解决机构、编制、经费等基础性问题
乡镇基层统计事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一些统计体制方面的问题。近些年来,广大统计人员以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改革取向:一是实行完全垂直的统计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经费全部收上去;二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并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共同处理有关事务;三是实行省以下统计部门垂直管理模式,地、市、县统计部门为省统计局的派驻机构。相比之下,第三种改革方式切实可行,乡镇基层统计人员作为县统计局的派出人员这种管理体制,提高了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对于解决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问题,是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乡镇基层统计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二)稳定队伍,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目前乡镇统计人员不想搞统计的症结问题要解决,乡镇基层统计事业要发展,保持高素质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关键。具体措施有:一是提高待遇。在经济上,乡镇基层统计员要能享受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在政治上,应明确乡镇基层统计员的政治或技术职级,从事统计工作五年以上表现优秀的即可达到晋升副科级的条件。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一方面省、市、县统计部门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培训班,特别是结合农村实际,举办一些有关农村业务统计的知识培训,如农村小康建设、农业产业化统计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将乡镇基层统计人员派往外地学习,同时还要吸收新鲜血液,定期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拨一批人充实到统计岗位上来。
(三)改进统计手段,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目前迫切需要加强乡镇统计站建设,改变其落后的统计手段,可以采取省、市、县统计部门与乡镇地方政府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加大基层统计部门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工作效率。要保证每个乡镇基层统计站有一台以上微机,以便建立基层单位名录库和村级基本情况资料数据库。要加快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使乡镇基层统计站实现与县统计局的互连互通。要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员的电脑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实现乡镇基层统计数据网上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