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湘潭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91 m3 ,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90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亩均灌溉用水量平均减少到25m3/亩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普遍下降到20%以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8%,县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1、加强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建设,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框架
为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节约和保护,进一步加快应急水源建设,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我市出台了《湘潭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试行)》和《关于印发湘潭城区关闭自备地下水源实施方案和湘潭市城区应急水源建设实施方案》,力争用2 年时间,全部关闭市区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在2012年年底前建成湘潭市城区应急供水系统,确保市城区应急情况下的生活用水。此外,我市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规范居民、单位节水行为,在对全市城区范围内的125家主要用水户进行了用水量核定后,由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费和用水价格调节基金征管的通知》,并在分析近年来湘潭实际用水情况及现状水价合理性,召开听证会议的基础上,对全市用水价格进行调整,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由原来的1.15元/m3调整为1.55元/m3,特种行业用水由4.9元/m3,调整到6.4元/m3 。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在农业生产领域,我市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型经济作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缩减高耗水种养业规模,提高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在工业生产领域,我市通过积极发展低耗水、无污染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关停现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或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在湘潭落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在第三产业领域,严格控制高耗水的洗浴、洗车行业的发展,鼓励使用再生产洗车,鼓励安装节水型用水装置,大众浴池有条件的安装智能淋浴器。
3建设水务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科学节水
为积极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我市计划投资5841.53万元,建设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市,提供水资源实时监控、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多层次服务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达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目的,全面提高我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水资源管理视频监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以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年三月中旬已通过资质评审报水利部立项。此外,我市还将建成覆盖全市的水质自动测报系统及水库群水资源调度系统,湘潭市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数字化管理。全市大中型灌区实现自动化监测的输水系统的比例为90%;全市大中型灌区支渠以上的分(取)水口安装计量设施达80%;供、用、排水自动化计量监测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80%。
4、积极建设节水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农业节水方面。我市加快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全市累计建成防渗渠道441.5千米,修复水毁工程1396处,除险保安小型水库39座,新增蓄水能力655.1万方。人饮安全工程投入近2220.6万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投入近3811万元。同时,深化农业布局结构结构调整,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强用水管理,使全市农业耗水总量大幅下降。到2010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提高到0.55,农业灌溉综合定额较现状减少25m3/亩左右。
工业节水方面。我市积极利用工业节水新技术,推广清洁生产理念,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加强对我市电力、钢铁、纺织、有色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废水“零排放”,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降到190m3。如华菱湘潭钢铁集团通过建成投用工农闸中水回用水站,吨钢耗水由过去的30 m3降到2009年7 m3,湘钢工业用水重复率由2008年的90.66%上升到2009年的92.6%。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08年的约4000万m3降至2009年的约2500万m3左右,并投资9000万元建立了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在线监测与分析。通过能源信息管理系统,动态地监测水资源使用情况并跟踪分析,有效地保证了谁的合理使用。目前预计湘钢吨钢耗水可以降到3——4 m3,大大降低水资源的消耗;江麓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投入巨资,采用2000吨油压机替代2500吨水压机,使公司的能耗大幅度降低,节能率达到50%,同时,不断改良工艺,采用循环冷却水技术,节约新鲜水量近50%,200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用量比2007年降低24.03%。
城乡供水方面。我市按照“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积极扩大城乡供水,按照块状、片状、点状三种供水模式实施,稳步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高了农村饮用水安全水平。我市自2003年来开始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以来,每年都在全省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对城区陈旧老化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减少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以达到节水和保证水质安全的目的。近年来,累计投资7768.5万元对全市城区范围内的陈旧老化管网尽心提质改造,共完成建成区供水管网改造52346公里。此外,我市积极推广智能化一户一表工程和节水器具。在城镇,全面开展智能化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在新建住宅和工业企业全面推广节水器具。目前,全市共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0万户左右,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0%。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不含公共用水)分别控制在182升/人.日、116升/人.日。
污水处理方面。湘潭市目前已建成5家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7万m3/天。根据规划,全市目前正全面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到2010年,全市90%的生活污水纳入排水系统,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80% 以上,县级城市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70% 以上。生活饮用水源达Ⅲ类标准。县城河道水质基本达到Ⅱ类标准。
5、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一是饮用水源和取水口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在饮用水源和取水口区设立标志牌,并在工程实施地建立了饮水户协会,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发布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全面开展城区应急水源建设工作。二是水域保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确保湘江水质达标,市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对湘江水源保护区内水质每月监察一次。为确保我市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市环保局对已建的5座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我市地表水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生活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5.11%,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8.5%。市建设局对新建设工程用水情况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和调查摸底,完成了省三年行动计划的5个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稳步推进节水型住宅和节水型小区建设的试点。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水文局还联合行动,对湘江湘潭段排污口进行水质抽样检测和水量检测,以确保企业废水达标排放。三是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时,大力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水土流失。
6、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工作,营造浓厚的全社会节水氛围,树立全民节水意识
我市多次组织新闻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工作,制订了《湘潭市节水宣传方案》,并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电视、报纸上开辟节水型社会建设专栏,在城区主干交通要道出入口、城市显要位置,制作了1600平方米的永久性大型宣传广告牌,增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宣传辐射力。2009年3月,市水务局牵头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市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办公室、市环保协会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了1000余名志愿者沿湘江河道清理堤岸垃圾,并与环保部门、水文部门对湘江湘潭段的主要排污口进行了水质取样检测和流量检测,对违规超标排污行为进行了查处。同时,对湘江两岸沿线乱建、乱占、乱堆及非法砂场等违法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营造了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市在用水效率方面有了一定改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指标显著提高。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91m3,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90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 %,亩均灌溉用水量平均减少到25m3/亩左右。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普遍下降到20%以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8%,县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目前,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同时,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的建设工作,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相信举全民之力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经济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 能源科]
[责编:江泽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