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始终坚持发展与节能同步、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指导方针,把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目标考核,强化全民节能意识,扎实推进节能工作,经过五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利用总体情况
初步核算,“十一五”期间,长沙能源供应能力增强,能源利用率提高,单位GDP能耗由2005年的1.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82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76%,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9%的节能目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全省第一。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3.3%,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4%的节能目标。单位GDP电耗累计下降17.72%。“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年均10.2%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15.3%的经济增长。按环比法计算,全市五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512万吨标煤,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
(一)从终端能源消费分布来看,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比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2006-2010年,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0.57%,能源消费比重由3.11%下降到1.98%;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7%,能源消费比重略有下降,降低1.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0.9个百比点,建筑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了0.17个百比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2.21%,能源消费比重上升2.71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消费年均增长9.48%,能源消费比重下降0.44个百分点。
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
2005年 |
2010年 |
(一)第一产业 |
3.11 |
1.98 |
1.农、林、牧、渔业 |
3.11 |
1.98 |
(二)第二产业 |
54.38 |
53.26 |
1.工 业 |
51.54 |
50.64 |
2.建筑业 |
2.45 |
2.62 |
(三)第三产业 |
27.97 |
30.68 |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74 |
10.06 |
2.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
11.18 |
9.10 |
3.其他 |
10.04 |
11.52 |
(四)生活消费 |
14.53 |
14.09 |
1. 城 镇 |
6.24 |
8.00 |
2. 乡 村 |
8.29 |
6.08 |
(二)从能源消费地域分布来看,各区、县(市)全面完成节能目标,能源消费逐步向四县(市)转移。“十一五”期间,各区、县(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宣传和管理,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区县(市)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十一五”节能目标。
2006-2010
年全市及各区县(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
地 区 |
“十一五”目标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十一五”累计降幅 |
长沙市 |
-19 |
-3.89 |
-4.69 |
-6.10 |
-4.53 |
-19.76 |
芙蓉区 |
-20 |
-4.35 |
-4.80 |
-6.29 |
-5.56 |
-20.75 |
天心区 |
-20 |
-4.28 |
-5.04 |
-6.25 |
-4.66 |
-20.55 |
岳麓区 |
-20 |
-5.28 |
-5.74 |
-6.04 |
-4.42 |
-21.44 |
开福区 |
-20 |
-5.59 |
-5.08 |
-6.03 |
-4.61 |
-20.96 |
雨花区 |
-20 |
-2.06 |
-5.69 |
-6.01 |
-4.81 |
-20.00 |
长沙县 |
-20 |
-4.90 |
-4.38 |
-6.32 |
-4.68 |
-21.41 |
望城县 |
-20 |
-5.54 |
-4.36 |
-6.23 |
-4.52 |
-20.11 |
宁乡县 |
-20 |
-4.41 |
-4.50 |
-6.50 |
-4.50 |
-21.37 |
浏阳市 |
-20 |
-4.67 |
-4.23 |
-5.84 |
-5.52 |
-20.62 |
“十一五”期间,内五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52.5%下降到2010年的50.8%。总体来看,能源消费量占全市比重最大的是长沙县,占比为15.9%,其次是芙蓉区,占比为14.6%,占比最小的岳麓区,占比为7.7%。
从单位GDP能耗来看,内五区单位GDP能耗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四县(市)单位GDP能耗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最低的是雨花区,最高的是宁乡县。
(三)从能源消费品种来看,煤炭、电、油仍是主要能源消费品。“十一五”期间,伴随着产能的淘汰、清洁能源利用规模的扩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正逐年下降,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正逐年上升。煤炭消费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从2005年的41.8%下降至2010年的25.7%。电力消费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从2005年的23.0%上升至2010年的23.9%,也就是说,过去以煤的形态作为终端消费的能源,现在则更多地把煤转化为电。石油消费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从2005年的14.2%上升至2010年的16.7%。到2010年止,煤炭主要消费在工业领域,工业领域的消费达到91.8%。电力在第二产业消费占40.9%,生活消费占30.8%,在第三产业消费占21.7%。石油在第三产业消费占60.6%,第二产业消费占23.7%,居民生活消费占15.5%。
(四)从能源消费行业来看,工业节能成就令人瞩目。“十一五”期间长沙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1.30吨标准煤降/万元降至2010年的0.48吨标准煤/万元,“十一五”累计降幅达43.3%,无论是增加值能耗还是降幅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虽在年度之间不均衡(受湖南华电长沙发电有限公司投产的影响),但都慢于工业增加值的增幅,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深入,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增幅减缓,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整个“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以年均9.3%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工业增加值年均23.6%的增长。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能效变化因素分析
(一)三次产业用能效率及结构变化对全社会能效影响分析。众所周知,能源消费总量是由三次产业的能耗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所构成,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由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所组成,某一地区的能耗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该地区各产业的能耗水平,反映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个则是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即各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所有节能降耗措施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或产业能耗,进而影响总能耗水平的变动,因此对能耗的分析,应当首先着眼于对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变化对总能耗水平影响的分析。能耗的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
能耗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别反映以基期到报告期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其变化的贡献率。当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变动导致总能耗增加时,结构份额、效率份额为正数;反之,结构份额、效率份额为负数。
利用因素分解模型计算的“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全行业能耗变化情况及结构、效率影响份额如下表:
单位:万吨标准煤
指 标 |
结构份额 |
效率份额 |
能耗变动 |
总 计 |
0.0377 |
-0.2417 |
-0.2040 |
第一产业 |
-0.0106 |
-0.0058 |
-0.0158 |
第二产业 |
0.0615 |
-0.1647 |
-0.1071 |
第三产业 |
-0.0132 |
-0.0341 |
-0.0476 |
居民生活 |
- |
-0.0371 |
-0.0336 |
从结构份额看,“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使能耗下降了0.0238吨标准煤/万元,但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使能耗上升了0.0615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带来的能耗上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的结构作用,从而导致总能耗水平上升。
从效率份额看,三次产业能耗效率份额均为负值,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为明显,拉动能耗下降0.1647吨标准煤/万元,占全部效率份额的68.14%,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总能耗水平的下降。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用能效率的提高是“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能效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居民生活用能刚性增长,城镇居民用能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乡村居民。2006-2010年,居民生活用能年均增长9.48%,低于全社会用能增幅,“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用能增长108.16%,乡村居民用能增长19%,城镇居民用能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乡村居民。居民煤炭消费占全部煤炭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6.1%,居民汽油消费占全部汽油消费的比重2005年的14.53%上升到2010年的43.89%,居民液化石油气消费占全部液化石油气消费的比重2005年的6.47%上升到2010年的62.9%,居民天然气消费占全部天然气消费的比重2005年的4.71%上升到2010年的27.8%,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比重维持在30%以上,2009年占比最大,达到38.9%。
三、“十二五”期间全市节能潜力分析
(一)继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大幅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十一五”期间,工业节能为全社会节能做出突出贡献,而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和高耗能行业用能效率的大幅提高则是工业节能的法宝。“十二五”各行业用能效率仍有望提高,但空间越来越窄,因此结构节能仍是工业节能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全市高耗能行业比重虽有大幅下降,但到2010年末,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高达72.9%,而增加值占比仅为25%,结构节能的潜力较大,因此加快低能耗产业发展,压缩高耗能产业产能可能是“十二五”期间能效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以产业转移为推手,在内五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县域工业比重,推进工业经济区域化。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低,内五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有助于结构节能。
(三)继续加大节能力度提高用能效率。“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略有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用能效率的提高是“十一五”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从三次产业单位能耗来看,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最大,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最小。展望“十二五”,应当确立第二产业尤其工业作为未来节能工作的主攻方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节能效率要密切关注,力争对全社会能效提升有所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期间,建筑业能耗从2005年的0.207吨标准煤/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0.235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占比从2005年的2.45%提高到2010年的2.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从2005年的1.614吨标准煤/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2.058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占比从2005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10.0%,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节能不能忽略。
(四)密切关注全社会用电的增长。全社会用电占全市全社会用能的比重越来越高,电耗不仅是全社会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测算季度GDP能耗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从季度单位GDP能耗测算方法分析,部分行业(如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外的第三产业等)及生活用电增长的快慢决定了该行业及生活用能的增长快慢,因此要高度关注这部分行业的用电增长情况,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政策引导营造全社会节电节能意识,真正使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五)区域节能目标考核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市对县区(市)“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分解,则应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办法。从我市各县区(市)实际来分析,内市区“十一五”期间对全市的贡献大,单耗也较低,但考虑到其三产发展潜力较大,寄予通过结构节能来保持与全市能效的同步提升;四县(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77.2%,因此,“十二五”期间,全市节能降耗潜力重点仍在四县(市),工业节能又是重中之重。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节能的氛围。每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甚至于每一个家庭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或社会行为,无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消耗能源。因此,建议在加大节能宣传力度的同时,建立奖励和处罚制度,进一步增加全民的节能意识,使每一个节能细节成为普遍百姓的自觉行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责编:杨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