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经济形势开始变得错综复杂。湘潭为创建“两型社会”,加大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力度,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发展“3+3”产业的规划,支持新能源产业政策随即出台,一批新能源企业走上了经济舞台。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湘潭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前景看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湘潭新能源企业发展现状
湘潭的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生物质能、核电配套产业发展也较快。代表性企业有湘电集团的湘电风能公司和湘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兴业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凌天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1. 太阳能产业蓬勃发展。湖南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太阳能光伏企业的代表。该公司是中国兴业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专业化生产制造基地。该公司占地面积约33万立方米,建成15万立方米高标准现代化厂房,设立了三个光伏及配套产品生产事业部,即:太阳能晶硅电池生产、标准光伏组件封装生产、光伏配套玻璃深加工、BIPV夹胶、中空组件加工;幕墙、高档门窗加工及光伏光热铝合金边框生产;光热产品蓝膜、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生产加工。公司致力于研发和制造建筑幕墙门窗产品、太阳能产品、节能产品和新材料产品,并设立相关产品生产事业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积极承担新能源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多次出色完成了省部级科技基础课题研究,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持续创新,锐意进取。湖南兴业太阳能产业园于2010年6月17日奠基,同年9月10日全面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实现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玻璃和铝合金产品配套生产。近年来,该企业发展形势喜人。2011年,兴业太阳能完成产值21.3亿元,2012年完成产值22.5亿元,今年1-8月,已完成产值21亿元。
2. 风能产业快速兴起。湘潭的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湘电集团的湘电风能公司和湘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湘电风能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从业人员700多名,是专业从事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年产风力发电机组1100台的能力,2012年实现产值23亿元,2013年1-8月的产值就已经达到18.8亿元,同比增长 45.7%。湘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致力于全球风电场、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营运,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产权投资等。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郴州的鲁荷金风电场、三十六湾风电场、云南的百花山风电场等三个并网发电的风电场,2012年实现发电收入2亿元。2013年计划再新建5-6个风场,目前已投入12亿元,预计全部建成需要22亿元左右。今年,《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发布,决定将企业投资风电站项目的核准,下放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这将更有利于湘电风能加快自身发展。
3. 生物质能方兴未艾。一是沼气建设稳步推进。据统计,自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民办实事工程以来,湘潭市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12.25万口,农村入户率达21.7%,每年可节省6.0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92万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今年省里下达湘潭市的沼气建设任务是2800口,目前已完成2070口,全市还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依托的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卫生环境净化。
二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代表性企业是迅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产品采用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各种农作物如秸秆、稻壳、玉米棒、果壳、木屑等转化成生物质燃气的生物质气化炉。该气化炉具有安全环保、原料广泛、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具备年产40000台能力,年产值2320万元。
湘潭市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广运用秸杆焚烧技术,在湘潭率先采用稻谷谷壳作为锅炉燃料,替代工业用煤。目前已经在东信棉业、万事达染整、碧松纸业、金科实业公司等企业的锅炉上改烧成功,年利用废弃谷壳8000吨,替代原煤6000吨。
4. 光伏和核电配套产业等其他新能源的发展也较快。2008年,湖南华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天利恩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湖南天利恩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资23.4亿元,在高新区建设太阳能多晶硅光伏产品生产线。目前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年税收超过3亿元。二期建设规划为完善光伏产业链。
核电配套产业是以湖南崇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2007年初,该公司启动“核电站主泵及其它重大装备用滑动轴承国产化”项目。同年,与中核总第二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合作,于2008年6月分别试制出了HPT15-400和HP18-440滑动轴承。为了提高轴瓦的散热能力,降低轴瓦使用温度,分析其应用在核主泵轴承上的可能性,增加核主泵轴承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公司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开发铜铬合金瓦背技术。2008年初公司与奥地利国ZELLER(泽勒)工程公司签订了《专有技术许可合同》,引进该公司拥有的滑动轴承的设计程序软件及多种滑动轴承设计和制造的专有技术,用于滑动轴承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制造,特别是用于核电站主泵轴承的研制和开发的成熟技术。该项目已于2010年12月完成全部投资,并达到规模生产能力。2012年总产值为9.46亿元,2013年1-8月产值已达到8.9亿元。
二、当前新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国家政策支持不够,生产成本高,补贴落实难。据湖南兴业太阳能公司反映,虽然近年来在技术和效率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成本有了很大的降低,由以前的20元/千瓦降至现在的8元/千瓦,但因人工成本和转换效率等问题导致光伏发电的综合成本依然很高,平均每发一度电需要1.3元。首先,用工的直接成本比较高。目前,普工工资已经涨到2500元/月,还要提供伙食和五险一金。其次,公司目前还没有并入国家电网,需要购买蓄电池来储存电力,但电池价格昂贵且寿命很短。
另据湘电集团反映,原材料价格贵、补贴落实难是制约风电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去年稀土价格曾一路涨到最高点,推高了风力发电机上的磁钢价格,导致旗下的湘电风能公司亏损较大,2012年亏损7.4亿元。今年以来,磁钢价格虽然稍有下降,但仍处于高位,企业经营压力依然不小。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今后新建陆上风电项目,要统一执行所在风能资源区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湖南地区应执行0.61元/度的上网电价,但湘电新能源公司的风电场执行的实际上网电价为0.5014元/度。
国家对于新能源产品的使用仍缺乏有力政策支持。如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单晶硅、多晶硅,原料价格偏高,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远远高于水、煤发电,如没有国家政策扶持,推广难度非常大。
2. 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大。前几年,光伏、风电产品市场行情好又有补贴,许多企业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据湘电集团介绍,风电行业最火的时候全国有100多家企业,但2011年下半年出现了拐点,绝大部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民营企业不是被兼并就是被淘汰,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只有50家左右;以前大家热衷于风电产品制造,如今又都专注于风电应用和风电场建设,导致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倍。”
3.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外地市场进入难。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需要,排斥外地企业。据湘电集团介绍,尽管北方的内蒙、甘肃、新疆等省是风力资源比较充足的省份,但当地政府只允许本地的新能源企业开发,外地企业很难进入,因此他们不得不在风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南方建设风电场。
4. 研发及销售力量薄弱,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度不强,产业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从我市来看,新能源产业总量尚小,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和名牌、支柱产品较少,总体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促进新能源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能源的推广和发展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点,当前新能源产业处于重要发展阶段,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扶持和引导。湘潭已具备建设新能源低碳城市的条件,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把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新思维,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
1. 规范行业竞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尽量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市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新能源扶持政策应更多的向技术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能源企业倾斜。
2. 培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网络游戏、动漫、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新能源之城”。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努力让新能源“融入生活、推动发展”。
3. 抓好节能减排,构建低碳社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建设生态城市。开展以“拔烟囱、煤改气”为重点的“蓝天行动”,实施“碧水计划”,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开展“森林固态计划”。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资源。
[供稿:湘潭市统计局谭强 张薇 王红雨 余锐靖]
[责编: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