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保有量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结构和变化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根据201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统计数据,以及与全省其他市州的对比,笔者试图通过机动车保有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和结构对常德经济发展的部分领域作一些初浅的分析。
一、机动车保有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反映了常德经济稳步发展的整体态势
城乡居民收入是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反映之一,而城乡居民收入相当一部分会转变为机动车购买力,因此,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2013年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73.11万台,每百人拥有机动车12.7台(按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数计算),其中汽车23.53万台、摩托车45.13万台、挂车0.19万台、农用机车4.26万台。2013年,交警部门对在册摩托车进行了全面清理,凡在册摩托车连续五年未年检的一律销户,因此全市摩托车保有量较去年下降10.7万台,降幅达19.1%,从而导致全市机动车保有总量较去年减少5.7万台,减少7.2%。剔除摩托车,全市其他机动车保有量较去年增加5.0万台,增幅达21.9%。从最近几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来看,总体呈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增长幅度在6%—9%之间,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常德经济稳步发展的整体态势。再从机动车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也从经济发展的局部领域印证了这种整体态势。
(一)个人小型载客汽车的持续高速增长,反映了常德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从最近几年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趋势来看,增长最为迅速的为个人小型载客汽车。2013年,全市个人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16.33万台,其中轿车10.92万台,分别占整个汽车保有量的69.4%、46.4%,较去年分别增加3.43万台、2.22万台,分别增长26.0%、25.1%。从近几年个人拥有的小型载客汽车和轿车增速来看,年增速均在20%以上,尤以2012年为最,年增速分别达到了29.0%和27.9%。个人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除了国家政策刺激、市场供应充足、机动车价格整体趋降等原因外,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在紧扣“富民强市”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又响亮提出了“新常德新创业”的发展口号,将“民生升温、园区攻坚、城市提质”作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攻坚战役。无论是总体战略还是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均将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发展目标,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从最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年增长速度均在10%左右,2013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了20766元、9629 元,较去年分别增长9.6 %、12.0 %。
(二)摩托车保有量首次大幅度下降,反映了常德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逐步提高。从整个机动车保有量的构成来看,虽然摩托车仍高居榜首,但其增长速度近几年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较低水平,2013年更是下降了19.1%,其在整个机动车保有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2012年、2013年摩托车在机动车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5%、70.1%、61.7%。2013年摩托车大幅下降,表面上的原因是交警部门的摩托车户口清理,但直接的原因还是近几年摩托车的逐步萎缩,逐年的萎缩通过集中的户口清理予以集中体现。摩托车的逐步萎缩,反映了常德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逐步提高。人们选择使用交通工具正逐步从过去的单纯追求便利,逐步向安全、环保、舒适转变,安全舒适的小型载客汽车、绿色环保的电动车和城市免费自行车正逐步挤压摩托车空间。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的提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常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果,正是有了较快发展的经济和逐步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人们在交通工具的消费和使用上,才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和更多的选择余地,也才有追求较高层次机动车消费的基本条件。
(三)农用机动车保有量多年来领跑全省,反映了常德农业较高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多年来,常德农用机车保有量一直处于全省首位。2013年,全市农用机动车保有量4.26万台,较去年增加1.46万台,增长52.1%,占全省农用机车保有量的12.6%,继续处于全省第一。农用机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是农机部门2013年首次将联合收割机纳入统计范畴,但从具有可比性的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盘式拖拉机来看,均保持了继续增长的趋势。2013年,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盘式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为1.39万台、1.73万台,分别比去年增加0.09万台、0.23万台,分别增长6.9%、15.3%。从首次纳入机动车统计的联合收割机来看,全市2013年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12万台,占全省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16.4%,居全省第一。农用机车保有量的省内地位,不仅反映了常德省内农业大市的地位,也反映了常德农业生产相对较高的机械化水平。
二、机动车保有量结构的对比分析折射了常德经济发展需着力的几个方面
尽管从机动车保有量的整体发展水平看,常德经济整体态势积极向好,但从机动车保有量的构成分析,特别是与其他市州的横向对比,常德经济在某些局部领域还存在相对不足,需着力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载货汽车比重过低、增速较缓折射了常德物流业发展的相对不足。载货汽车是物流业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像常德这样铁路、水路、航空运输所占份额不大的地区,载货汽车的保有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区物流业的活跃程度。从最近几年全市载货汽车保有量来看,其在所有机动车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增长速度一般均在10%以下,仅在2012年增速达到了11.5%,远低于同期其他类型汽车的增速。2013年,全市载货汽车保有量为4.20万台,占所有机动车比重为5.7%,较去年增加0.25万台,增长6.3%。载货汽车所占比重过低、增速较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常德物流业发展的相对不足。2013年,常德公路货运周转量为2179628.75万吨公里,在全省14个市州中处于第9位(见下表)。
(二)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低速增长折射了常德交通运输行业当前的困境。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现状。近几年,常德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所占比重和增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13年,全市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51258台,占所有机动车保有量的7.0%,较去年减少26台。从最近几年全市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来看,其所占比重一直处于5%—7%之间,年增速一般在2%以下或负增长。营运性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较缓或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常德交通运输行业的当前困境。据对全市60家规模以上道路运输业及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企业2013年前三季度运行情况统计(2013年全年数据因经济普查缘故尚未定案,且第四季度新纳入27家规模以上企业,与去年同期无可比性),由于竞争激烈和经营成本持续上涨,出现了全行业的持续亏损,企业运行艰难。2013年前三季度,全市60家道路运输及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共计亏损4130.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亏损1787.7万元(见下表)。
(三)人均汽车保有量的相对较低折射了常德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均汽车保有量是衡量地区机动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常德机动车总体保有量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相对较低。2013年,全市每百人拥有各类汽车4.1台,分别低于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郴州12.5台、2.4台、2.3台、0.4台、1.1台。人均汽车保有量虽然受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地区交通状况和城乡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近些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虽然加大了民生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德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省内部分市州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公布的调查数据,2013年常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0元,分别比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郴州低13176元、5782元、4495元、3271元、1520元、307元(见下表)。从下表可以看出,除衡阳外,其他市州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上呈正相关。
注:每百人汽车拥有量按常住人口计算,因2013年各市州常住人口数尚未定案,本表采用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数。
三、促进机动车健康、规范发展,确保常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常德经济发展成果中提高机动车的消费能力。全市上下要紧扣市委市政府“新常德新创业”的总体战略部署,集中精力打好“民生升温、园区攻坚、城市提质”的攻坚战,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常德经济发展成果,提高机动车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要坚定不移执行好农民增收工程,要充分理解和运用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村改革“红利”能真正落实到农村每个角落和每个农民;要进一步严肃农村工作纪律,确保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补助的到位;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农村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务工技能。要多措并举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在“城市提质”的总体战略下,积极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规范城镇劳动力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确保各项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大城镇服务业发展,创造充分的城镇居民就业岗位;要加大城镇居民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城镇居民就业率;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地下“六合彩”等违法活动,保障居民收入安全;要有计划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提高全市公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工薪阶层在居民消费中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二)加大交通运输行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常德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物流业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地区经济活跃度,而且能有效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在常德的物流业发展上,一是要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服务业扶持政策,对一些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物流业企业要给与相应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二是要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继续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设施建设外,要积极推进常德陆港、水港、空港建设,提高常德物流业发展的承载力。要大力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增强物流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大物流业品牌建设,加大国际、国内著名物流业企业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扶持交通运输业企业发展。要切实整顿交通运输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运输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要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相关的配套制度和保障体系,如建立统一的运输行业价格标准、完善保险业相关规定、完善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执行管理等;要进一步简化交通运输监管办事程序,规范营运车辆税费征缴,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科学规划、规范机动车发展,提高机动车发展对常德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是全方位整合道路交通资源,确保道路、车辆的协调发展。要建立道路、车辆协调发展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机动车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道路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合理设置交通站点布局,完善公交系统的无缝衔接,增加公共交通的覆盖率,继续加快城区现有交通网络的改造和提速,切实缓解城区“行车难”的问题;要科学规划城区停车场的建设,要按照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行立体和地下停车场,解决城区“停车难“的问题。 二是积极引导居民的机动车消费。要严格有效控制民用机动车辆污染排放,缓解城市环保压力;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继续鼓励和引导居民购置低排放或电动车辆;对市内使用汽、柴油公共汽车,要有计划地分批淘汰,换成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三是加强机动车管理,确保行车安全。要进一步严把驾照考试关,建立完善客货车驾驶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考核淘汰机制,减少安全隐患;要加强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市民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要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和执法力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服务业科 符志勇、曹军、莫钦文]
[责编:王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