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郴州市服务业发展报告
来源:    |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    发布时间:2014-07-29 09:54

  2013年郴州市服务业发展报告

  2013年,全市各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在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基础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服务业总量增加,经济转型显现

  (一)服务业占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0.2亿元,同比增长12.2%。其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工业增幅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1.7%上升到32.6%,提高了0.9个百分点,经济转型发展显现。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2013年,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6.4亿元,同比增长18.8%,高出全市服务业增速6.6个百分点,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4%;其次是全市营利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7.91亿元和11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7.9%,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和20.6%。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资产总计207.6亿元,同比增长57.4%;实现营业收入95.9亿元,增长15.7%;实现利润总额12.2亿元,增长118.1%;支出应付职工薪酬8.9亿元,增长6.1%;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2.2万人。

  (三)服务业税收贡献显著增强。2013年,随着全市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增强。全市服务业地方税收完成47.25亿元,同比增加5.22亿元,增长12.4%。从税收贡献看,房地产完成地方税收23.83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0.4%,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完成7.94亿元、5.05亿元和4.18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16.8%、10.7%和8.8%。从税收增幅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09.1%,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分别增长22.4%和17.3%。

  (四)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途径。2013年,全市城镇非私人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9.19万人,占全从业从员的比重为56.5%。其中教育从业人员4.59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6.08万人,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2.4万人。以上三大服务业行业仍是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共有从业人员13.07万人,占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68.1%,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8.4%。

  (五)服务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13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46亿元,同比增长50.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5%。从投资额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27.22亿元,排在服务业的首位,占服务业投资比重的39.3%,同比增长109.2%;其次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完成投资183.6亿元和5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6%和150.2%。以上三个行业共完成投资额464.43亿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8.2%。从服务业行业投资增长速度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最快,为150.2%;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09.2%,73.3%和59.4%。

  (六)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经济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安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779个,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民生和社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总投资3780亿元,2013年计划投资1031亿元。纳入省“三个一”行动计划60个项目。衡茶吉铁路、炎汝高速公路、台达产业园二期、格兰博智能机器人、富士产业园、奥美森工业园、宜章氟化学工业园、郴州国际会展中心、郴江河综合治理、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城东新区居民安置房、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廉租公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一大批项目竣工或提前完成年度计划。81个项目按计划推进,东江引水工程、莽山水库、郴州机场、桂新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平稳运行

  (一)运输邮电业持续稳步发展。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3.88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1.6%,同比增长6.2%。

  2013年,全市开展交通大会战,城市大提质,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运力紧张局势得到缓解,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261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0%;水运货运量317万吨,增长25.0%。公路货物周转量414.4亿吨公里,增长14.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水运货物周转量2.77亿吨公里,增长20.3%。公路客运量7770万人,增长1.6%;水运客运量221万人,减少1.0%。公路旅客周转量36.6亿人公里,增长7.1%;水路旅客周转量0.29亿人公里,下降7.2%。2013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64.17万辆,比去年增加4.05万辆,增长6.7%。其中汽车24.22万辆,同比增长15.2%;摩托车36.82万辆,增长2.4%;拖拉机2.54万辆,增长2.0%;挂车1305辆,增长29.3%。全市拥有轿车9.85万辆,比去年增加1.75万辆,增长21.6%。每百户拥有小轿车6.29辆。增加数量居历年之最,增长幅度持续高幅增长。

  2013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电信业务总量28.01亿元,增长6.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0.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38.5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45.25万户,增长37.1%。

  (二)消费市场持续发展。201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3.2亿元和41.4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20.6%和7.5%,同比分别增长7.9%和6.8%。

  2013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13亿元,低于长沙、岳阳、衡阳、常德和株洲,居全省第6位和毗邻6市第2位;同比增长12.9%,比全国和全省分别低0.2和0.9个百分点,仅高于张家界(10.0%)和清远(10.7%),居全省第13位和毗邻6市第5位。按行业分,批发业80.95亿元,增长14.4%;零售业457.2亿元,增长13.1%;住宿业18.65亿元,增长10.3%;餐饮业零售额65.35亿元,增长10.6%。

  (三)金融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95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4.4%,同比增长13.4%,高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

  2013年末,全市限上金融业机构达48家,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17.3亿元,比年初新增202.93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单位存款余额478.25亿元,比年初新增76.18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008.29亿元,比年初新增125.1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6.45亿元,比年初新增108.27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4.63亿元,比年初新增19.8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9.84亿元,比年初新增91.13亿元。

  2013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21家,实现保费收入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寿险原保费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7.0%;财产险原保费收入8.92亿元,增长25.9%。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5.67亿元,增长34.8%。其中寿险给付1.37亿元,增长94.2%,财产险赔款4.3亿元,增长22.9%。

  (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3.4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为6.1%,同比增长5.2%。

  201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经营开发投资1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住宅投资113.35亿元,增长41.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63.5万平方米,增长3.8%。住宅销售面积218.6万平方米,增长20.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1.8亿元,增长53.3%。商品房销售额127.2亿元,增长22.3%。

  (五)文化、体育、旅游业竞相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全市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有线电视用户数51.8万户。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2%。

  2013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171个,其中,体育馆18座,运动场2002个,游泳池11个,各种训练房60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25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12万人,150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013年,全市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9家,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9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794.6万人次,增长19.1%;接待入境旅游者25.0万人次,增长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8.2亿元,增长21.9%;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增长18.4%。

  (六)教育、科技和卫生业同步发展。2013年,全市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64所,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45.3亿元。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2万人,毕业生0.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4万人,毕业生1.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6.0万人,毕业生1.6万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7.0万人,毕业生4.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44.7万人,毕业生6.7万人。在园幼儿15.1万人,比上年增长10.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毕业生升学率84.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5%。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各类民办学校703所,在校学生12.4万人。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3.9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42.8%。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项。全年专利申请1784件,增长16.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4件,增长16.5%。授权专利937件,增长25.3%。

  2013年,全市卫生机构466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60个,村卫生室338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42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554人,注册护士9650人。

  (七)社会保障成效明显。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466.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9.41万人,乡村人口247.12万人,城镇化率47.0%,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13.26‰,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6.27‰。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率100%;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率100%。

  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4元,增长10.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2元,增长13.1%。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66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15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1平方米。

  2013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7万人,同比增加4269人。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4万人,增加1.0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2万人,离退休人员10.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1万人,增加626人,其中,参保职工11.8万人,离退休人员4.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7.5万人,增加1.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35.0万人,减少0.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7.3万人,参合率99.8%。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7067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51.4元,比上年增加21.9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22.2元,增加21.9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3.8万人,农村居民人数21.7万人;分别发放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2亿元和3.2亿元。

  2013年,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102张,收养救助各类人员12732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4个。帮助5.8万扶贫对象发展生产。新增高效生物质炉灶用户8128户,新增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8377户。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4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0.5亿元。

  三、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郴州服务业纵向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横向与国内同类型的地级市相比,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部分服务业行业和企业经营情况不够稳定,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服务业产业结构不优,占GDP比重偏低。目前,全市服务业产业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服务业严重滞后是产业结构最突出的问题。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0.2亿元,同比增长12.2%,占GDP的比重为32.6%,分别落后于长沙、衡阳和永州8.2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仅比娄底高出1.4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行业结构不优、档次不高、不会有大的突破;而信息、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但增加值所占比重偏低,分别占6.8%、4.6%、6.9%、4.9%、1.9%、7.0%和2.7%,均低于10%。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单位小散状况比较明显。2013年,纳入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标准为: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制度,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或者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统计的32个行业大类中,全市只有20个行业大类有单位达到纳入统计标准,还有12个行业大类为空白,占比达45.1%。分别是: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房地产中介服务、租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社会工作、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原因之一,郴州市本身就空缺,如航空运输业;原因之二,目前有这种类型的企业单位,但规模小,达不到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标准。原因之三,其他新兴服务业行业投资不足,发展相对滞后。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一是要科学合理扩大服务业投资规模,集中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引导,调动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及民间资金投向服务业。对服务业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可采取激励措施,积极向服务业项目发放贷款,提高新兴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二是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继续加强对传统服务业提质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科学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业、旅游、中介服务、物流等行业投资,增强投资的集聚效应,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投资规模圈。加大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示范区的投资力度,加快吸引研发设计、文化传媒、网络信息等创意企业,集聚一批具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的国内外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品牌来郴投资兴业,带动郴州服务业品质跃升。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一是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郴州,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与物流业发达地区物流信息交换中心的对接,形成一个为用户、企业、商业、社区和配送中心服务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把物流业打造成为一个主导性的产业。二是要培育壮大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和郴州高(职)校多的特点,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高(职)校科研和企业生产联动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多层次科技企业投入支持体系。

  (三)加强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高度。一是支持和鼓励现有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争创品牌,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或股份公司,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名牌企业。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植中小微服务业企业的发展。郴州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空白领域较多,政府相关服务业行业部门应当科学合理投资开发、资金引导、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空缺行业企业,改变服务业企业“小、散、弱、差”和经营方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功能单一的被动局面,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逐步做大做强中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填补产业空白。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周炳盛]

  [责编:王雷斌]

打印本页 】【 收藏本页 】【 返回页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