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经历了建立和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与加入WTO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相比,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回顾
国际上曾经同时存在过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个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一个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实际上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历史。具体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在SNA体系下的发展阶段。
(一)三个发展阶段
1、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后来,又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即社会总产值核算。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我国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这些核算为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薄一波同志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国民收入和财政收支等资料,提出了“二、三、四”比例关系,即积累占国民收入20%左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3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40%左右。这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在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时期的反教条主义运动。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了批判,并以过分繁琐为由停止了多数平衡表的编制。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一次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二次大挫折。这期间,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工作人员被下放,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完全陷入停顿状态。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陆续恢复和发展。首先恢复了MPS体系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又编制出两张MPS体系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即1981年投入产出表和1983年投入产出表。这些核算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沿着MPS的方向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继续开展MPS核算的同时,逐步研究和开展SNA核算。1985年,开始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7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92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金流量表。
与此同时,从1984年起,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下,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性体系。1992年1月,国务院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了论证,通过了这一方案。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实施这一体系。
3、在SNA体系下的发展阶段
从1993年起,以取消MPS的国民收入核算为标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已经从MPS体系和SNA体系并存阶段,进入了SNA体系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和国民经济账户,并且对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从1999年开始,在总结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最新国际标准——1993年SNA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取消了MPS的核算内容,清理了基本概念,修订了基本框架,调整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使之建立在1993年SNA的基础上。新方案已经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审定之后,将正式出版,用于规范和指导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下面具体介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1、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的国民收入。这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一五”时期,国家统计局开始国民收入核算,“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3年重新恢复。198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民收入计划统计工作的报告》,此后,逐步加强了我国国民收入核算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三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国家统计局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SNA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并要求在做好国民收入统计的同时,抓紧建立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统计。同年,我国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但是,当时,我国仍以MPS的国民收入指标为主,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辅,用以补充前者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生产活动成果的不足。90年代初,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这一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经济指标更加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统计局不断加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使之得到不断发展:一是提升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地位,使之由附属指标逐步上升为主要指标,1993年,以取消国民收入指标为标志,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二是扩大了核算领域,由最初只进行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扩大到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三是修正了计算方法,将以国民收入核算为基础,进行调整和补充的间接计算方法,修正为直接利用原始资料计算的方法。四是在总结年度核算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了解近期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五是根据1994年颁布的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和细化;根据农村和城市住户调查资料,试行对居民消费支出项目进行细化。六是以国民收入和其他有关历史资料为基础,推算出1952——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根据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1978年至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并出版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一书,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套可比的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七是试行价格指数缩减法取代传统方法计算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八是逐步规范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2、投入产出核算
7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编制了第一张投入产出表——1974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80年代初,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合作开始编制MPS体系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先后编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国投入产出表。80年代中期,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和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8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从此,我国建立了定期编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的制度,即逢二、逢七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0逢五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编制投入产出简表。90年初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不断改进投入产出调查方法和编表方法,细化部门分类。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87、1990、1992、1995和1997年五张SNA体系全国投入产出表,正在编制2000年全国投入产出简表和筹备编制2002全国投入产出基本表。
3、资金流量核算
80年代后期,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开始研究资金流量核算,设计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表式。1992年3月,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编制资金流量表的通知》,从此,开始了我国资金流量核算工作。90年代,国家统计局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对1993年SNA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金流量表的基本指标设置和编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表式和编制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2—1999年八张资金流量表,正在编制2000年资金流量表。
4、国际收支核算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1981年,为了履行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核算资料的义务和适应我国对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制度,按年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后来,这项工作转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90年代,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修订了我国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表式,改进了有关资料来源和编制方法,并在编制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年度国际投资头寸表。
5、资产负债核算
8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资产负债核算,90年代中后期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7、1998和1999年三张资产负债表,正在编制2000年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在研究资产负债核算理论和方法,总结编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资产负债表的指标设置、资料来源和编制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6、国民经济账户
80年代后期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SNA的账户核算方法,90年代初建立了我国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表式和编制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编制出1997、1998和1999年国民经济账户,正在编制2000年国民经济账户,并且在总结编制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指标设置、资料来源和编制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例如,党的十四大五次会议提出的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基础上的。我国政府在 “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历年年度计划中提出的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也都是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基础上的。1998年以来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金融政策,也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反映出来的经济增长率下滑,最终需求不足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再如,投入产出核算资料在研究产业结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最终需求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资金流量核算资料为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储蓄、投资和金融交易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资料为分析对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一步发展展望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1993年SNA相比,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以适应加入WTO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逐步改进。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太粗,满足不了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分析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报送资料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细化;受传统的物质生产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服务业核算基础仍然非常薄弱,核算方法尚不完善,急需加强和改善;我国目前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累计的生产核算,没有进行分季度生产核算,也没有进行使用核算,即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近期的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为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和使用核算;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率,我国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急需彻底改革,同时需要建立服务业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为了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需要研究和逐步开展未被观测经济核算。
(二)投入产出核算
为了适应加入WTO之后企业的实际情况,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提高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质量,必须研究和进一步改革现行投入产出调查和编制方法。同时,加强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衔接,发挥投入产出表在细化和协调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方面的作用。
(三)资产负债核算
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固定资产分类太粗,比如没有像1993年SNA那样把有形资产按资产类型细分为住房、其他房屋和建筑物、机器和设备等,也没有按产业部门进行细分类,因而不能满足固定资产存量结构分析、产业部门资本产出效率分析等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产存量核算仍然采用历史成本估价的方法,没有采用1993年SNA建议的重估价方法,这一点也降低了固定资产存量核算资料的应用价值。因此,必须逐步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改革估价方法,逐步采用1993年SNA推荐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固定资产存量。
(四)地区核算
与国家核算相比,地区核算有许多特殊之处。比如国家之间的货物一般不能自由地流动,需要经过海关审批和登记,因而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核算一般容易取得资料。地区之间的货物往往可以自由地流动,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批和登记,因此地区货物的流入流出核算难以取得资料。再比如,国内子公司与它的国外母公司在财务上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地区内子公司与它的地区外母公司在财务上的独立性可能较弱。这就给地区的要素收入流入流出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造成较大的困难。必须研究地区核算的特殊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
(五)资源环境核算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要逐步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建立我国的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为制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法规制度司编:《统计制度方法文件汇编(1950——1987)》,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2、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1994年5月编:《统计制度方法文件选编(1987——1993)。 3、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1999年1月编:《统计制度方法文件选编(1994——1998)。 4、国家统计局1992年3月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编写组编写:《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出版。 6、岳巍著,《宏观经济统计理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7、许宪春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许宪春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文发表于《统计研究》2002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