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本站专栏 > 国民核算体系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国内生产总值表

湖南省统计局         2007-05-21 08:52:47   

 

  一、国内生产总值表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分别从价值构成、收入形式和使用去向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

  (一)基本结构

  1.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本表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集中体现在一张表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的左端称为生产方,表的右端称为使用方。

  (1)生产方

  反映生产活动的成果。主栏由生产法和收入法的指标构成。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包括总产出和中间投入两项。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项。上述指标间的关系如下: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使用方

  反映最终生产成果的使用。主栏由支出法的构成指标——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构成。其中,最终消费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细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下设出口和进口。另外,受资料来源不充分、推算方法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核算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为了保证表中使用方与生产方的平衡,在使用方还专门设置了统计误差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构成项目之间的关系如下: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3)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左右两端的平衡关系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误差

  2.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表的主栏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该分类由粗到细按三个层次划分,第一层为三次产业分组,第二层把三次产业进一步划分为21个次级产业部门,第三层又在第二层分类的基础上再细分出9个次级产业部门。宾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生产法计算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情况。

  3.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表的主栏与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一样,也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相应的分组;宾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宾栏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收入法计算的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情况。

  4.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表的主栏为最终使用的构成项目,大类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三项支出。其中,最终消费按消费主体和消费对象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支出项目,资本形成总额按资本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支出项目,净出口分为出口与进口。宾栏为支出金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直观地反映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详细地反映各类最终支出的规模和构成情况。

  (二)基本分类

  1.产业部门分类

  从理论上讲,产业部门分类应该是根据主产品的同质性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所进行的部门分类。但是,在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产业部门分类所采用的核算单位就是现行专业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单位。根据国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考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和统计基础,目前的产业部门分类如下:

  一、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一)农业

  (二)林业

  (三)畜牧业

  (四)渔业

  二、第二产业

  (一)工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建筑业

  三、第三产业

  (一)农林牧渔服务业

  (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邮政业

  (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四)批发和零售业

  (五)住宿和餐饮业

  (六)金融业

  银行业

  证券业

  保险业

  其他金融活动

  (七)房地产业

  (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九)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十一)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十二)教育

  (十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十四)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十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随着统计基础状况的改善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产业部门分类需要作进一步地调整和细化。

  2.居民消费分类

  居民消费按照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按照消费内容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住房服务、金融媒介服务及保险服务、集体福利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根据需要,上述分类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构成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土地改良和其他。以后逐步采用按资产类型分类。

  (三)基本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计算,即凡有产品产量的农产品均按单位产品价格乘产量的方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所谓“工厂法”就是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

  建筑业总产出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从施工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的建筑生产活动角度入手直接计算;另一种是从建筑产品所有方的建筑工程造价角度入手计算。考虑到建筑产品的稳定性和施工单位的流动性特点,目前以后一种方法为主。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出等于其营业收入。

  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金融媒介服务活动的虚拟服务收入加实际服务费收入。其中,虚拟服务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的差额,但应扣除银行业利用自有资金获得的利息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为手续费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银行业总产出的公式为:

  银行业总产出=虚拟服务费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

  =各项利息收入一各项利息支出+手续费收入+信托业务收入+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外汇业务收入+咨询业务收入+投资分红收入

  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与银行业类似,等于保费收入与理赔支出之差加其他营业收入。具体公式为:

  保险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及费用支出-提存未决赔款准备金-准备金提转差+投资收益

  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保费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

  房地产业总产出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物业管理总产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是经营房屋销售的差价收入和从事房地产租赁活动获得的租金收入;物业管理总产出为管理服务的经营收入;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是从事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中介活动取得的收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原则上应等于按市场上同等住房的房租价格计算的虚拟房租,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合适的房租价格可以参考,目前以按房屋价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作为总产出。

  其他服务业总产出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营利性单位,即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服务单位,总产出一般按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计算;二是非营利性单位,其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其他赞助,或虽然有部分营业收入,但无法弥补自身经营活动成本,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类单位的总产出一般按业务活动支出进行计算,即等于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不计算营业盈余。

  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2.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在计算劳动者报酬时,需要注意作为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界限。如果生产单位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些货物和服务,那么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装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运输和旅馆服务费用等,属于中间投入。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处理,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方法来计算。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3.支出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对于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记录,对于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在服务提供时记录。居民消费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货物的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交货所支付的价格,它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一般把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4.不变价核算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目的是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核算是将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换算成不变价增加值,各产业部门不变价增加值加总得出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的生产核算方法基本上有两种,即缩减法和外推法。缩减法又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是分别利用产出价格指数和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一般是直接利用总产出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求得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外推法也分为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双外推法是在基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基础上,分别用总产出物量指数和中间投入物量指数外推出当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当期不变价总产出减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单外推法一般是利用总产出物量指数乘以基期不变价增加值,求得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这种方法是假定中间投入的物量变化与总产出的物量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目前我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农林牧渔业采用的是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外推法,其他行业都是单缩法。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农林牧渔业,先采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对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消耗进行缩减,换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消耗。不变价总产出减不变价中间消耗,得出不变价增加值。工业,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现价增加值直接缩减,得出不变价增加值。建筑业,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中的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对现价增加值直接缩减,得出不变价增加值。交通运输邮政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以能够反映行业变动趋势的物量指标的增长速度作为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用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乘上期不变价增加值绝对额,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交通运输业的物量指标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邮政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的物量指标是邮电业务总量。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直接对现价增加值进行缩减,得出不变价增加值。金融业,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加权指数直接对现价增加值进行缩减,得出不变价增加值。房地产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和净增加值分别缩减,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净增加值采用房地产价格指数。以上产业部门以外的各种服务业,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类指数直接对现价增加值进行缩减,得出不变价增加值。

  不变价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就是利用相应的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得出不变价的构成项目,不变价构成项目之和等于不变价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具体说,居民消费按照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用相应的消费品价格指数缩减;住房服务消费支出分房租支出和私人自有住房服务两部分,分别用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金融媒介服务和保险服务的消费支出,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数缩减;享受的集体福利服务消费,用居民消费服务价格指数缩减。政府消费分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货物支出、工资支出、服务支出四部分,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服务价格指数缩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存货增加用直接计算法和缩减法计算,即农业部门存货增加中的猪、羊、粮食、家禽、和其他家养动物,利用基年的单位价格乘以核算期增加的数量计算不变价;其他存货增加,按照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收购的农副产品,分别用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缩减。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都采用货物出口价格指数缩减,进口都采用货物进口价格指数缩减。

  5.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居民购买并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抽样调查取得样本的价格资料,按以下步骤编制:

  第一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计算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计算公式为:

  为第t个规格品的平均价格,为调查期第t个规格品的第i次调查的价格,n为调查期第t个规格品的调查次数。

  第二步,计算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

  根据所属代表规格品价格变动相对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环比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别为第1至第n个规格品报告期(t)价格与上期(t-1)价格对比的相对数。

  定基指数等于月环比指数的连乘积。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别表示基期至报告期间各期的月环比指数。

  第三步,采用加权平均法,逐级计算类别及总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W代表权数,P代表价格,t表示报告期,t-1表示报告期的上一时期,-1代表本期月环比指数。

  公式中的权数是指居民在某货物或服务上的支出占全部消费货物和服务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每5年更换一次,但每年根据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指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又称为生产者价格指数。

  该指数采用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被调查单位的价格资料,然后按如下步骤编制:

  第一步,利用几何平均法编制代表规格品的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为第1至第n个企业的规格品价格指数。

  这里的企业规格品价格指数是指其报告期单价除以基期单价。

  第二步,通过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代表产品的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为代表产品价格指数,为第i个代表规格品指数,n为代表规格品数量。

  第三步,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计算公式为:

  K代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代表第j个代表产品价格指数,代表第j个代表产品的权数。

  公式中的权数是用工业品销售额计算的,一般五年更换一次。

  (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指构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实体的实际购进价格或结算价格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

  该指数采用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被调查单位的价格资料,然后根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不同构成,先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指数,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价格指数,其它费用投资价格指数,再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计算公式为:

  I为投资价格总指数,为分类价格指数,为权数。

  公式中的权数是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其它费用三个部分连续三年投资完成额的平均比重。

  (4)房地产价格指数:指房屋销售、租赁和土地交易过程中房地产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包括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三个次级指数。

  该指数采用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被调查项目的价格资料,然后采用由下到上逐级汇总的方法编制。即由细项到小类,由小类到中类,再由中类到大类,最后由大类汇出总指数。对没有细项或小类的部分,其起始类就是小类或中类。中类以下(含中类)指数采用样本资料作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公式计算,大类和总指数采用固定权数加权的算术平均公式计算。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例,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细项、小类、中类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K细、小、中

  为细项中第i个调查对象的价格指数;

  代表权数,即不同调查对象的报告期销售额。

  其次,计算大类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K中为该大类下某中类的价格指数;

  W中为中类权数,即某中类上年的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的比重。

  最后,根据计算出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三大类的类指数,计算房屋销售价格总指数,计算公式为:

  为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三大类类指数;

为权数,表示上年度商品房销售、公房销售和私房销售的金额占全社会

总金额的比重。

  附国内生产总值表式: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  

如有任何意见和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web_hn@stats.gov.cn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