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作为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对象。它的增减变化情况直观地反映了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素有冶金基地、建材之乡、百里煤海、十里钢城、世界锑都等美誉之称的娄底,通过三十年的蓬勃发展,其基本单位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下面试从近三年来基本单位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来分析娄底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一、基本单位快速增长,结构优化
2009年末,娄底市基本单位总量为17390个,其中,法人单位12029个,产业活动单位5361个。与2006年末相比,单位总量增加3270个,增长23.2%,其中:法人单位增加2488个,增长26.1%,产业活动单位增加782,增长17.1%。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由2006年末1.7:19.1:79.2调整为1.3:19.2:79.5,单位结构逐渐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规模、资质及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喜人,由2006年末的638家增加到1038家,净增400家,增幅达62.7%,年均递增17.6%。
(一) 第一产业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激烈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历经1996年到2001年的辉煌发展时期后,娄底第一产业基本单位总量随着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乡镇企业快速消亡而急剧下降,至2006年末趋向平稳。2009年末一产业单位总量比2006年末净减14个,降幅6%。其中,渔业单位总量降幅最大,2006年末本来就不多的26家企业净减16家,降幅61.5%。但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却异军突起,尤其是畜牧业堪称一枝独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产品需求增大,畜牧业企业至2009年末达到55家,比2006年末净增35家,增长1.8倍。
(二) 第二产业
二产业基本单位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末,二产业单位总量3341个,比2006年末2698个净增643个,增幅23.8%。其中规模或资质以上企业单位数824个,比2006年末497个,净增327个,增幅65.8%。
做为二产业中龙头老大的制造业,由2006年末的1610个增加到2179个,净增569个,增幅35.3%,在本产业中所占比重也持续上升,由2006年末的59.7%上升到65.2%。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有361家,比2006年末244家净增117家,增幅达48%,显示制造业在单位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同步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竞争力逐步加强。
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单位总量增长很快,至2009年末有222个,比2006年末140个净增82个,增幅58.6%。但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却由2006年末的17个减少到12个,下降29.4%。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企业由2006年末的185个增加到276个,增幅49.2%,其中资质以上企业165个,比2006年末的107个净增58个,增幅54.2%。
二产业中独采矿业单位总量变化是呈下降趋势的。由于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在严厉整顿小煤矿,至2009年末采矿业基本单位总量664个,比2006年末净减99个,降幅13%。但其中规模以上采矿业企业单位数却是大幅增长的,由2006年末129家增加到286家,净增157家,增长1.2倍。
(三)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2007年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新兴行业迅速壮大。 信息传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突飞猛涨,2006年末到2009年末其基本单位总量分别增长3.3倍和4倍。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单位总量也成倍增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发展迅速,2009年末比2006年末增长51.8%,年均递增14.9%。
二、基本单位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二是企业规模小,体制落后,机制不灵,缺乏发展后劲;三是企业布局相对比较分散,资源难以共享,聚集效应差。
三、对单位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必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