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降耗考核统计 > 统计信息

 

对株洲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 来源: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0-11-01 09:17 ]

 

  “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词汇,不论是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国际气候大会上的庄重承诺,还是国内对地区节能20%一票否决权的背后都有低碳理念的烙印。那么如何看待低碳经济,如何准确理解低碳技术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我市 “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目标实现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已经达成共识,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低碳产业发展不断向好,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基本形成了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发展,大力推广低碳产品利用的基本格局,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不断加快。根据国内外低碳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首要的是建设好低碳园区,利用园区的集聚功能和示范效应引导低碳产业的发展。目前株洲市园区基本形成了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建宁经济开发区、醴陵陶瓷工业园等4家省级园区为辅,攸州工业园等3家市级工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体系。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在投资强度、建设质量和品牌使用等方面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高,2009年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对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1.5%,园区已经聚集了一批低碳经济企业,时代集团、南车电机、唐人神等收入过十亿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低碳企业。可以说我市园区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聚集地,也是株洲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2、低碳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多年的发展,株洲市的新能源、新材料、医药食品制造等“低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交通设备制造、医药食品制造等为骨干,电动汽车制造、风力发动机制造等为补充的产业布局。2009年全市低碳产业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5.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1%。在全市重点扶持的16家“5115”工程企业,有5家属于低碳经济理念范畴;一大批低碳产品品牌已经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也为日后株洲市抢占发展低碳经济高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日趋完善。

  株洲市的低碳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农副食品、交通装备等领域,这些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加上现在株洲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验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两型社会建设建设面虽然比低碳经济要宽,但不可否认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好两型社会绕不开的环节。低碳政策的不断出台,低碳技术的逐步引用,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可以说是检验两型社会建设成功与否的几个关键点。本着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的理念,无疑能极大的促进我市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株洲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1、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市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很大的挑战。株洲市作为湖南省的重工业基地,“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特色明显.2009年底“两高一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50%,“两高一资”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目前,有色冶炼、化工原料制造、烟花制品、玻璃陶瓷制品等传统产业仍然是株洲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抑制传统产业发展大力打造低碳经济,对株洲市经济的发展必定有所影响,低碳经济产业群成为支撑株洲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仍需一段时间。此外从能源利用角度来讲:“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电为主、油气为辅的格局,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天然气的应用占全市耗能的比重仍然偏低,仅为7%左右。作为耗能大市,株洲市电力中火电占比达90%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近几年来,株洲市国民经济保持了13%以上的高速增幅,同时工业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株洲市固体废物排放量265万吨,废气排放量562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总量高达6.8万吨,排放总量均排在全省靠前位置。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资源消耗将持续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株洲市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2、协调好“低碳、发展与转型”三者关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首先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政策实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在全球生态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双重制约下,碳排放标准势必会与能耗标准一样将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之一。而目前株洲市一系列工作仅仅是围绕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来开展的,对于减少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还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这与全球积极应对能源危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氛围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让低碳理念进一步融入政策,进而引导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必将经历一段过程。其次如何准确定义低碳经济,如何把培育低碳经济与株洲市经济转型充分联系起来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发展低碳经济决不意味“放归山林”,彻底消除这些产业更不能因为发展低碳经济而放慢株洲市“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步伐,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要有统筹兼顾的理念,如何把“低碳、发展、转型”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关系到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也是株洲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期能否实现2次跨越的一个关键。

  3、低碳经济的氛围不够浓厚。目前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低碳产业方面,低碳应用面偏窄,低碳建筑、低碳工程等还停留在示范层次,并未大范围铺开,低碳技术、低碳理念融入到日常居民生活范围不宽,全社会宣传低碳经济理念氛围不够浓厚。

  四、对株洲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1、确立优先发展低碳产业理念,努力构造完整的低碳产业体系。根据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因地制宜要确立优先发展低碳产业为主,低碳利用为辅的理念。一是尽早制定政府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低碳经济发展中长远目标,确定低碳产业范围,建议对株洲市的风电、新材料、轨道交通、服饰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进一步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一步拓深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确立株洲市低碳产业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形成比较完备的低碳经济产业链条。二是积极引入低碳技术投入株洲。低碳产业发展不光是比规模,更是比技术、比人才。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帮助企业疏通渠道,争取国内外领先的低碳技术投入株洲市。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低碳园区。株洲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要想抢占未来低碳经济高地就必须遵照国内外发展低碳产业模式,积极打造低碳特色工业园,利用园区的政策优势、交通优势、积聚优势,集点成面,成为株洲市吸纳低碳企业进驻的首站,也成为日后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桥头堡。

  2、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两型社会建设都需要政府必须把环保问题当做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政府必须在目前环境治理的成果上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淘汰技术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株洲市经济的整体效率和发展质量。此外在招商引资中要强调“环评”要求,特别是对待全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要审时度势对于那些能拉动经济增长但环保压力较大的企业坚决不要承接。

  3、推广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文明社会。一是要树立低碳意识,推广低碳理念。需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各类低碳主题活动,在社区中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概念深入人心。二是要推动社会各领域低碳化进程。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措施,逐步实施“公交电动化”工程,加快推进出租车燃气化改造进程,制定企业、机关、娱乐场所低碳治理办法,积极倡导低碳交通、低碳工作、低碳娱乐,营造全社会的低碳氛围。三是巩固创卫成果,打造低碳招牌。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四创四化”工程,继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为株洲市建设低碳文明城市打造良好氛围。

  4、完善政府政策能力建设。低碳经济对于全球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要想保证政策的落实,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解读,完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修改机制、完善涉及低碳政策问题的发现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完善政策的执行机制和评估机制、完善政策的调控和调整机制、完善节能政策责任追究机制。

  5、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合作,大力培育技术人才。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鼓励企业与全国乃至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内外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此外要充分利用株洲市的人才资源优势,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积极把握低碳经济的未来走向,寻求通向未来的人才战略,制订未来中长期人才规划,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责编:杨耒]

  

 

株洲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株洲市开展三季度新型工业化调度工作

株洲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株洲市局组织县区统计员参观学习统计基础工作

株洲市召开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经验交流会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