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统计 > 经济分析

 

2010年长沙市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 来源: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7-26 11:19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汇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弄清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资源情况,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2010年度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资源抽样调查,长沙市统计局于2011年5月份组织开展了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状况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18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调查对象包括:内资企业中非国有和集体经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含个体经营者、自营劳动者及非正规就业人员)。调查内容包括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技能等级等。本次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资源状况调查,对于完善非公制领域人才统计工作,准确掌握非公有制领域人才数据,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长沙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的总体概况及基本特点
  (一)总体概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样本单位566家,占全省样本单位总数的25.9%;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单位)样本中,从业人员总数为355100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49960人,占从业人员14.1%;专业技术人员59715人,占16.8%;技能人员128704人,占36.2%;其他人员116721人,占32.9%;总计中女性从业人员占24%。
  (二)经营管理人员情况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过半。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3.3%;大学本科学历的占22.4%;大专学历的占28.5%。
  2、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调查数据表明:经营管理人员中35岁及以下的占55.4%;36-45岁的占32.3%,46-54岁的仅占11.1%,管理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
  3、中高级管理人员占六成。在经营管理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占36.7%,中级管理人员占23.6%,初级管理人员占39.7%。
  (三)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1、近半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单位)调查样本中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9715人,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有26489人,占44.4%。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管理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的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2、男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80%。在专业技术人员当中,女性仅占18.6%,男性占81.4%。其中:正高级技术人员中男性占85.4%;副高级技术人员中男性占83.6%;中级技术人员中男性占80.4%,初级技术人员中男性占78.1%。
  3、45岁以下的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大。在正高级技术人员当中,35岁以下的占30%,36-45岁的占39.5%;,合计占比达到69.5%;在副高级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26.5%,36-45岁得占45.4%,合计占比达到71.9%。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年轻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使企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4、只有近四分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职称。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仅占24.8%,说明专业技术人员虽总量较大,但含金量不高,应大力鼓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国家组织的各级职称考试、评定,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对企业而言,则可以提高整体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
  (四)技能人员情况  
  1、技能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最大。非公有制企业(单位)调查样本单位共有各类技能人员128704人,占36.2%。其中45岁以下的技能人员占比达到90%。
  2、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及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员占比较小。非公有制企业(单位)调查样本单位技能人员中,高级技师为21338人,占全部技能人员的16.6%;技师为8326人,占6.5%;高级工7572人,占5.9%。只有23.6%的技能人员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素质亟待提高,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
调查显示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呈“金字塔”形,中专及以下占59.9%,大学专科占23.9%,大学本科占14.2%,研究生仅占2.1%。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大多数,人才质量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的需要。
  2、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用人缺乏吸引力,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长期以来,部门、行业、户籍、所有制等制约因素都已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发展的壁垒。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政策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等不平等因素的存在,或多或少地限制着人才流动。非国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引进、培训、科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等方面,难于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同等政策和“国民待遇”,人才流向待遇好、收入高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及南方发达省份的情况比较多见,这也是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3、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抽样单位的人才数量来看,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8%,技能人员也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2%,技术技能人员在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员中比重明显偏低。
  三、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改革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要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必然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就需要加快加大改革力度,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就业氛围。对政府来说,要发挥其服务型职能,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对企业单位来说,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旺盛、引进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强正确就业观的宣传,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引导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旧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他们提供实践的舞台,增强实干能力,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3. 加强培训力度,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各种技能人才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各种技能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努力构建学习型的企业、单位,鼓励企业(单位)职工积极参加职称和资格培训;另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实时举办各种培训班,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管理素质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4. 建立激励制度,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建立起重效率、重实绩、重贡献、重知识产权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回报”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把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招商引资一样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尽快出台吸引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工作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筑巢引凤”,培养、发掘和引进一批长沙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郭正宜]

[责编:张雍雍]  

 

岳阳全面部署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自查工作

2012年上半年岳阳中小微企业及非公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长沙市政府发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衡阳市局“三步走”做好金融调研工作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