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统计 > 经济分析

 

长沙市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 来源: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12-09 14:47 ]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工作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它对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内容来看,具体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其他体育活动、体育用品及相关体育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体育产品销售和体育场馆建筑活动等方面。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的指示精神,全面、准确了解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客观把握全市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为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8月,长沙市统计局、长沙市体育局在全市开展了体育及相关产业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沙体育产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沙体育产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传统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体育产品市场稳步发展;新兴的休闲体育、体育彩票、体育传媒、体育信息产品以及其它相关产品的体育经济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多元化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正成为扩大就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
  1、体育及相关产业初显规模
  201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数7685家(含个体户,下同),从业人员31245人。其中,企(事)业法人单位682个,从业人员12215人;个体户6108户,从业人员 17040人;体育彩票销售点895个,从业人员1990人。体育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为20.95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其中:企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1.83亿元,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5.60亿元,体育彩票实现增加值3.52亿元。
  从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区县(市)情况看,天心区、长沙县、开福区体育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其中:芙蓉区2亿元、天心区5亿元、岳麓区1亿元、开福区3.01亿元、雨花区2.62亿元、望城区1.02亿元、长沙县3.40亿元、宁乡县1.46亿元、浏阳市1.44亿元。
  从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行业情况看:“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其他体育活动”等三大领域实现增加值占到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的76.2%。其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销售”领域在八大领域中增加值占比最高,“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以体育彩票为主的“其他体育活动”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
  2、体育竞技事业硕果累累
  近年来,长沙体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突出奥运、兼顾省运、强化女子项目的原则,核心发展体操、赛艇、皮划艇、羽毛球、举重等项目,重点发展游泳、田径、柔道、摔跤、射击、蹦床、跆拳道等项目,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有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品牌项目。广大运动员在体育竞技项目上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优秀运动人才,使体育竞技事业实现了新的发展和跨越。在近年举办的各类运动会上,长沙运动员共获得金牌536枚、银牌637枚、铜牌498枚,2007—2010年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60名。
  3、全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体育运动意识越来越强。目前,全市拥有各级体育社会指导员9735人,健身辅导站786个,城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人,全市有体育健身队伍1075个,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投放点240个,全市85%以上的社区拥有体育健身器材、健身辅导站和健身队伍,拥有国家级、省级群众体育先进社区21个。2010年以“健康长沙、快乐长沙”、“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再一次掀起了长沙全民健身的高潮,充分展现了长沙市民发展、创新、和谐的精神风貌,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目前,全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32%,国民体质合格率逐年上升。
  4、体育产品销售市场繁荣活跃
  体育产品销售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的蓬勃兴起,体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品市场特别是运动服装批发零售业繁荣活跃,形成了以黄兴路步行街、省体育馆为中心的体育服装鞋帽专卖市场。2010年从事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体育产品的批发零售单位数达到1424个,从业人员6150人,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其中:运动服装批发和零售单位数达到1112个,占全部体育产品销售单位的78%;从业人员4231人,占全部体育产品销售从业人员的69%;增加值4.27亿元,占全部体育产品销售实现增加值的75.8%。
  5、体育休闲市场充满活力
  休闲体育是全民健身事业中的重要内容,被纳入国家规划,成为综合性新兴产业,它还涵盖了当今城市人所喜爱的运动和休闲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飞镖、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健身、电子游戏娱乐、休闲农家乐、钓鱼、棋牌等。它们在大众中有深厚的基础,并已经成为个体生命和时代风尚的组成部分,成为改善健康状况、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消费内容。2010年全市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单位数达到4868个,从业人员为1.66万人,实现增加值5.55亿元,占全部体育及相关产业 增加值的26.5%。
  6、体育彩票业蓬勃发展
  发行体育彩票是筹措体育事业发展经费、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彩票“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其健康、时尚、快乐的理念融入了千家万户,筹措的公益金被广泛用于社会保障基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维护、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救助事业、残疾人事业、城镇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教育助学、法律援助、抗震救灾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2010年长沙体育彩票销售网点895个,为社会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近1990个,实现增加值3.52亿元,为国家筹措公益金11490万元,为销售站点提供销售佣金2630万元,代扣代缴个人中奖偶然所得税1060多万元。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捐建健身路经80 条,还向长、望、浏、宁十几个乡镇捐赠体育运动器材;由长沙体彩赞助并冠名“中国体彩彩票”的各项体育运动及公益活动20多项,体育彩票已成为长沙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7、体育场馆门类齐全
  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的物质基础,体育场地建设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沙体育设施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体育场地的数量、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体育场地6848个,其中:游泳场馆53个,羽毛球场648片,田径场390个,篮球场1893个,排球场152个、体育舞蹈场地 129个,健身场地375个,足球场100个,乒乓球馆1898个,网球场102个,射击场 3个。休闲体育蓬勃兴起,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台球室105个,高尔夫球练习场11个,攀岩场地 7个,卡丁车场2个,健身路径366处,漂流场地14处。全市平均每万人体育场地拥有数9.7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2平方米。
  8、体育传媒业享誉全国
  体育传媒是体育赛事活动与大众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它所涉及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概念的本身,它带来了经济、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信息,并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构建和谐体育、推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10年,以《体坛周报》为代表的体育报刊、以《智勇大冲关》、《NBA篮球星期天》为代表的电视节目等体育传媒服务业共实现增加值0.86亿元,其中《体坛周报》创造了目前中国期发行量最大、体育类报纸市场份额最大和赢利能力最强的业内神话,占据着中国专业体育报纸80%的市场份额,成为民众心中不可撼动的专业体育报纸“龙头老大”。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长沙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总体规模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产业与长沙省会城市地位比、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比还有不少距离;体育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还有不少差距,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中部省会城市中落后于武汉、南昌,现阶段体育产业尚未发挥出新兴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1、体育总体规模不强,尤其体育制造业偏弱
  从体育产业的总规模看,2010年长沙体育产业增加值为20.9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46%,低于2008年全国体育增加值占GDP的0.52%的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以上。比如美国,体育产业是第六大支柱产业,占GDP的2%以上,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行业。
  长沙体育制造业较弱,企业个数和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制造企业集团和品牌。2010年体育制造业增加值仅为 2.75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13.1%,全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总产值还不及福建晋江安踏公司一家企业产值大。
  2、体育投入不足,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而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群众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据2006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长沙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从中部六省会情况看,长沙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武汉、南昌等市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调查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0年,长沙体育场馆建设每年不到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改、扩建项目,除浏阳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从2003年至今,全市每年投入的人均全民健身专项经费不足1元;每年市财政安排的体育竞赛专项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仍只有300万元;贺龙体育中心改扩建后真正交付体育部门使用的资产不足三分之一;市体育馆三年前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拆除,至今仍未重建。体育财政投入的不足,不但满足不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也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长沙“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社会体育场馆的建设仍是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占主导地位,如何吸引社会资本金投入到体育领域,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3、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场馆运营能力不强
  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体育服务业基础薄弱,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还不十分清晰。本次调查数据显示:①2010年长沙体育中介单位仅18家,其中从事体育商务活动的1家,从事体育经济咨询服务的10家,从事体育经济服务的7家;②其他体育活动单位(除体育彩票网点)仅38家,其中体育培训服务单位27家,体育传媒服务单位5家,体育展览服务单位3家,体育市场管理服务单位3家,体育服务业整体上还比较落后。目前,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产业评价体系、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缺少产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鼓励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在调动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方面,显得引导不够,措施不力,支持不多。另外,从场馆运营情况看,2010年,全市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实现的增加值为4166万元,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如何提高场馆的运营水平,提升场馆的赢利能力值得各级体育部门深思。
  4、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事业亟待加强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前,长沙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在城市,体育优质资源也主要聚集在城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之间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健身意识、消费水平等方面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资金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导致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任重而道远。
  三、加快长沙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体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长沙“两型社会”的建设从客观上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未来长沙体育事业面临的极好发展机遇。振兴竞技体育、繁荣群众体育是摆在全市各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
  当前长沙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型社会”的新阶段,“十二五”宏伟蓝图为长沙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体育事业奠定了新的发展格局。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出长沙体育服务业已崭露头角,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体系之一的体育产业,应当把发展体育服务业作为重点,大力扶持和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彩票业、体育中介经纪业、体育会展业、体育旅游业等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和引进先进体育制造业,引导它们在品牌建设、技术开发和产业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模式,使我市体育产业尽快驶入加速发展的通道,不断提高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2、营造环境,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步伐
  由于当前体育产业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管理体制问题等制约着长沙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十二五”长沙要把体育产业作为“两型社会”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之一来推动,必须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对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方法、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体育企业的改制和资产重组,整合体育资源,加快体育由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向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转变。要建立《体育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制定《长沙体育发展规划》、《长沙市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和《长沙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等行政规章,规范管理,加快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开放。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财政税收等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在信贷和水、电、煤等能源使用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出台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私营、个体、港澳台及国外投资者以资本、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多种形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完善经营管理规范标准,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建立和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吸引和扩大社会资金或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要办好大型赛事活动,把培育和开发体育竞赛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产业资源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要结合我市体育竞赛特点,打响环湘江自行车赛、桔子洲沙滩排球赛“两个品牌”,举全市、全省之力争办全运会。
  3、盘活资源,提升场馆运营水平
  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本体产业,需要不断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盘活体育资源,完善体育场馆的商务、旅游、休闲功能,做到功能、多业并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发、开放,所有场馆都应该向群众开放,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体育场馆经营业、体育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不断的开发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市场;要引进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多种项目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使场馆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大舞台,体育消费的好场所,发展体育产业的大市场。
  4、巩固成果,推进全民健身休闲运动向纵深发展
  推进全民健身休闲是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2010年长沙全民健身运动实现的增加值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8.7%,以全民健身为主的健身娱乐带动了体育服装、运动饮料、健身器材、体育音像制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其市场潜力不可小视。为此,必须进一步巩固全民健身的积极成果,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健身娱乐市场,积极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使全民健身运动从城市覆盖到农村,积极打造以市属体育中心为核心,以区、县(市)级体育中心为重点,以街道、社区健身场地和俱乐部为基础的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网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引导社区和体育协会经营以体育健身休闲为服务内容的群众性健身俱乐部;鼓励体育健身休闲业跨市、跨地区连锁经营;注重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健身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开发户外健身休闲、极限运动等综合性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各单位、团体举办各类群体活动,激活体育消费;开发农村体育市场,丰富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的身体素质。
  5、加大投入,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体育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技和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前提条件。目前,长沙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简陋,质量不高,部分场馆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超期服役,而邻省的南昌以“七城会”为契机,投入数百亿资金进行场馆建设和体育配套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已经远超长沙;成都市以统一规划为基础、以引进项目为突破口,对全市体育发展用地及早规划,确保了体育事业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兄弟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经验和力度值得长沙借鉴,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体育基础设施,使长沙体育设施建设水平与省会地位相适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适应、与体育竞技事业的要求相适应、与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相适应,使长沙体育基础设施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促进长沙体育产业实现大繁荣、大发展,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而努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郭正宜]

[责编:谢占鳌]
 
 

 

岳阳全面部署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自查工作

2012年上半年岳阳中小微企业及非公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长沙市政府发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

永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衡阳市局“三步走”做好金融调研工作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